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理工科高校文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既具有创新人才培养的一般性特点,同时也有其独特性。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为例,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理工科高校文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科研参与度、国际化等因素是影响文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主要因素,因而培养理工科高校文科研究生创新能力需要高度重视实施激励政策、设置更具吸引力的跨专业课程、加大国际化投入力度以及提供良好的学术与学习环境。  相似文献   

2.
新文科建设要求传统文科各专业通过课程重组,形成文理交叉,逐步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文科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分析中国文科复合型人才现有培养模式的不足,回顾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自建校以来的文科发展历程,着重介绍强化数学基础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和实践方案,在更新人才培养理念、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完善课程知识体系、整合跨专业师资队伍、搭建联合培养平台、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六个方面提出了培养新文科复合型人才的具体举措,并以《统计学导论》课程为例,探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新文科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实践。  相似文献   

3.
人文素质教育在高等教育体系中占有绝对性的基础地位。一直以来,人们对于理工科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研究较多,但调查发现,文科研究生的人文素质并不明显优于理工科学生。因此,针对文科研究生知识结构单一、知识面过窄、人文知识和人文素质没有明显优势的现状,利用中庸为学之道的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方式对文科研究生人文素质进行强化,对于深化文科专业教育、培养文科研究生创新能力、促进文科研究生全面发展、培养高层次人才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随着研究生教育的“超常”扩招,我国高校文科研究生培养中出现了诸多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是当前文科研究生教育的当务之急。本文结合实际,对存在的问题做了归纳,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长期以来,一直未能形成文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发挥的平台机制,因而极大程度地阻碍了文科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发挥,这一形势在理工科院校尤为严峻。本文论述了理工科院校文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平台的现实状况,弱化原因,通过分析人文科学的学术特性,并结合理工院校的资源优势,提出构建文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平台的一系列措施。  相似文献   

6.
文科研究生发挥创新能力而实现的学术创新,既是新学术研究领域、新交叉学科领域的开拓创新,又是新观点、新结论的歧路开新,还是新材料、新方法的撷取用新。课程组教学是培养文科研究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其对文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积极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在观念层面,利于研究生创新意识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在知识层面,通过"知识共享"利于文科研究生的学术创新;在实践层面,为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发挥提供实践平台。  相似文献   

7.
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持续推进,研究生招生规模也在不断扩大,研究生培养中存在着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特别是文科研究生在学位论文写作中存在学术功利化、理论意识缺乏和思维浅表化等现象。因此,为了进一步提高文科研究生学位论文的研究和写作质量,应该从文科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资源整合和观点阐释三个方面为着力点提升文科研究生的学术素养和科学研究水平。  相似文献   

8.
论文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了以信息通信为特色的理工科高校文科研究生特色培养模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该体系对某信息通信类高校文科专业研究生培养状况进行了综合评分,以期能够对理工科高校文科类研究生的培养工作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9.
卫生事业管理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是公共管理学科建设过程的核心主题之一,在新文科建设视阈下合理界定卫生事业管理拔尖创新人才概念内涵和构成要素、厘清拔尖人才培养与新文科建设间的关系,对有效促进卫生事业管理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丰富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的学术、学科和话语体系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从“新文科”建设内涵出发,聚焦卫生事业管理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对拔尖创新人才特征进行了总结,提出要着重突出管理实践、决策咨询、科学研究、教学等能力的差异化培养,并结合实际工作提出了创新卫生事业管理学科建构逻辑、优化“六位一体”培养方案、重塑培养机制、构建多方协同育人保障机制的人才培养实践逻辑,以期为学校相关教学改革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实践教学是文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直接决定学生应用能力和职业发展水平。然而,地方院校文科专业实践教学相对薄弱,实践教学环节呈现碎片化,制约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文科人才培养必须确立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按照行业标准和职业资格的要求,强化实践育人的针对性,按照一体化思路设计实践教学,将毕业设计、专业实习和科研训练等有机整合,实现培养高水平应用型文科专业人才的目标。  相似文献   

