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社会成员对于社会资源分配感觉是否合理即社会公平感高低对社会的平稳运行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从经济社会学角度入手,将社会经济地位分解为主观社会经济地位和客观社会经济地位,将社区融合分解为社区认同、社区交往、社区参与三个维度,运用多元回归方法分析了社会经济地位和社区融合对农民工社会公平感的影响。研究发现,主客观社会经济地位对农民工的社会公平感均有影响,社区融合的三个维度对农民工的公平感均具有统计显著性,即农民工的社区认同度越高,与本地居民交往越频繁,向社区组织提供意见或建议的频率越高,公平感就越强。文章最后基于研究结论提出了提升农民工社会公平感和增进农民工城市社会融合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2.
目前,农民工城市融入中存在的社会性排斥极大地影响了农民工市民化战略与和谐社区建设的实施。社区作为城市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居民交往,增加社会融合,进而在根本上解决农民工城市融入问题有着重要地位。因此,社区组织要培育农民工形成新型的社区理念,提升他们的公共事务参与热情,拓展社会服务的广度和深度,构建农民工管理和服务长效机制,进而逐步消除对农民工的社会性排斥,最终实现农民工市民化及和谐社区建设的目标。  相似文献   

3.
社区参与对农村流动人口城市融入具有重要作用。以2014年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流动人口社会融合专题调查"数据为基础,利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研究社区参与在农民工城市融入中所起到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社区文化参与、公益参与以及表达参与对农民工城市融入影响显著;流动时间、受教育水平、流动范围也是影响农民工城市融入的重要因素。通过对不同年龄组别农民工进一步研究分析,发现农民工城市融入的影响因素存在以下差异:社区文化参与对新生代尤其是"90后"农民工的影响较大;社区公益参与对所有组别农民工城市融入影响显著但在新生代农民工中作用更加明显;社区表达参与对两代农民工城市融入都有显著影响,但在"80后"农民工中发生比最高,对"90后"农民工的城市融入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4.
中国城市社区居民满意度评价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主成分分析法和层次分析法(AHP)给出一种合理的中国城市社区居民满意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方法。首先选取大连市5种类型社区467位居民为样本,对众多影响社区居民满意度的因素进行分类,得出三级指标,并利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少数几个关键因子作为二级指标,再运用AHP和专家调查法确定各因素在每一层级中的权重,最终获取城市社区居民满意度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5.
随着民族地区城市化的推进,城市社区中各族居民的交往表现出了多种形态,具有不同的特点;而且民族地区城市社区中的各族居民交往又可以划分为七种类型。形成影响城市社区各族居民交往的多种因素,提出增进社区各族居民交往的五个条件。认为这样才能增进社区各族居民的交往,能够促进社区稳定、推进城市发展,并为创造和谐的城市社区民族关系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全国797位新生代农民工进行实证调查,采用Logistic回归统计方法,分析了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实现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性别、月均收入、受教育水平、打工时间、遇到困难求助城市市民的数量、主要交往对象以及社区参与情况7个变量对市民化的实现影响显著,其中月均收入、受教育水平、打工时间、求助人数与社区参与情况与市民化的实现呈正相关,性别变量中男性农民工市民化的倾向比女性更大,主要交往对象越是以城市居民为主,越有利于其实现市民化。在此基础上,本文从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提升角度提出了相应推进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实现进程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推动居民参与是社区环境治理的重要内容,也是治理理论在社区层面应用的前提,但居民参与行为及影响因素这一重要问题尚未引起足够重视。基于环境社会治理视角提出居民行动力度的概念,采用太原市和昆明市1 896份调查数据,构建“情境—过程—影响”的理论框架,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居民参与社区环境治理行动力度、影响因素及可能产生的影响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居民平均行动力度偏低,参与层次不高,尤其在公共领域参与程度不足、决策性行为参与较少;(2)“情境”因素对居民参与力度和满意度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且社会资本和治理要素的影响效应高于制度环境的影响;(3)居民参与力度对满意度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且在“情境”因素对满意度的影响中具有显著中介效应;(4)居民参与社区环境治理的“情境—过程—影响”路径关系中表现出明显的性别、受教育程度及城市特征差异;(5)培育社区治理情境、提高居民行动力度是推动治理理论有效落地和社区环境治理良性运行的核心举措。研究结果对理解居民参与行为及治理理论的适用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以北京市某区的农民工子女为研究对象,描述了在北京生活的农民工子女城市归属感状况,并对农民工子女城市归属感影响因素进行了回归分析。研究发现:农民工子女城市归属感具有矛盾性,城市归属感程度较高,但是层次较低,交往意愿因子、乡土回忆因子、城市生活适应因子、态度因子、参与性因子、自我社会认同因子是影响其城市归属感程度高低的社会性因素,但是以户籍制度为载体而形成的教育、城市管理等制度性排斥因素却是影响农民工子女城市归属感的根源。  相似文献   

9.
社区居民政治参与是指社区居民通过参加社区政治活动,影响社区决策和公共事务的行为和过程。采用结构方程模型(SEM),结合660份调查问卷,运用实证方法,从社区居民的政治信任度、社区利益表达渠道、社区管理效能三个方面探讨了社区居民政治参与行为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  相似文献   

