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DEA-Malmquist方法测算中国31省份的粮食生产综合技术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并用面板结构工作文件分析影响粮食生产技术效率的因素。研究结果表明:中国粮食生产综合技术效率较低,技术利用水平不高,处于规模报酬递减阶段,纯技术效率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全要素生产率呈下降趋势,多数省份全要素生产率指数较低,且表现出东部地区全要素生产率高于中西部地区的现象,应加大粮食生产技术的支持力度;城镇化的实施能促进中东部地区粮食生产技术效率的提高,但对西部地区却产生负向影响。  相似文献   

2.
我国粮食主产省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产出增长要靠不断加强农业投人和提高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来实现。农业生产资源的稀缺性,决定了农业产出的持续增长只能依靠不断提高全要素生产率。采用非参数法中的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对我国粮食主产省的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算,使用Malmquist指数法将全要素生产率进一步分解为规模效率、纯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研究发现:2000-2009年我国粮食主产省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不稳定;粮食主产省的技术都呈现出进步的趋势,但各自的技术效率却存在很大的差异,且导致技术效率变化的原因也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3.
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要充分依靠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强化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这是对经济增长理论的基本遵循,是我国实现粮食产量增长的历史经验,更是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必然要求。上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期间(2009-2020年),我国小麦、稻谷、玉米三类粮食作物的全要素生产率均呈现出整体增长的态势,全要素生产率对产出增长的贡献率超过五成;但相比之下,稻谷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速较慢、贡献较低;不同地区、不同农户之间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差异明显,特别是非粮食主产区、小规模种粮农户全要素生产率在产出增长中的贡献有待提升。未来,要遵循新发展理念,通过改善耕地质量与细碎化程度、加速粮食种业前沿科技创新、推动农业机械化高质量发展、健全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健全农民种粮收益保障机制等路径,充分发挥全要素生产率在推动粮食产能提升中的源泉作用。  相似文献   

4.
互联网发展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伴随着“互联网+农业”的蓬勃兴起,互联网发展在提升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首先分析互联网发展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作用机理,并基于EBM Super-Global-Malmquist(EBM-SGM)指数对2002—2016年中国大陆31个省份的农业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核算,然后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分析互联网发展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影响。结果表明:(1)2002—2016年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年均增长2.20%,主要依赖农业技术进步的贡献;(2)整体来看,互联网发展显著提升了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分地区来看,互联网发展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作用在中部地区最为明显,其次为西部和东部地区;(3)互联网发展对农业技术进步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对农业技术效率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5.
中国农垦全要素生产率的随机前沿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文章利用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对2001—2006年中国农垦一、二、三产业投入产出数据进行计量分析,根据回归结果,把农垦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分解为前沿技术进步、相对前沿技术效率、规模经济效率和资源配置效率的变化。进一步分析发现:要素投入增长是农垦产出增长的主要视力来源,农垦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和产出增长不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农垦前沿技术进步显著,是农垦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主要源泉;二、三产业相对前沿技术效率的恶化是阻碍农垦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主要障碍。  相似文献   

