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宏伟的造象:古代神话中的悲剧英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宏伟的造象:古代神话中的悲剧英雄张振军(中国人民大学学报编辑部)神话产生于人类的“童年时代”,无疑,它是原始先民对周遭之客观世界把握、认知的结晶。原始先民的认知是一种前逻辑的、具体联想丰富而逻辑推理能力低下的非理性的认知,布留尔把它叫作“原始思维”,...  相似文献   

2.
作为迄今为止发现的蒙古族最早的文献之一,《蒙古秘史》包含不少反映古代蒙古人生活状况和认识世界的神话传说.从这些神话传说中,能够了解到古代蒙古族图腾思维、萨满思维、神话思维等具有原始思维痕迹的思维特征和一定的逻辑思维因素.  相似文献   

3.
关于女娲补天神话文化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神话思维出发 ,以现代神话理论为武器对女娲补天神话中历来笔讼不已的文字进行还原释读 ,认为补天神话是原始先民们对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以原始思维方式认识的实迹。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 ,“断鳌足”以平息地震 ,“杀黑龙”以祈祷天晴雨停 ,“积芦灰以止淫水”的治水 ,都是原始先民们祭祀天地的巫术活动 ,并非“天”真的“塌了” ,女娲以补之。同时 ,对今流传在甘肃省秦安县大地湾遗址一带有关女娲的传说的调查、辑录、钩沉 ,对女娲神话文化现象统观 ,考证了女娲氏的发祥地  相似文献   

4.
神话作为原始先民意识形态的综合表现,对现代社会文明特别是对当代少数民族文学有重要影响。中国当代民族史诗小说在真诚叙述本族故事、风土人情时,作家往往自觉不自觉地进行了原始思维,其所塑造的人物、描绘的场景往往隐隐地指向了原始神话形象;少数民族的生活地域、宗教信仰习俗往往对民族作家的原始思维惯性产生持续性的重要影响,使他们的作品即使是写并不久远时代的故事,但原始思维的惯性却又把他们的创作思维引向了对神性力量的赞美。  相似文献   

5.
一 自法国社会学派巨擘列雄—布留尔以来关于原始思维的几个主要学说,如同泰勒的“万物有灵论”一样,已被普遍认为是值得信赖而不再需要论证的学说。史前先民的思维特征一般被概括为以受“互渗律”支配的、神秘的“前逻辑思维”(Prelogical thinking)。它表现为存在物与客体之间的神秘互渗,社会集体可以通过一定的方式(如巫术仪式、接触等)占有其它客体的神秘属性。这种思维方式本质上是一种独特的“神话思维”或“隐喻思维”(Metaphorical thinking)。这种在时间上先于逻辑思维的神话—隐喻思维,它形成概念(神话概念)的方式不是象逻辑思维那样靠“抽象”的方法,而是遵循所谓“以部分代全体的原则”形成一个“具体概念”。E·卡西尔在《语言与神话》一书中试图注明,  相似文献   

6.
以研究原始文化或原始思维而著称的英国人类学的奠基人爱德华·泰勒(1832—1917),1871年出版了《原始文化》一书。他这本书中的基本观点是,认为野蛮人的思维与文明人的思维,并没有质的差别。泰勒认为,原始人有“一个相等一致和合乎理性的原始哲学”,他甚至称原始人为“原始哲学家”或“古代野蛮哲学家”。泰勒的大弟子,另一位英国著名的学  相似文献   

7.
法国人类学家列维-布留尔在其名著 《原始思维》 中提供了大量生动的实证案例, 为我们探讨 人类逻辑思维的起源打开了一扇大门。 他指出, 人类原始思维是一种以 “互渗律” (如隐喻) 为特色的 “前 逻辑思维”, 它不受逻辑思维的矛盾律的制约, 但也并不与之绝对冲突, 只是对之不在意而已。 而从人类思 维发展的历史来看, 整体上都是一个从原始互渗律占优势到逻辑思维逐渐占优势的过程, 双方既有互相妨碍 的方面, 同时也有互相促进和提升的方面, 谁也离不开谁; 且归根结底, 这一过程本身就是互渗的思维方式 在进化中自否定的结果, 原始思维是逻辑思维的根。 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基本上未能摆脱原始互渗律的束缚而 发挥其潜在的逻辑功能, 有待于在吸收西方逻辑思维的文化融合中重塑汉语思维的现代形象。  相似文献   

8.
孔子提出的“诗可以兴”的观点本质上是一条思想延伸路线,而不是纯然的艺术理论。从艺术的诗之兴到思想的“诗可以兴”反映了中国古代哲学与原始诗性智慧的天然联系。兴辞的艺术手段里包含着象辞的诗性思维特征,在思想上与原始思想相传一脉。盛行于春秋时代的广泛的“用诗现象”是艺术的传播方式,也是重要的思想训练。孔门诗教的深层意义是思想方式的培养,由此形成了古典哲学“深于比兴”的传统。  相似文献   

9.
日月神话,属自然神话,是远古人们关于自然观念的一种幻想的艺术反映。但是,它并非只是梦幻性的存在,《文心雕龙》说:“日月叠壁,以垂丽天之象,山川焕绮,以辅理地之形,此盖道之文也。”这种把“文”和“辞”即口头的神话传说与宇宙万物相联系的思想,是人类早期文化传播的特点决定的。“言立而文明”,本文试图把少数民族的日月神话  相似文献   

