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出于对现实世界的不满,诗人从未停止过对理想世界的渴求.在济慈的<夜莺颂>和爱伦*坡的<乌鸦>这两首咏鸟名篇中,诗人都想借助鸟儿的歌声,避开现世烦忧,到美的世界中寻找精神家园.但两位诗人对理想乐土的理解不同<夜莺颂>中,诗人诠释了一个充满和谐之美的世界;<乌鸦>中描绘了一个幽怨悲怆之境.两首诗在艺术特色上也不尽相同济慈的<夜莺颂>有如天庭雅韵,婉转悠长;而爱伦*坡的<乌鸦>恰似鬼域悲音,惊心动魄.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属于直接美学理论的问题是美的规律范畴的提出.马克思提出了这个范畴,但在<手稿>中却没有直接阐述,为美学史留下了一个理论难题.由于美的规律范畴是美学理论中的一个显要问题,如何在<手稿>的语境中,沿波讨源地去探寻它的意义包涵,并给予明确的论析,直关美学理论中许多重要问题的回答.蒋孔阳先生长期致力于<手稿>中以美的规律问题为中心课题的研究,在美的规律与人的劳动实践、内在固有的尺度、异化劳动、自然之美及艺术实践的关系上,进行了深入具体的论析,积累了卓有成就的美学理论成果,把<手稿>美学和美学基本理论的研究,向前推进了一大步.这些理论也是蒋先生建构独立的以实践论为基础、以创造论为核心的审美关系说的基本理论内容.  相似文献   

3.
英国诗人笔下的伦敦——从布莱克到华兹华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布莱克和华兹华斯两人都以伦敦为题材创作了一首诗歌<伦敦>.在布莱克的笔下,伦敦是一个没有自由的人间地狱和扼杀生命的摇篮;在华兹华斯的笔下,伦敦则是一个精神枯竭,失去了往昔那古老神韵的死水潭.这两首同题诗给读者展示了一幅同中有异的审美图景.  相似文献   

4.
戴望舒的<雨巷>自问世以来,一直倍受文坛关注,戴望舒也因此名声大噪,被冠之以"雨巷诗人"的美名,对这位诗人的<雨巷>诗也是众口众词,褒贬不一.本文主要从诗情成因、意象选取、意境结构三方面来重新分析<雨巷>的缠绵悱恻的忧郁美,做出新的价值判断.  相似文献   

5.
在我国诗歌史上,胡适<尝试集>是划时代的标志.但用诗的尺度来衡量,胡适白话诗则缺乏跳跃性、凝炼性和音乐美等诗的特征,而趋向散文化.究其原因,在于诗人的理性思维大于形象思维,理论与创作实践的不尽平衡及用作文的方法作诗.  相似文献   

6.
在心灵的抽屉里,我一直珍藏着它:一首眺望生命本质的短诗&lt;随时间而来的真理&gt;.   一路走来,诗人对生命的脆弱与微不足道最为敏感,正如法国诗人勒内&#183;夏尔在&lt;共同呈现&gt;里所叹:“散作尘土/没有人会察觉你的消融.“此类感知,在叶芝的诗中随处可见:“我听见老而又老的群叟说/万物皆变,一个接一个我们将溜走“;“我听见老而又老的群叟说/凡美丽的终必漂走,如急湍.“……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中国古代哲理辨析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济慈<希腊古瓮颂>和<夜莺颂>之审美理念;探究济慈的名言"美即是真,真即是美"的哲学意蕴,阐释济慈审美追求的终极意趣.  相似文献   

8.
古米廖夫是俄国"白银时代"阿克梅派的创始者、领袖、理论家、诗人,其整个诗歌创作过程及其诗歌创作,以好奇、冒险、幻想的诗魂融合了阿克梅派诗歌理论主张.在内容方面表现为浪漫的灵魂;在形式方面则表现为精致的形式.  相似文献   

9.
<死水>是闻一多先生的代表作.读<死水>,只有纠当时人不重其思想内涵之偏(<死水>是一首愤激的爱国诗);也纠闻先生辩解自己"没有技巧"之偏(<死水>贯彻了诗人"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的诗歌主张),才能真正领会<死水>的审美价值.在借鉴西方诗歌绘画理论的同时,闻先生又提倡恢复"对旧文学信仰"及中国古典诗画意境之传统,因而在重新审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成绩及局限(全盘西化而导致传统文化断裂的今天,闻先生的主张更见其卓越之处.  相似文献   

10.
顾城是一个不大好捉摸因而常常引起争议的青年诗人。 天真,孩子气,执着地营造一个没有被污染的童话世界,这是他的艺术活动给人以鲜明印象的一个方面。人们根据这一印象习惯地把他称作“童话诗人”。但是,顾城还有另外的一面。这就是他有时候似乎有点“鬼”,有些故弄玄虚,甚至近乎神秘怪癖。 新诗潮刚刚兴起时,在那场势所难免的诗歌论争中,顾城的几首笔记型小诗就作为“朦胧诗”的标本被人猜索,引起争论。上海诗人王小龙后来还颇有趣味地描述过当时  相似文献   

