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3 毫秒
1.
碳排放约束与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及分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传统ML指数不具有传递性特征并且面临潜在线性规划无解的问题,将Global Malmquist-Luenberger生产率指数引入到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分析框架中,并利用中国31个省市1993—2013年的面板数据测算了碳排放约束条件下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及其分解。研究表明:是否考虑农业碳排放因素会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产生较大影响,忽略碳排放约束会高估区域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测算结果可能导致政策偏误;在碳排放约束条件下,中国农业发展普遍存在效率恶化与技术进步并存的局面,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主要由技术进步贡献,农业技术效率不增反减;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东部地区要明显优于其他地区;中国农业大省在碳排放约束条件下未能表现出特别明显的农业优势,农业大省并非农业强省。  相似文献   

2.
我国粮食主产省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产出增长要靠不断加强农业投人和提高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来实现。农业生产资源的稀缺性,决定了农业产出的持续增长只能依靠不断提高全要素生产率。采用非参数法中的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对我国粮食主产省的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算,使用Malmquist指数法将全要素生产率进一步分解为规模效率、纯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研究发现:2000-2009年我国粮食主产省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不稳定;粮食主产省的技术都呈现出进步的趋势,但各自的技术效率却存在很大的差异,且导致技术效率变化的原因也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3.
基于1990-2010年省际面板数据,运用DEA-Malmquist方法测算和分析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测算结果表明: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是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共同作用的结果,但是技术进步起主导作用;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存在时空差异;全国、三大地区及绝大多数省份农业技术效率的波动主要源于纯技术效率的变动,与规模效率的关系不大.因此,为了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我国不仅要促进农业技术进步,而且在不同区域农业投入的重点领域应该各有侧重.  相似文献   

4.
基于中国15个小麦主产省2000—2017年面板数据,采用SFA-Malmquist指数法和面板工具变量法探讨了农田灌溉设施的小麦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效应及作用机制,结果表明:2000—2017年间,小麦全要素生产率年均提升1.66%,技术进步率和效率提升率年均增长1.21%和0.38%,总体表现为技术诱导型的增长模式;农田灌溉规模的扩张可以在保障小麦生产效率提升的同时推动技术进步,实现小麦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双重驱动;农田灌溉质量的提升表现出正向的技术进步效应,但对技术效率却产生了微弱负向影响,且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效应不显著。因此,在保持灌溉规模扩张对小麦全要素生产率驱动作用的同时,挖掘灌溉质量提升带来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潜能,将会是实现小麦稳产增产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为测算“丝绸之路经济带”中国段交通运输碳排放效率,基于Luenberger生产率指数法,构建加权Russell方向性距离函数指数包络分析等模型,并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指数进行分解。结果显示:2004-2017年西北地区交通运输碳排放非效率值逐年增加,交通运输低碳发展效率较低;交通运输碳排放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指数大多为正值,地区差异较大;2010年以来,各地交通运输碳排放的技术效率与技术进步因素共同促进了交通运输碳排放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但是技术进步增长较慢,贡献率偏低。  相似文献   

6.
湖南各地市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变动实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非参数Malmquist指数法,测算了1985-2008年湖南省各地市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水平及其变动趋势.结果显示:湖南省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平均变动值为1.014,技术进步指数为1.015,技术效率变化指数为0.999,说明湖南省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主要依靠农业的技术进步,而整个农业规模效率基本保持在一个较稳定的常态;湖南全要素生产率呈现波段性周期变化,当出现重大技术创新时,其技术效率往往不高,说明技术创新的配套体系建立尚不够完善;各地市年均Malmquist指数相差较大,呈现出严重的东、中、西部梯度效应;西部地区的农业尚属传统农业,生产效率问题并非造成其生产力低下的主因,关键的问题在于促进其农业技术进步.  相似文献   

7.
在测算1994~2012年间中东部地区农业碳排放量和农业碳吸收量的基础上,发现农业碳排放量大于农业碳吸收量,农业对环境总体上处于正的溢出效应。因此,将农业"碳净吸收量"作为农业生产的正产出,运用非径向Super SBM模型修正了中东部各地区的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研究表明:1994~2012年间中东部地区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处于下降状态,其中技术进步是促进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主要动力,而技术效率仍有进一步挖掘的潜力。东部地区全要素生产率略高于中部地区,这是因为东部地区技术效率高于中部地区,且两地技术效率差距有拉大的趋势;但东部地区的技术进步率低于中部地区。  相似文献   