10.
作为表达原始思维的一种符号——神话,可以看做是一种“隐喻”。而对于“神话思维来说,隐喻不仅只是一个干巴巴的替代,一种单纯的修辞格;从我们后人的反思看来不过是一种‘改写’的东西,对于神话思维来说却是一种真正的直接认同”。这种以真实生活为基础的“认同”,隐含着原始人万物皆有智有灵的观念及自己氏族部落的图腾观念,因而“隐喻”了当时的某些文化图景,给后人留下了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诸如,凉山彝族神话  相似文献   

11.
神话原型理论研究原始先民及文化对后世所产生的影响,每个作者和作品都蕴含着先民流传下来的集体无意识的经验。试图从神话原型理论的角度来分析康拉德的《黑暗的中心》的结构原型、情节原型和人物原型,认为该作品是时代环境和原始先民的集体无意识在作者身上共谋的结果,同时亦流露出作者隐藏在殖民主义批判表象背后的惋惜和依恋等复杂的感情。  相似文献   

12.
原始人的社会交往和主体性的发展是原始道德思维产生的客观和主观条件 ,“拟我”思维是原始道德思维的内在机制 ,而禁忌、图腾、神灵、社会制度和社会舆论则是其实现调控的外在条件。原始道德思维的形式表现为禁忌道德思维、集体表象道德思维、形象道德思维和前概念道德思维 ,每种道德思维形式都有相适应的思维内容  相似文献   

13.
神话是原始人类在生产和生活中集体创造的口头文学,它是人类史前时期最主要的文学样式。神话世界的典型特点和突出特性是“变形”。多样的“变形”不仅反映了原始人对死的认识和对生的渴望,更为重要的是,它体现了原始人类丰富的情感世界。  相似文献   

14.
比兴作为中国古典诗歌的一种独特的修辞方法,源于原始先民的缘象比附的原始思维。比兴修辞是原始思维形式在文学上的残存物,是中国古人诗性智慧的结晶。另外,在比兴的阐释史上,有一种共同的以美刺解释比兴的偏向,即大多赋予比兴以美刺的政治功用。以美刺释比兴的阐释模式也是原始法术思维模式积淀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文章考证论述了传说中“后羿射日”的神话与弃要现象的原始关系;考证了人类学中共通的原始思维与原始宗教在早期人类社会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西游记》中猪八戒的形象并非凭空产生,它源于中华民族的集体无意识,上古神话中与猪有关的原始意象代代相传给这一形象的问世提供了可能性。猪八戒身上具有的贪财好色、半人半兽、肤色玄黑等特点均与上古神话有着密切联系,借鉴西方“神话-原型批评”方法,可以从一个新的视角研究猪八戒产生的深层文化渊源,并透过此形象折射出原始先民对客体世界所具有的朴素神话思维。  相似文献   

17.
神话作为一种古老的文化意识,它是原始社会的产物,是原始先民意识形态的综合表现,是文明社会各门科学赖以产生的母体和土壤。对神话的研究可以是多层次、多方位的。本文试图从思维科学的角度来研究神话思维在结构方面的特征,以此探讨神话思维和哲学思维的异同,从而发现或窥视哲学产生的某些轨迹。  相似文献   

18.
反映世界上许多古老民族原始宇宙观的,有很多所谓“化生”神话。诸如印度的“自在”死,其头、目、发、骨、腹分别变成天、地、日、月;中国的盘古死,其气、眼、筋、肉、发、皮、毛等分别变成日、月、星、山、河、谷及草木等等,这些都是古代民族的“化生”神话。茅盾论及人类学派对神话起源的解释时曾指出:“一切神话无非是原始的哲学、科学与历史的遗形。”的确,后人从这些神话中除了发现古人的不少历史和科学之外,还发现了不少原始的哲学认识,诸如对天地起源,宇宙结构,人类起源的认识,等等。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说:“任何神话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中国悲剧神话,是以原始先民特有的幻想和想象方式,对中华民族发轫期那一艰苦、悲壮的漫长历程所作的艺术记载.是先民在上古严酷的自然环境中所遭受不可避免的,注定的灾难,同时也是他们为生存而进行拼搏、奋斗的艺术表现.当我们细细品味作为文学源头的古代神话,不难感受到一种强烈而浓郁的悲剧氛围,其中众多神性英雄,以其崇高的精神,执着的追求,慷慨的死难和献身,铸造了恢闳而伟岸的惊天地泣鬼神的悲剧英雄群象,这种悲剧英雄群象,作为一种显示人类早期心理经验痕迹的原始意象,在五千年的历史进程中,以集体无意识  相似文献   

20.
古代希腊和中国天文学对星空世界都有“星座”或“星官”的命名 ,希腊“星座”命名完全取材于神话中的人物、动物 ,中国“星官”命名却全来源于人间万物和社会组织。希腊每一个“星座”背后都包含一段美丽曲折的神话故事 ,中国“星官”背后反映的多是帝王将相的历史 ,神话色彩极为淡薄。这种差异反映了两个民族神话起源早晚的差别和文化主流意识之异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