11.
康熙六年(1667),吴江顾有孝、赵弦辑刻龚鼎孳、钱谦益和吴伟业的诗歌合称《江左三大家诗钞》。钱谦益、吴伟业由于诗歌艺术较高,可谓人人皆知,而龚鼎孳及其诗歌创作鲜为人知。龚鼎孳的送别诗至少有838首,占全书四分之一还要多的比例,研究他的送别诗对进一步了解他本人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龚鼎孽的送别诗继承了《文选》中所录取的七题八首祖饯诗,又有所不同:内容丰富,人物众多,朝野之士皆有涉及;往往用和别人诗韵的形式;喜欢运用组诗;抒发了诗人出仕清朝的悔辱、失路,怀念故国之情。  相似文献   

12.
郑谷诗歌特点之一是爱僧,其表现既在他好与僧人交往,更在他写诗爱用僧字,其爱惹僧有着深刻的文化渊源。而其提出的“诗无僧字格还卑”颇有意义,对唐诗的某种审美心理和表现内容作出了总结。  相似文献   

13.
王维用彩绘般的美丽语言描绘出一幅幅女性闺思、宫怨、爱情的画面,同情、怜悯封建时代妇女的不幸遭遇,绵绵情意、委婉蕴藉的语句隐喻着诗人内心深处的寂寞,王维借诗中的女性形象诉说孤独不安的情怀,安顿他那颗漂泊的心灵。  相似文献   

14.
明代中期出现了许多善诗的典型山人,他们通过创作诗歌活动四方,赢得生存的资本,这给其他山人提供模习的路径。通过资料的爬梳,还原了沈明臣在嘉万之际的诗学活动,展现了其作为典型山人建立的过程。沈明臣是浙江宁波人,他壮年游胡宗宪幕,与徐渭在幕中结交、切磋诗艺,胡幕散后又与后期复古派进行诗文互动,并编刊了为胡宗宪讼冤的《孤愤集》,晚年主盟甬上文坛,成为诗坛耆宿。  相似文献   

15.
北岛诗歌以昂扬的格调创造了一个表达个人信念的抒情主人公形象,以坚定的笔墨率先描述了"大写的人"。北岛一直处于民间或社会边缘的地位,我们从他的诗中看到了诗人的心灵发展轨迹:希望——觉醒——反抗——探索——幻灭——远离——漂泊,而串起这些重要词根的中心词就是:对峙和离开。具体表现在诗人的灵魂在与现实对峙的三次惊醒中:他要远离那个黑暗的荒谬的现实;远离故土,远离这个文化语境的胁迫;要离开的更主要的是那个"旧我",他要超越的是自身的局限。  相似文献   

16.
试论钱玄同对顾颉刚的学术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卢毅 《东方论坛》2006,(6):85-89
钱玄同、顾颉刚均是“古史辨派”的领军人物,而钱氏曾在基本精神和具体主张上给予顾氏精心指导。他不仅一再鼓励顾氏“疑古辨伪”,并启发顾氏从“辨伪书”拓展到“辨伪事”,从“辨伪子”、“辨伪史”发展到“辨伪经”,而且不断号召顾氏打破“今古文”的壁垒。此外,他还从许多方面丰富了顾氏的“古史辨”学说。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钱玄同是“古史辨派”的灵魂人物。  相似文献   

17.
王志清 《南都学坛》2007,27(1):73-77
“闲”是王维诗意存在的外在形式,更是他人性深处的精神表征,是其身心一无挂碍的绝对自由的表征。王维往往以全身远祸的机智,以摆脱物累心役的超然,积极顺乎自然而寻求当下精神自由的享受,以自由生命之“轻”来拗救严峻功业之“重”,把庄子的美学境界变成具有更广泛实践意义的人生行为。这种以庄、禅为心灵本体的生命精神,这种以“闲”的方式享受当下的愉悦闲心,一旦遭遇山水外物时,其观照中之山水则常常被其闲适的心灵之光所烛亮,是物皆著“闲”色,皆作“闲”态,皆具“闲”情,表现出“闲”之享受所赋予的福祉的超逸。  相似文献   

18.
晚唐诗人郑谷以《鹧鸪》诗得"郑鹧鸪"之美称,而后人对此诗却颇有微辞。现将此诗放在具体的时代背景中,从咏物诗发展的角度考察,认为此诗的部分诗句已符合禁体物的要求,体现了从体物向禁体物的过渡,同时诗人还运用了不代题字的技巧和工整的律诗形式,这三方面是诗人能够凭此诗在当时的诗坛上获得声名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散文诗《野草》蕴含着鲁迅特定历史时期深刻独特的人生体验。鲁迅借助一系列畸形、怪异、恐怖、丑陋、虚幻的意象来表情达意,创造了新的颤栗,这是他深入生活、逼视内心的结果。从情思感兴这个层面来看,深切是《野草》的显著风格;散文诗情思感兴以意象为载体,从意象生成这个层面来看,《野草》呈现出诡谲的风格。  相似文献   

20.
本文依据叶嘉莹教授早年在辅仁大学的听课笔记整理而成。顾随讲论陆游(号放翁)诗,指出放翁60年间万首诗,乃在于忠于自己感情。因其忠于感情,故其诗作不在格高,而在情真;因其感情丰富,故其诗作变化多样。放翁虽非伟大诗人,而确是真实诗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