11.
地方高校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质量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地方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特点,分析了国内外高校毕业生质量评价指标.得出社会评价方法是最客观、最可取的毕业生质量评价方法。借鉴CDIO工程教育理念,提出了地方高校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质量社会评价的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得出地方高校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质量评价模型。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我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教育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三个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有关部门对人文社会科学教育的指导和管理偏"软",人文社会科学教育受教育产业化倾向影响较大,人文教育和文化传统教育有所欠缺。为此,必须提高对人文社会科学的认识,在全社会营造一种重视人文社会科学教育的氛围,提倡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融合,以搞好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建设。  相似文献   

13.
在当前人才市场中高校毕业生处于弱势的背景下,建立高校毕业生最低薪酬制,有利于保护高素质人才和社会和谐发展;有利于避免人才浪费;有利于促进高等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并吸引更多毕业生到国家建设最需要的地方去.为此提出了关于高校毕业生最低薪酬制的基本设想,认为高校毕业生最低薪酬制应与最低工资制区分,并对建立此制度可能出现的认识障碍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4.
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着力培养复合型人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多学科交叉融合、综合化的趋势日益增强,任何高科技成果无一不是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结晶.与此相对应,社会和市场对高校毕业生的要求也发生着变化由知识单一型人才向知识复合型人才的转变.因此,如何培养出高质量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已是摆在高校面前的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高等学校应顺应社会发展需要努力培养复合型人才.  相似文献   

15.
作为高等教育重要的构成部分,行业特色大学具有自己特殊的地位。随着行业特色大学分配制度、人事制度等相关改革的深入,行业特色大学中的人文社科类教师面临着一些特定的职业压力。这种压力往往与行业特色大学特殊的工作环境以及学校对人文社科类教师采取的政策相关。对于行业特色大学而言,应该立足于学校自身的行业特色,了解和分析人文社科类教师的职业压力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缓解或消除其职业压力,使之更好地从事教学与研究工作。同时,对人文社科类教师自身而言,寻找适当的职业压力自我疏解通道也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6.
高等教育的社会功能、价值目标与素质教育的功能、目标应是统一的。人文素养与科学素质教育相分离,或自觉不自觉地强调某一方面,是由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生产力发展水平、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产生和发展的环境条件及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决定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两种文化教育的整合与并举是时代发展的大趋的势,是我国面向21世纪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7.
应用行为强化理论,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社会在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也必须与时俱进。在坚持和改进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同时 ,应学习和借鉴国外包括其它学科在内的理论与经验 ,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为此 ,从分析社会心理学的行为强化理论入手 ,阐述了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的必要性、措施和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人的全面发展是教育的终极目标,美国大学通过通识教育模式,使理工类学生兼具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人文精神。通过探讨美国理工科大学MIT(麻省理工学院)和CIT(加州理工学院)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模式可以给我国高校理工科的发展带来启示:应结合学校实际建立相适应的文科;坚持一流标准,提高师资层次;重视基础文科建设同时培植特色文科;加强师资阵容,引进学术大师等。  相似文献   

19.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党和政府的一贯方针和要求,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我国人力资源较丰富,但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人才结构不尽合理,重要原因是教育结构不够完善,职业教育发展滞后。目前,社会对各类技能型人才需求量很大,近些年来一直供不应求,但全国城乡每年有一千多万初中毕业生不能升入高中,数百万高中毕业生不能升入大学,同时,大学毕业生找工作困难又成了社会问题。因此,加快职业教育发展,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实行教育合理分流就显得尤为迫切。本文对中华女子学院高等职业教育现状、办学目标和发展思路、办学成效以及面临的问题和困难等.进行简要评析。  相似文献   

20.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哲学社会科学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必须进一步提高对哲学社会科学重性的认识,大力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思想政治教育学属于哲学社会科学,对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具有重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从思想政治教育学视野下探究哲学社会科学社会责任力的提升,是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新取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