6.
采用2004-2020年我国30个省的省际面板数据和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法,实证分析农业机械化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并从技术和能源消耗类型两个角度探究农业绿色发展的提升路径。研究表明:多年来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对推进农业现代化做出了巨大贡献,但传统的农业机械化增长方式并未促进农业绿色技术进步,且因燃油消耗造成温室气体排放等加剧环境污染,最终无助于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因此,应对农业机械进行绿色转型升级,通过农业绿色机械化技术及绿色农机的使用提高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促进农业绿色发展;加强农机科技创新,促进绿色清洁农机研发和量化生产;优化农机购置补贴、作业补贴等扶持政策,向绿色农机倾斜,促进机械化秸秆还田、节水灌溉、深施化肥等绿色机械化技术的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运用基于产出距离函数的随机前沿分析方法,对第一轮西部大开发期间中国西部地区的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时期西部地区的技术进步水平逐年提升,但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出现下降,技术效率、规模效应和投入价格效应是制约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主要因素。西部地区不同省份的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存在显著差异,重庆、四川和贵州的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实现正增长,而其技术效率下降较少是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以全要素生产率为切入点,分析了1985年至2008年湖南省工业全要素生产率与环境质量之间的关系,得出如下结论:湖南省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动趋势和环境污染指数的变动趋势基本相同,都呈"U"型变动趋势;湖南省全要素生产力水平、污染指数和污染密度呈现出阶段性变化特征;湖南省全要素生产率每增长1%,将使得环境污染程度增加0.313%,单位产出环境污染程度降低0.824%.针对上述结论,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采用2002-2011年我国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农业相关面板数据,运用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法对我国各省和区域的全要素生产率进行了测算和分解。结果发现:技术效率是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主要源泉;在2004-2005年和2008-2009年出现了两次ECH同TCH的反向变动;技术效率的解释度占全要素生产率增长70%的比重。由此提出,当前农业政策的重点应放在保证农业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的提高,以及加强农业生产的技术和区域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0.
中国柑橘产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技术进步与效率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非参数的Malmqusit指数法,选择我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中柑和橘的生产成本与收益的数据样本,使用1个产出指标和3个投入指标测算中国柑、橘的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结果表明,2003-2008年期间,中国柑、橘全要素生产率均出现一定的增长,其中,技术进步的波动是明显因素,而效率变化指数则相对稳定。从柑和橘的主要生产地区来看,测算的主要省份中,绝大部分地区柑和橘的全要素生产率波动都比较大 从构成上看,多数省区呈现出技术进步与农业效率损失并存的局面。  相似文献   

11.
基于中国31个省(市、区)1999年—2014年的数据,运用DEA—Malmquist方法分析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效率及时空演变特征,并对其投入产出指标进行优化.研究表明:1全国层次上,技术效率水平有待提高,纯技术效率对技术效率的影响强于规模效率;省域层次上,东部沿海地区大多实现DEA有效,河北、山西、河南等七个省份技术效率值较低.2高新技术产业生产率水平总体呈上升趋势并以4.2%的年均速度增长;除宁夏、新疆、西藏外,各省的生产率指数均实现优化,技术进步是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主要因素,规模效率变化影响较小.3非DEA有效省份普遍存在要素投入冗余情况,各省区可通过优化投资环境、循序淘汰行业落后产能、推进资产重组等措施提高产出效率.  相似文献   

12.
基于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利用华东地区六省1978—2015年的面板数据,分析华东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及分解部分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978—2015年,华东地区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年均增长率为4.59%,依次呈现出递减、递增、平稳的变化趋势;农业技术进步是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主要动力;技术效率是华东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主要阻碍因素,呈逐年下降的趋势;规模效率对农业增长阻碍作用不明显;要素配置效率对经济增长有促进作用即存在结构红利,但不显著。据此提出加大农业技术创新投入,提高农业产出效率;加快农业固定资产投资体制改革,盘活存量、优化增量;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农业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等建议。  相似文献   