10.
伴随着乡村旅游的持续深入发展,旅游社区居民对政府的信任问题成为当前影响乡村旅游业提质增效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议题。基于旅游社区居民感知视角,选取山东省六处典型乡村旅游社区,利用社会交换理论探究乡村旅游地居民政府信任的影响因素,对比不同生命周期阶段旅游社区居民政府信任及居民感知的差异。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旅游感知收益、生活满意度正向影响政府信任,生活满意度在旅游感知收益与政府信任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2)旅游感知成本显著负向影响政府信任,但与社区参与、社区依恋和生活满意度的关系不显著;(3)社区参与、社区依恋均正向影响旅游感知收益、生活满意度,而且社区参与通过旅游感知收益间接影响生活满意度;(4)处于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乡村旅游地居民政府信任和社区依恋水平没有显著差异,而社区参与和居民感知水平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11.
农民工及其子女的教育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包括流动儿童教育问题和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两个方面.流动儿童教育问题具有多元性,除了因户籍制度造成的"上学难"外,还体现在流动儿童聚集地与城市教育资源的分布不一致性、流动儿童学习过程的不连续性;流动儿童家庭教育功能的弱化.农民工在城市较差的经济状况,决定了大部分留守儿童短期内无法结束其留守状态.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农民工的教育与技能水平决定了其工资报酬水平,但目前农民工整体的文化程度和技能水平都较低,大多数未受过职业技术培训,且对今后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意愿不高.本文针对以上问提出了对策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教育的缺失,文化程度低,户籍制度的缺陷以及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致使农民工在经济、社会及心理三个层面表现出对城市的适应性不良。为此,重庆市相关部门应该加强农民工岗前培训,逐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健全公平、共享的社会保障机制等,增强农民工对城市社会的认同感,促进重庆市农民工城市适应等措施,以提高农民工的城市适应性。  相似文献   

13.
农民工市民化不只是居住、生活空间的城市化,也不只是户口的文本化,而是一个由物质上贫瘠走向丰裕、从小农文化意识为主走向现代城市文明为主、从政治权力边缘化到包括政治权利在内的各项权益得以逐步满足以及心理上从对城市排斥转变到主动接受、喜爱并融入城市的“四位一体”变迁过程。由于农民工自身素质的差异、所处社会环境的不同及农民工市民化需求的层次性、复杂性,决定了其市民化进程中利益诉求的多样性、转化程度的层次性、转化道路的差异性,决定了农民工市民化绝不是一项轻而易举、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一项渐进的、分阶段的、复杂的、艰巨的综合系统工程。  相似文献   

14.
受雇农民工数量和工资的变化趋势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受雇农民工是农民工中数量最庞大但很少被专门研究的基本群体,其数量和工资的估计受到既有农民工数量和工资调查研究中统计口径不一致的困扰。以微观数据为基础的一致统计口径可以纵向连贯、横向可比地考察受雇农民工数量与工资的变化趋势。研究发现:(1)外出农民工数量已从增长阶段进入基本稳定阶段,其内因是农村劳动年龄人口不断减少,这是城市化和市民化的必然结果。(2)受雇农民工数量总体上虽略有增加,但也已进入相对稳定阶段,而且青年农民工(35周岁以下)的比重在逐年下滑。(3)受雇农民工工资水平虽有显著上涨,但与城镇职工的相对差距却有所扩大。(4)学历工资的阶梯状分布在大专及以上学历阶段呈现跳跃性,且这种跳跃性仍有扩大倾向。研究结果揭示了农民工群体内部的结构性分化,同时也表明了农民工市民化的复杂性和现实困难性。  相似文献   

15.
论农民工的媒介素养教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农民工是中国经济建设的主力军,他们是连接城乡二元社会的纽带,然而他们又是被社会忽略的群体,常常徘徊在媒体之外.在信息社会,掌握充分的信息资源意味着竞争力和财富,农民工作为中国经济的建设者应该全面提升自己的媒介素养从而提升自己的话语权,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文中对农民工的媒介素养作了分析,并提出了加强农民工媒介素养教育的途径.  相似文献   

16.
农民工是我国城乡建设中重要的人力资源,是乡村发展的先进生产力和主力军,本文通过对安徽省桐城市安全村农民工对养老保险认知情况的调查,发现目前我国农民工对养老保险的认知程度很低,养老保险意愿很薄弱。表明我国农民工的社会福利待遇差,乡村养老保险实施的程度低,文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新生代农民工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新出现的一个特殊而又极为重要的庞大群体,他们的文化程度有了显著的提高——近50%的人接受过中高等教育,渴求彻底地融入城市生活,然而城市还没有做好接纳他们的准备,在这一矛盾的前提下,社会的稳定受到了挑战。新生代农民工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力量,在面对外在客观环境、自身价值定位及切身利益实现的诸多现实问题时,他们对社会稳定具有双重影响的作用。因此,探索新生代农民工与社会稳定的关系,有益于我们更好地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中国梦"。  相似文献   

18.
社会资本与农民工创业融资方式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全国性的农民工调查数据,从社会资本视角考察我国农民工创业融资方式问题,采用有序响应模型从三个方面对社会资本与农民工创业融资方式进行了实证检验,包括:个人特征、家庭禀赋、社会资本。调查结果表明,农民工创业者大部分依赖自有资金,融资渠道较少,只有少部分创业者能够获得正规金融结构的贷款,这严重制约了农民工自主创业的发展。值得注意的是,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个人特征和社会资本是影响农民工创业者借贷行为的重要因素,家庭禀赋对农民工创业融资方式影响并不显著,表明内源性融资与外源性融资有较强的替代性。社会资本对农民工获得有效借贷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说明社会网络对发展普惠金融体系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转型时期农民工问题及其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民工问题是我国当前社会转型时期突出的社会问题之一,农民工进城务工有其有利的一面,但是也引发了诸多的社会问题。解决农民工问题,需要国家、社会、农民工个人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20.
《高兴》是贾平凹取材于当下现实的一部长篇小说。作者在对五富、黄八等打工者群体命运的书写基础上,通过刘高兴这一另类农民工形象,探讨思考了农民工融入城市的可能性和途径,从而使作品不仅呈现出与以往大量渲染苦难的底层写作不同的风貌,同时也成为记录农民工城市生活的鲜活文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