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本文回顾了印度独立后农业发展所经历的四个阶段,并对这期间农业政策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总结。然后重点探讨了印度贸易自由化改革的经验及其对农业增长、贫困削减和粮食安全的影响。研究发现,农业贸易自由化改革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并使农业内部的生产结构向增加高附加值产品生产的方向转变。贫困人口和贫困发生率在不断下降。在粮食安全方面,人们的粮食物质上的可获性已经得到满足,但粮食经济上的可获性还没有得到完全满足。今后可以通过大力发展农村非农部门来增加就业和削减贫困,并最终实现粮食安全的目标。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世界粮食现状及存在的问题,采用类比、纵向分析等方法,从粮食供需、价格等多角度对世界粮食问题进行了分析和安全评价。研究发现:世界粮食供需和贸易水平保持平稳增长,实现了供给和库存安全,中国、美国、印度、巴西、俄罗斯等国家贡献巨大;区域分布不均,欧美国家实现了粮食安全自给,非洲、亚洲地区面临着严峻的粮食危机;粮食的用途以饲料和饮食为主,大米、大豆的价格高于小麦、玉米的价格。因此,建议世界性、区域性组织完善粮食生产、贸易方面的法案,确保世界粮食安全和供给;非洲、亚洲地区的发展中国家不仅要建立与欧美发达国家粮食生产贸易等领域的联系,还要加强内部合作与交流,实现深层次的“南南合作”。  相似文献   

3.
粮食历来是受政府干预和控制较多的商品之一。二战后 ,各国在粮食等农产品的生产和贸易方面大多奉行保护主义 ,各种各样的补贴、关税和非关税壁垒措施将本国市场同国际市场分割开未。直到 1993年 12月乌拉圭回合多边贸易谈判达成了乌拉圭回合农业协议 ,粮食等农产品的贸易自由化才引起人们重视 ,并呈现加强的趋势。把握加入WTO后我国粮食生产和贸易面临的影响 ,政府积极调整政策 ,不仅将保证我国的粮食安全 ,还将有利于粮食生产和农民增收。  相似文献   

4.
传统意义上对中国古代粮食问题研究较多关注粮食的生产、储藏以及与之相联系的自然因素,对影响中国古代粮食安全的制度因素缺乏重视。本文通过对宋代这一典型时期农民负担以及粮政上的弊端研究,从制度层面上解析影响古代粮食安全的原因。认为正是不同社会阶层在粮食分配上的不公,加剧了粮食不安全现象的蔓延,尤其在灾荒年份,贫困阶层的食物获取权被进一步剥夺,大大降低了古代粮食安全的水平。对宋代农民负担与粮食安全关系研究,可以对传统农业时代粮食安全作以很好的说明和阐述。  相似文献   

5.
粮食安全与农民增收是国家粮食价格政策的主要目标,2004年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后,我国粮食安全和农民增收的状况出现了较大的变化,理论和相关数据证明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后我国粮食安全和农民增收问题得到较大的改善,但农民增收还不十分稳固,粮食安全还存在新的隐患。对此,一是坚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二是加强粮食主产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降低粮食生产的自然风险和生产成本;三是以推进国有粮食企业改革为契机,积极发展粮食产业化经营。  相似文献   

6.
国家粮食安全的本质要素决定了发达与发展中国家的博弈,但两者实力的悬殊导致WTO《农业协议》对粮食安全作出了不平衡的规定,这严重限制了发展中国家粮食安全的政策空间。多哈农业谈判也不能根本改变这一现状。因此,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保障粮食安全不能仅依赖于贸易,而应从两方面着手:一是从公平贸易出发,争取农业发展的有利外部环境;二是从开放与保护相结合出发,加强国内政策对粮食生产的支持。  相似文献   