8.
人力资本条件下中国农业生产效率的评价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90年代中期后中国的农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农业发展归根到底要靠农业生产率的提高,而技术进步与技术效率是农业生产率增长的源泉。本文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对现代农业生产要素投入下的中国农业生产效率进行测度,结果显示1995年以后中国农业生产的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主要由农业技术进步引起,农业技术效率低下成为农业生产率增长的瓶颈。改变目前农业生产经营的形式与提升农业劳动力的人力资本水平成为提升农业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进而提高技术效率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9.
基于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利用华东地区六省1978—2015年的面板数据,分析华东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及分解部分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978—2015年,华东地区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年均增长率为4.59%,依次呈现出递减、递增、平稳的变化趋势;农业技术进步是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主要动力;技术效率是华东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主要阻碍因素,呈逐年下降的趋势;规模效率对农业增长阻碍作用不明显;要素配置效率对经济增长有促进作用即存在结构红利,但不显著。据此提出加大农业技术创新投入,提高农业产出效率;加快农业固定资产投资体制改革,盘活存量、优化增量;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农业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等建议。  相似文献   

10.
1996~2007年辽宁省14个市农业生产效率分析与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Malmquist指数法对辽宁省“九五”以来1996~2007年14个市的农业生产效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辽宁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波动特征与辽宁农业的发展阶段特征大致吻合;辽宁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处于不断增长态势,农业技术效率趋于稳定,而技术进步是促进辽宁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主要因素,应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忽视可持续发展是“九五”时期和“十五”初期辽宁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下降的根本原因,因此应加强农业生产技术的应用,增强辽宁农业发展的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11.
应用DEA的Malmquia指数方法,对2000-2009年海南省及各市县农业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算和分解.结果表明,海南省的全要素生产率整体呈上升趋势,但增长速度缓慢,而各市县的全要素生产率差异较大.推动海南省及各县市农业生产率增长的主要原因是技术进步,技术效率则受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的共同影响,而海南省的规模效率普遍偏低,因此提高TFP增长率的途径应该是加快科技创新并提高投入要素的规模效益.  相似文献   

12.
中国各地区油菜生产率的增长及收敛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基于DEA的Malmquist指数分析方法和省级油菜成本收益数据,对中国各地区油菜生产率的增长状况进行了实证分析,并将生产率进一步分解为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在此基础上对全要素生产率地区间差距进行了绝对收敛和条件收敛检验。结果显示:1979—2005年中国油菜生产率平均增长率为-6%,技术进步为-5.8%,技术效率为-0.2%,生产率的下降主要是由技术退步所引起的;全国各油菜主产省的生产率不仅存在σ收敛,并且存在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其收敛速度分别为7.59%和8.93%,而收敛现象主要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利用1997—2016年中国大陆31省区面板数据,在较为全面地测度农业绿色生产率的基础上,借助空间杜宾模型,从农业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两个维度考察农业产业结构对农业绿色生产率的直接影响与间接溢出效应。结果发现,1998—2016年中国农业绿色生产率不断提高,其增长主要由技术进步驱动;东、中部省区农业绿色生产率整体水平较高,东北三省次之,而西部省区最低。省份间农业绿色生产率具有较强的空间依赖性,农业产业结构是影响农业绿色生产率增长的重要因素,一地区农业绿色生产率不仅受到本地农业产业结构合理化与高级化的直接影响,还受到邻近地区农业产业结构高级化的间接溢出。因此,新时期更应重视农业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与优化升级在农业绿色生产率增长中的重要作用,进而提升农业整体发展质量。  相似文献   

14.
为探究数字经济发展对地区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作用与路径,选取中国2010—2019年省级面板数据,分别运用熵值法和DEA方法对数字经济指数及地区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算,并结合双向固定效应模型、SUR回归以及中介效应模型对数字经济与地区全要素生产率之间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认为,数字经济对技术推动型的地区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作用显著,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分别通过增进技术进步和提升技术效率提升了地区全要素生产率,数字产业化可以通过产业数字化提升地区全要素生产率。研究表明,培育地区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新动能,应加快构建服务数字化转型、融合创新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体系,促进数字经济和技术创新深度融合; 加强自主创新数字技术和全球范围内的技术共享,促进中国技术进步以及省际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 加快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构建数字化经营决策以及生产体系; 加强数字信息保护和数字环境治理,建立健全产业数字化的信息安全体系。  相似文献   

15.
基于Malmquist指数的我国航空公司业全要素生产率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运用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方法,对我国5个主要航空公司2002-2006年期间的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作了测算。结果显示,2002-2006年中国航空公司业的全要素生产率的平均增长率为1.2%,生产效率总体上有所提高,并且这种增长增长同时受到综合效率改善与技术进步的影响。中国航空公司业全要素生产率水平的提高,除继续强调综合效率的重要性之外,也要进一步加强对技术进步的重视,单独依靠一个方面,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将是有限的。  相似文献   

16.
我国正处于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速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时期,依靠要素成本优势驱动以及大量投入资源和消耗环境的经济发展方式已难以为继,通过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来提振经济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而分析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机制应从生产要素配置效率和利用效率两个维度展开。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主要靠投资拉动,全要素生产率与我国进行的一系列制度改革呈现出很强的相关性,且1993年前和2008年金融危机前后全要素生产率波动较大。提升全要素生产率的核心在于提高要素配置效率和利用效率。我国应从治理过剩产能、破解城乡二元化结构以及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入手,通过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来促进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