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田汉早期话剧的抒情性特质,与剧中多次出现的空间意象有着密切联系。从其创作出发,其空间意象大体可分为自然空间意象、公共空间意象与家庭空间意象。在将空间意象作为话剧背景以及抒情写志的必要条件之外,田汉独到之处在于其早期话剧空间意象建立于物理与精神维度基础之上的开放性。  相似文献   

2.
牛鸿英 《南都学坛》2003,23(2):69-71
早期田汉对“新浪漫主义”表现出了一种特别的眷顾,但通常人们都把田汉早期的戏剧划分到浪漫主义的范畴之内。他早期剧作中“灵与肉冲突”所造成的主人公内心激烈的冲突与矛盾,以及象征化的艺术手法、相对主义的思想观念等等都显露出了一种强烈的现代主义倾向。用现代主义的眼光审视田汉早期的剧作既能深入到它的内质,又能为研究中国话剧早期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早期话剧是在西方话剧影响下的产物,但从戏剧审美观、编剧方法、演出形式诸方面来看,却与传统戏曲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与当时急剧动荡的社会现实、传统文化的巨大惯性、观众的审美要求和欣赏习惯有着直接的关系.早期话剧的草创者虽然没有意识到话剧创作、演出的民族化与现代化,但却以他们最早的话剧活动提出了这一戏剧理论和戏剧实践领域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4.
田汉早期剧作为"五四"以来中国话剧的现实主义优秀传统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归纳起来,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初步形成了中国优秀现实主义话剧基于"人的戏剧"审美本体的现实批判精神;第二,致力于话剧民族化实践,赋予舶来的现实主义话剧以民族审美诗情;第三,应和着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西方话剧现实主义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步伐,为中国"现代现实主义"话剧探索迈出了最初的一步,确立了百年中国优秀现实主义话剧所具有的开放性、探索性和兼容性等重要品格。  相似文献   

5.
话剧意境论     
话剧意境是话剧民族化的一个重要标志。本文探索了话剧意境在中国现代话剧史上的营造经历、特征和审美特质 ,评价了郭沫若、田汉、曹禺等在话剧意境实践和理论上的贡献  相似文献   

6.
鸦片战争以来,中国近代政治思想、社会文化各方面冲突变化纷纭复杂.在世纪之交,作为“舶来品”的话剧在上海这一文化中心出现.显然,它的存在、衰亡必然与其所归属的文化思想密切相关.本文即试图从艺术与文化生活的关系入手,找寻外来艺术存活的契机以及早期话剧与所归属文化的对应关系,简略归纳出早期话剧的形态演变对当代话剧发展的现实意义.由于早期话剧本身没有统一的戏剧思想,缺乏明确的西方话剧观念,从而很大程度上呈自发状态,并且其进化性发展特征也不明显,所以笔者尝试分析几个有影响的社团,辨别其演剧特征与社会文化心理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歌剧是舶来品,但在歌剧文化的中国化过程中,在中国民族歌剧创作的成就中,依然可以总结出汉语文化自信问题。中国歌剧与中国古典文学的艺术传统有着紧密的关系,这是中国歌剧相对于外国歌剧所具有的文化优势。 黎锦晖、田汉对中国歌剧起到了奠基人的作用。黎锦晖在中国现代文化史上的卓越贡献首先体现在中国流行音乐的创作与推广方面,将中国歌剧中的音乐发展至少向前推进了二十年。田汉开辟了中国歌剧“话剧加唱”的传统,这体现了中国民族歌剧与中国传统戏曲的共同优势,也同时体现了中国歌剧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  相似文献   

8.
中国早期话剧(1900~1930)的现代性反思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20世纪前30年的中国戏剧舞台上,相继出现了“新剧”、“爱美剧”和“普罗剧”等话剧样态和田汉的南国社及南国戏剧运动,它们犹如一面面艺术棱镜,折射出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大革命前后等革命历史环节的夺目色彩。作为中国20世纪早期革命运动的艺术反映,话剧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充当了革命和启蒙的文化工具,并逐步完成了它自身的现代性转型——将传统戏剧和西方戏剧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初步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和风格的戏剧艺术理论和表演风格,为20世纪中国戏剧发展的方向和格局奠定了基础。这既是书写中国现代文艺史的一个基本维度,也是理解中国现代文化精神的一个重要层面。  相似文献   

9.
中国现代话剧奠基人之一的田汉先生虽然在早期的话剧创作中有较鲜明的感伤情调,然而随着时代政治、社会现实的变化,渐次转向了左翼戏剧,并表现出“为人生”的倾向,主张民众的、时代的、政治的戏剧理论并努力加以实践。  相似文献   

10.
近代上海处于东西方文化接触的要冲地位,因而比起中国的其它城市,上海的西方建筑显得更为集中与完整。在众多不同风格的外国建筑中,德国的建筑独树一帜,以其华丽、典雅的造型,为这座城市增添了色彩。以倍高(H.Becker)为代表的早期德国建筑师,于本世纪初开始在上海的设计活动。  相似文献   