7.
生态农业与中国未来的粮食安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人们对"石油农业"环境负面影响认识的不断深入,环境友好型的农业生产方式越来越受欢迎。从20世纪90年代"中国生态农业"的提出,到今天遍布全国的生态农业示范基地,生态农业在我国得到迅速发展。然而,保障基本自给的粮食安全一直是我国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目标。因此,生态农业能否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成了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在控制影响粮食产量的3个主要投入要素(化肥、化学农药以及水资源)的投入数量后对我国粮食产量进行测算,发现在现有生产条件及资源利用效率的情况下生态农业能保障我国粮食需求量的80%左右,粮食产量高于我国"生存安全标准"的粮食需求量。此外,未来我们提高粮食产量的潜力还很大,再加上通过国际农业合作与贸易发挥我国的比较优势,利用国际市场对粮食品种进行调剂。总之,在生态农业的种植模式下,我国未来的粮食安全能够得到保障。  相似文献   

8.
刘刚 《江海纵横》2008,(5):30-31
我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农业大国,粮食生产连续4年增产,粮食市场供应充足,价格总体相对平稳,对世界粮食安全作出了重大贡献,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但由于粮食具有生产周期长、供给缺乏弹性、功能多元化以及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等特点,保障粮食安全受制于国内外社会经济发展形势和政策措施等多方面综合因素的影响,因此,研究粮食安全这一民生话题,对加大粮食和农业生产力度,  相似文献   

9.
近期土地流转被视为保障粮食生产和粮食安全的有效策略。为此,本文研究了土地流转影响粮食生产和粮食安全的理论机制,并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工具变量法和多重中介效应模型等进行实证分析,结果发现土地流转明显降低了粮食生产,是我国粮食产量增速下滑的重要原因。进一步机制检验表明,土地流转推动小农户向家庭农场转变,一方面有利于土地经营集约化、专业化和组织化,增加了粮食单产;另一方面也显化和提升了土地成本,在种粮“微利”条件下减少了粮食种植面积;两方面因素相比,种粮面积减少对粮食生产的影响更大,所以土地流转在总体上降低了粮食产量,对我国粮食安全构成了威胁。  相似文献   

10.
粮食安全事关中国的政权和社会稳定,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对粮食安全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通过对江西省一个粮食主产县的调研发现,在当前农业税收政策下,地方政府其实并不能从支持粮食生产中获得财政收入,但政府仍然会有很强的动力来提供有利于粮食生产的基础设施与资金。主要的原因就在于中央财政丰厚的支农转移支付资金的吸引、项目制的转移支付分配方式、上级政府"争资立项"的考核压力,激励了地方政府以支持农业生产来获取转移支付资金和上级奖励。虽说地方政府未必是出于粮食安全的考虑来支持农业生产,但中央财政大量的针对性的支农财政资金还是客观上促进了地方政府支持粮食生产的动力。  相似文献   

11.
由于农业生产的自然依赖性高、产出的可连续性弱、产品的贮存周期短和需求的可调节性低,所以农业本身具有强易损性。伴随全球生物性公共安全事件进入高频爆发期,农业原有的易损性被进一步负面强化,加剧了农产品生产、消费和贸易的不确定性。基于疫情高发情景及其对农业发展影响的深刻性,重构中国农业发展的新思维势在必行。本文认为,经济发展重心应向农业、农村倾斜,即从以城市为中心的经济增长,转为以县城及中心镇为重点的城乡融合;农业发展重心应向安全、稳定转移,即从追求农业规模经济性和效率改进,转为农业产品供应和生产环境安全;农业安全重心应向功能、效益兼顾,即从以产量提升促进安全思路,转为以功能拓展促进农业安全。  相似文献   

