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审美观,必须继承中国审美思想中关注现实的人生价值的传统,必须体现时代精神和审美趣味,追求人与社会、人与自然高度统一的精神,要真正从内在精神上继承民族传统中具有生命活力的审美思想精髓,以审美的态度去陶冶性灵、体验人生,从自己的传统和文化背景出发,吸收中国传统审美理论的积极成果,站在时代的高度,结合国情,对西方的相关学说进行吸收,创构中国民族声乐审美观。  相似文献   

2.
河南传统文化资源遗存是中华民族精神与物质的瑰宝 ,是大学美育教学中可资利用的得天独厚的宝贵资源 ,极具审美和素质教育的功能和价值。大学美育课程可利用其艺术的丰富性、延续性和典范性来展开教育 ,以拓宽学生审美视野 ,提高美育课程教育效率 ,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相似文献   

3.
本文着重梳理和分析了中国传统审美文化中的两条线索 :一条是在儒家思想影响下的君子人格的建构 ;另外一条是在道家思想影响下 ,所形成的追求空灵飘逸、追求意境的艺术精神。希望通过对中国传统审美文化中这两条线索的认识和分析 ,为今天审美文化的研究和审美教育实践提供一点可供参考的思路  相似文献   

4.
中国传统家具是中国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它以独特的风格特征与精神内涵标立于世界艺术史册,折射着中华主流文化思想的光芒.从美与善、文与质、功利与非功利、养生与人伦等方面,就儒道思想对家具审美的影响进行探讨可以发现,儒、道对以上问题各有偏重,并影响到具体的家具审美心理:儒家对文、善、功利及人伦方面较为重视,是中国传统家具的主流审美思想;道家则表现出对家具艺术的质美、非功利、养生等特性的追求,是中国文人文化理念的代表.中国传统家具形式内敛、装饰规范但又在用材、工巧及品位上讲求自然适度,正是儒、道审美思想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在以创造为核心的知识经济新时代,培养人才的创造力日益成为教育的核心任务.个性是创造的基础,人才的创造性往往来自于其独特的个性.在一定程度上讲,培养创造性就是培养人才的个性.审美作为一种高度自由的精神活动,对发展个性、培养创造力具有独特的作用.中西科技、经济等发展的差异与中西美育中对个性关注程度有关.西方社会的发达得益于其美育传统中对个性发展的重视.而中国传统美育只重道德品性的共性强化,轻视人的个性培育,制约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加强美育,积极培养人才的个性和创造力,是当前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6.
实践论视界下的"中国审美学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990年代以降,"中国审美学派"抓住有重大意义的时代问题,提出了新理性精神文论、文化诗学和审美超越论,弘扬了中国传统艺术精神与现代美学传统,有着鲜明的实践品格;在指导当今文学创作和批评实践、提升民族人格修养与道德境界、有效参与中国现代文化建设等方面,"中国审美学派"及其理论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面对当代大众审美文化发展的新态势及其所带来的社会审美风尚的改变,美育的理论和实践必然要作出相应的调适。当代美育应超越学校审美教育的窄圈,转为对现实审美问题的发现和解决,重视审美的功利性价值,培养人们以审美的态度对待社会现实人生。在理论层面上,美育的发展应从传统美育注重抽象的情感教育转为培养社会公众反映现实的情感能力,塑造自由个性;美育应以其外在的社会功能、文化功能和人文导向功能来引导大众的审美活动。在实践层面上,应把审美教育的对象扩大到社会成年公众,把实施美育的途径扩展为整个开放的社会系统  相似文献   

8.
中国当代审美与艺术教育在学校教育和非学校教育两个方向上进行 ,由于缺乏古典传统和当代消费的、商品的意识形态侵入 ,学校的或专门的审美与艺术教育有粗劣化和世俗化的倾向 ,而社会的普遍的审美生态也变得时装化、情趣化和消费化。为此 ,审美与艺术教育必须在并不乐观的境遇中去张扬审美与艺术的精神 ,必须注意商品的意识形态、人性与欲望、日常生活和大众文化、世俗生存与诗意生存、现实利益与审美追求、艺术品质、教育者的审美品质等问题 ,在一种广泛的文化思考和全球化境遇中 ,去思考审美与艺术的诸多疑难和悖论 ,而不是简单地与现实相互应和  相似文献   

9.
当代大学生审美心理教育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审美心理教育是大学生美育的重要内容。笔者从大学生的审美感知、审美情感、审美想象力和审美理解力等几个方面深入分析了大学生审美心理的特征,对大学生审美心理教育的任务进行了分析和探讨,阐述了如何提高大学生审美心理教育的有效性,以期对大学生美育工作产生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中国农民审美需要与消费观的调查分析发现:农民的审美需要普遍不强烈,但不同性别、不同区域农民审美需要都存在显著差异;农民的消费观仍然普遍传统,消费结构也不合理,其中精神消费的百分比最低,但不同区域农民消费观存在显著差异;农民审美需要与消费观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审美需要是农民进行消费活动的内在动力之一。针对调查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应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丰富农民的文化生活,加强对农民进行生活审美引导,促进农民审美需要的形成;开拓农村消费市场,刺激农民积极消费,引导农民树立正确的消费观;积极发挥美育在人们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中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1.
现代插花及其审美教育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插花,是相对于传统插花而言的,它吸取了中外传统插花艺术的精华,还吸收了现代雕塑、绘画、音乐、建筑等艺术元素,渗透着现代意识,因此更能体现现代人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心态,更具时代感。现代插花在创作上更加自由,因此又被称为"自由式插花"。现代插花作为一种生活艺术不但具有创作题材广泛、插花素材丰富、表现方式灵活多样等特点,而且还具有重要的美育价值,成为审美教育的重要载体。  相似文献   