11.
当我们讨论田汉早期剧作的人物塑造时,必须说明,我们讨论的仅仅是田汉早期剧作中的知识分子形象。这是因为知识分子是田汉早期剧作中最主要的表观对象,同时,田汉在早期剧作中还时常把非知识分子的人物加以知识分子化。田汉是主观色彩极浓的剧作家,因此,我们对这组知识者形象的考察将以田汉独特的个性气质和他二十年代特定的精神风貌为起点,在以下三个层面上展开:人物对田汉个性气质的展示——抒情化,人物对一代知识者命运和追求的再现——类型化,人物思想行为的彼此参照——雷同化。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前期中国美术史的前半叶中国美术有3个集中地:北京、上海和广州。3个地域的美术发展状态各有不同,北京注重传统文化的整合与建构,出现了一大批传统派的领军美术家;上海注重艺术实践和艺术市场的结合,倾心于在美术理论与美术出版方向;广东地域的美术家更注重对现代美术的探索和实践,展现了强烈的现代性姿态。但是,由于素来对广东文化的偏见,广东美术对20中国美术史的贡献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梳理和普遍认同,这与时代的文化观念、研究意识、成果媒介皆有关系。笔者系展示广东美术的轮廓,谈其中所潜藏的美术研究话语权问题。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20年代是中国校园戏剧的繁荣时代,但以往的研究大都肯定校园话剧在20年代的主流地位,却缺少对该时期校园话剧的细化梳理和研究。笔者认为20年代专业戏剧学校演出的话剧是该时期校园话剧的重要支脉,以该类话剧作为考量对象,着重梳理20年代专业戏剧学校话剧演出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
再论京剧改革的田汉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作者曾经提出20世纪中国京剧改革的三大模式(即梅兰芳模式、田汉模式、延安模式)的理论。这篇文章进一步强调了田汉模式与另外两大模式的区别(为文化还是为政治?古典的还是现代的?),并结合新时期以来的戏曲实践,强调了田汉模式所具有的现代精神对当前京剧现状的重要意义,强烈呼吁现代京剧的新生。  相似文献   

15.
在20世纪40年代的上海,众多女作家投入到新市民小说的创作中。这些女作家凭借其独特的新市民小说创作在大上海名噪一时,这其中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并且与女作家自身的生存状态及价值观念有很大关系。在她们的作品中有一类独特的女性形象——家庭女性。在女作家独特的女性视角观照下,在当时上海特殊的文化语境影响下,这些家庭女性在家庭身...  相似文献   

16.
田汉早期的电影视深受西方现代派思潮的影响,它把电影当做是“白日梦”,强调它“宣泄苦闷”的抒情功能。与同时出现的在中国电影史上产生较大影响的电影观——“影戏规”相比,田汉早期电影视对电影艺术本体的认识更为深入,对电影形态的把握交加准确,风格鲜明,从而在不少方面在当时表现出一定的“先锋性”。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田汉是最早把工业题材引入话剧创作并取得丰硕成果的作家。从20年代初的《薜亚萝之鬼》到30年代的《扬子江的暴风雨》,生动地展现了中国现代工人的血泪人生和在战斗中的成长历程。其中的《梅雨》,不仅继续高扬着“革命浪漫主义”精神,还糅合了“社会主义写实主义”风格,堪称30年代左翼话剧的代表作之一。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初,天津南开学校成立了新剧团。该团从成立之处上演了一系列精彩剧目,并在自身演剧理念的指导下取得了杰出的成就。本文侧重分析新剧团早期三部代表性剧作:《一元钱》、《一念差》和《新村正》,从它们的思想内容、编导演特色以及结构特征入手,分析在走向现代话剧过程中南开早期话剧的特色及其内在的发展脉络。特别是发展到《新村正》一剧时,现代话剧的面貌已经呈现出来,从而肯定南开话剧在中国早期话剧发展史上的意义和地位。  相似文献   

19.
田汉戏剧思想和创作实践的复杂矛盾乃至其内在丰富的美学特质有着多元的外来影响。透过其创作主张、创作实践与演剧活动,我们发现田汉戏剧受到来自日本、欧美以及苏俄戏剧的多重影响。如果说一部中国话剧发生发展的历史是一部接受外国戏剧理论思潮、流派和创作影响的历史的话,那田汉对外国戏剧成功的学习与借鉴,无疑可为中国现代戏剧学习借鉴外国戏剧提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十七年"是我国话剧舞台形态与观念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话剧创作中对西方写实传统的汲取,对斯坦尼斯拉夫体系的借鉴与反思,对舞台民族化、风格化的追求与尝试,成为这一时期观念探索的重要特征。本文以"十七年"话剧的舞台呈现为个案,考察了在写实传统的影响下中国话剧舞台从"生活化"到"写意化"形态的美学嬗变,并探究了其观念上的成就与不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