12.
新中国农业政策总体上经历了三大时期和若干个阶段。即1949-1978年艰难曲折时期:主要实行以“工农产品剪刀差”为主要特征、对农业“多取少予”的“扭曲性”政策,从而导致城乡二元经济与体制结构形成;1978-1986年改革开放初期:建立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核心,使农民成为经营主体的统分结合的经营体制,并继续巩固与完善相应的农业政策;1997-2008年改革开放深化时期:主要推行“粮食保护价”制度,实行农村税费改革,颁布《农村土地承包法》,逐步取消农业税,提出以发展现代农业和加强农业基础建设为核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促进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等政策。综观建国以来农业政策目标与措施的嬗变,农业政策涵盖面比较广泛,所制定的政策方向日趋科学合理,增加农业产出和提高农民收入始终是农业政策的两大主题,但对农业非经济品还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对非经济与经济品之间的联系缺乏必要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目前中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加快改造传统农业、实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关键发展阶段,但在城乡一体化发展初期,包括湖南省在内的许多农业大省农业发展方式转变还面临着诸多困难和矛盾,如粮食安全责任与地方发展目标之间的矛盾,小规模分散经营与大市场集约化的矛盾,农业资金严重短缺与农村资金不断流入城市的矛盾,农业优质人力资源短缺与农村劳动力剩余的矛盾。摆脱困境的根本出路在于把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纳入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体系中来统筹谋划,在工业化、城镇化的带动下,推进农业现代化,促进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  相似文献   

14.
张传玺 《南都学坛》2006,26(2):32-35
战国秦汉时期的社会经济以农业为基础,还有手工业生产和商品交换,二者作为社会经济的构成部分,从属于农业生产和人们的生活需要。农业表现为自耕农、地主庄园两种农业生产关系;农业生产力体现为手耕技术和铁农具的发展及耕作技术的进步;水利事业也有较大发展。手工业主要有冶铁业、铸铜业、纺织业、漆器业。商业发展表现为商品种类繁多;货币的产生和发展;以自然经济为基础的商品市场的形成;简明扼要的经商哲学的产生。  相似文献   

15.
关于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的若干问题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 ,我国农业已经进入到一个转型的关键时期 ,农业生产已经从单一的数量增长转变为质量、数量并举 ,以提高农业整体素质与效益为目标的新阶段。基于我国即将加入WTO以及人们对无公害农产品消费需求的增长 ,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生产 ,打破农业国际贸易的绿色壁垒 ,保障生态和食品安全 ,已经成为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目标之一  相似文献   

16.
基于依附理论和现代化理论的争论,从农业研发、生产、贸易以及金融发展四个角度解析农业 外商投资(FDI)对发展中国家粮食安全的影响机理,进一步利用 1991—2017年 60个国家的面板数据, 通过构建动态面板模型实证检验二者关系的影响效应和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农业外商投资(FDI)会 对发展中国家粮食安全产生显著负向作用,这意味着国际垄断资本的“趁人之危”要大于“成人之美”; 异质性检验发现,对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粮食短缺严重、地理位置沿海以及非 UPOV成员国的发展中 国家,农业 FDI对粮食安全的“趁人之危”效应更大;农业 FDI虽有利于提高发展中国家的粮食生产水 平,但会对农业自主研发能力和金融发展产生显著负向作用,并且会加重发展中国家的农产品进口贸易 依赖。  相似文献   

17.
由于日本政府采取了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政策,近代日本农业有了很大的发展.农业的发展促进了农业内部的分工、专业化的发展,以及农村工商业的蓬勃发展;农村工商业的发展带来农村人口结构的变化,为工业生产提供了劳动力,同时也促进了城市化的进程;农业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在一定程度上也为日本工业化提供了所需的资金.农业在日本早期现代化过程中具有很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8.
从4个方面阐述了加入世贸组织10年来中国农业的发展态势,包括:严格履行入世承诺,农业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农业持续稳定发展,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农民收入快速增长,农村市场贡献明显提升;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大幅增长,农业与世界市场的关联程度日益增强。指出中国农业对外开放的主要经验在于始终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不断深化农业改革,加大对农业的支持保护力度;积极实施服务于国家粮食安全大局的农产品贸易战略;着力提升农产品进出口管理能力与市场调控水平。提出了深化农业对外开放的3个启示与思考:要从全球视野、战略高度,进一步提高对农业对外开放战略的认识,深刻领会、全面把握统筹利用国际国内2个市场、2种资源的战略意义;深化农业改革,进一步加强对农业对外开放战略进行总体规划和统筹管理;要建立完善开放条件下农产品市场风险管理机制,积极参与和推动完善全球农业治理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