13.
基于2000—2018年中国30个省份的平衡面板数据,综合运用DEA Malmquist指数法、面板工具变量法和面板门槛模型分析节水灌溉设施对粮食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结果表明:节水灌溉设施通过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改进两条路径提升粮食全要素生产率,且技术进步效应大于技术效率改进效应;从区域与作物异质性来看,粮食主产区节水灌溉设施的增效效应大于非主产区,节水灌溉设施对小麦、玉米和水稻全要素生产率均有显著提升作用;节水灌溉设施对粮食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具有非线性特征,其正向影响随农村人力资本、人均种粮规模、人均GDP的提高而呈阶梯型上升。因此,因地制宜发展节水灌溉设施,与外部经济环境发展相协同,政策扶持与市场机制相结合,完善节水灌溉设施产权和管护机制,是实现节水灌溉设施高效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积极财政政策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时变参数模型和面板数据模型,可以对积极财政政策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效应进行分析。分析表明,1998年以来我国实施的积极财政政策对全国经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省份经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和技术进步具有较强的促进作用,但对省份经济效率提高却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总体上说,积极财政政策对我国经济增长质量的提高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但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如支出结构不尽合理、过分强调数量而忽视使用效率等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15.
区域金融业全要素生产率分解及其效率提升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中国大陆31个省区市1997-2012年金融业面板数据的随机前沿估计发现,区域金融业资本存量具有总体合理的规模和积极的产出增长效应,而金融机构贷款产出效率较低。自2000年金融业扭转要素生产率负增长态势以来,各地金融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较快,其中技术进步是主要来源,而技术效率呈整体下降趋势。其次,金融业全要素生产率变动呈现东部最高、西部追赶东部、中部技术效率下滑的区域分异特征。再者,政府的经济干预是增加区域金融业技术无效率的最大影响因素。金融发展进程中充分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在统筹区域金融发展上的政策意涵是,东部地区创新化"提质量"、中部地区市场化"调结构"和西部地区普惠化"增效率"。?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16.
基于1990-2010年省际面板数据,运用DEA-Malmquist方法测算和分析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测算结果表明: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是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共同作用的结果,但是技术进步起主导作用;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存在时空差异;全国、三大地区及绝大多数省份农业技术效率的波动主要源于纯技术效率的变动,与规模效率的关系不大.因此,为了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我国不仅要促进农业技术进步,而且在不同区域农业投入的重点领域应该各有侧重.  相似文献   

17.
农业效率增进、技术进步区域差异及TFP分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随机前沿模型(SFA),文章对1985-2008年中国29个省级地区农业生产效率进行测算和全要素生产率分解。研究表明,中国农业生产效率总体水平不高,尚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存在较为显著的时际差异和区际差异;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与技术进步率均有提高,但增幅较缓;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根本动因在于技术进步率而非技术效率,农业生产仍不具有规模经济性。  相似文献   

18.
采用1978-2010年省际粮食生产及其污染排放面板数据,利用环境污染因素的方向性距离函数模型和序列DEA方法,将湖北省粮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分解为技术进步与技术效率变化。与未包含环境因素的传统粮食全要素生产率指标比较分析显示:湖北省粮食生产的TFP增长率有所提高;湖北省粮食生产中"两型农业"理念运行绩效表现良好,但未体现其粮食生产优势地位;湖北省粮食生产TFP增长表现为显著"技术推进"单驱动型,提升粮食增产潜力的有效途径在于技术进步与效率改善同步提升。  相似文献   

19.
影响经济增长的直接因素是全要素生产率、物质资本与劳动力,金融发展、人力资本等其他因素都是通过这三者间接作用于经济增长。在经济模型中分离了影响经济增长的直接因素和间接因素,在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方程中兼顾了金融发展和人力资本的作用,有利于从理论上阐述金融发展、人力资本作用于经济增长的传导机制。在此基础上,根据我国31个省份1997—2013年的面板数据进行回归。结果表明:对于一国经济持续增长而言,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比增加物质资本投资更为关键;相比于人力资本,金融发展对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进而促进经济增长的效应更显著;相比于技术创新,技术模仿在当前阶段更有经济效率。  相似文献   

20.
利用2006-2020年全国23个省市区的面板数据,采用面板分位数模型,研究粮食直接补贴的全要素生产率效应及其时空差异。结果显示:我国水稻全要素生产率整体呈增长态势,且技术进步为增长主要来源;粮食直接补贴对各分位点水稻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系数均为负,但低水平的负面影响更显著;观察期内,粮食直接补贴对水稻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系数在“十三五”时期由负转为正;粮食直接补贴对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地区的影响存在差异,东北地区具有正面影响。据此,建议重视水稻生产技术进步,并持续改革和优化粮食直接补贴政策,未来相关政策增量资金可向东北地区倾斜,促进我国粮食生产高质量发展与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