12.
中国审美精神的世俗性初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艺术精神是哲学精神、道德精神和宗教精神的相关体现,中国淡于宗教缺乏终极超越的文化精神决定了中国审美文化的世俗性特征,和西方相较,中国艺术的超越性是通过心灵的具体化和肉身化途径来实现的,艺术的自律性没有得到充分的强调和展开,这不仅受制于审美精神的世俗性,同时也受制于中国的国民性.  相似文献   

13.
新办地方高校要改变过去高教中技术与艺术脱节、理性与感性分离的积弊,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必须重视美育。开设美学课程是美育的中心环节,它有益于学生审美观念的培养和引导;有益于完善学生知识结构;有益于培养艺术兴趣,优化思维品质;有益于形成学校审美教育的场效应,产生社会幅射等等。美学教育应贯彻灌输与诱导、学习与应用相结合的原则,努力提高学生的审美修养和审美能力。  相似文献   

14.
楹联是独具中国特色的文学形式。书院建筑是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与审美的综合载体,是具有典型中国传统审美情趣和文化内涵的艺术。文章从楹联的角度出发,探讨了中国古代书院的建筑审美取向。通过选址、空间布局、艺术特色和修饰手法四个方面,分析了书院建筑的审美特点:个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秩序与和顺的相辅相承、兼容与坚守的两相兼顾以及教育与艺术的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15.
浅析艺术教育与大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各个领域都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各种形式的文化涌入中国.对大学生的审美情趣造成了一定的影响。高校艺术教育越来越显示出它在塑造大学生健康审美情趣上的重要性。本文结合当代大学生审美情趣的变化情况及其原因,分析了高校艺术教育如何培养大学生积极健康的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16.
;审美教育作为芙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意义不仅在于让受教育者掌握美育理论,更重要的是将美育理论贯彻到日常行为中。审美教育理论和现实的结合具有一定的难度。经过多年的审美教育研究与大学文化建设的实践经验,认为审美教学在大学文化建设中开展实践不失为一条切实可行的路径。审美教育理论与大学文化建设的结合是二者共同塑造完美人格的育人目标所决定的。宿州学院的大学文化建设通过“三馆一园一所”以及教学改革将审美教育的教学实践落实到大学文化建设活动中去,将大学文化建设的环境文化建设、学术文化建设和高校的文化引领等要素与审美教育塑造完美人格的理念相融合,起到较好的实践效果,具有一定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17.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意蕴毋庸置疑,而审美关怀又是人文关怀的终极关怀,审美关怀对于主流价值的引导包括和谐社会理念的构建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从审美维度进行思考与实践:包括思想政治课讲授过程中美育的渗透、增设美育相关的课程设置、校园文化的建设和积极利用社会美育资源等。  相似文献   

18.
传统村落是体现家园生息图景与艺术审美价值的物质文化载体,承延着中华民族文明生生不息的审美愿景;是孕育传统文化价值、民族精神、审美理想的文化“母体”,体现着生态伦理、家园图景、艺术观照等精神价值图式的景观画卷。选取湖湘地区传统村落作为主要研究案例,揭示审美价值的物化表征形式和文化表达路径,继而总结传统村落审美价值的共通性。研究发现:传统村落的审美价值以满足生存居住为首要特性,以生命价值活力愿景、生产聚落家园形态、艺术审美观照为主要特征,以农业手工艺文明、家园聚落共同意识与生息生态图景为鲜明特性。汲取传统村落审美价值,可促进现代和美乡村建设。  相似文献   

19.
审美模式是人类审美体验与鉴赏的经验模型和决定要素,不仅呈现人们的审美习惯和思维方式,蕴含审美发生的机理、特点与规律,还连接着审美理论与审美实践,对于审美体验和审美教育的经验指导至关重要。伯林特承续怀特海和席勒的美育思想,将环境审美参与模式应用于教育过程和社会环境的审美描述,不仅阐释了审美过程与成功教育过程的相似性及其应用价值,还为新时代建构可以涵盖各种审美对象的环境美育基础理论提供了“审美模式”的理论基石和“审美场域”的语境立场。这不仅统整了艺术、教育和社会过程审美的理论基础,还为审美教育的经验指导与评价、教育与社会过程的审美阐释以及人与社会的和谐、审美与伦理的统一提供了一个全新视角。  相似文献   

20.
文章通过对目前普通高等学校美育教育现状的分析和思考,试图从艺术教育和艺术审美教育方面入手,不断提高当今大学生的艺术修养和艺术水平,使之成为高素质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复合型人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