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正>法国哲学家克里斯蒂娃和罗兰·巴特很早就提出过互文性(intertextuality)的概念。互文性在文学理论中是一个有点过时的概念,但是,ChatGPT激活了它。所谓互文性,指的是任何一种写作都是对既有文本的编织和援引,都是从既有文本的汪洋大海中援引一些片段。克里斯蒂娃说:“语词(或文本)是众多词语(和文本)的交汇,人们至少可以从中读出另一个语词(文本)来——任何文本都是引语的拼凑,  相似文献   

2.
每个文本都具有复杂性、异质性和多样性,任何文本的意义都要依赖其他文本的意义才能完全阐释。本文首先简要介绍了互文性理论,宏观互文性和微观互文性的语篇特征,和主题互文链。热奈特提出了跨文本性概念,并划分了五种类型的跨文本关系,本文侧重介绍其中的副文本互文性。本文应用上述理论,从主题互文链、再语境化和副文本互文性三个层面分析《北京遇上西雅图》。该电影的主题和它的前文本《金玉盟》、《西雅图夜未眠》等建构了两条清晰的主题互文链。海报、电影片花、剧组的媒体推介和访谈活动构成了该电影最广义的副文本,并最终促成了其五点二亿人民币的票房神话。  相似文献   

3.
互文性指文本与文本之间存在着内在关联,任何文本都不能脱离其它文本而独立存在,任何文本都是对其他文本的吸收和转化.仿拟也是一种互文,通过仿照已有的语言材料,临时创造出新的词句和语篇,以达到幽默、讽刺的效果.用互文性理论解读传媒话语中的仿拟修辞,可以使读者更容易理解仿拟文本以及传媒话语的内涵,为传媒话语的研究提供了新视角.  相似文献   

4.
模因论与诗歌的互文性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模因是文化传播的单位,它通过模仿和复制在人的大脑之间相互传染而进行传播。互文性是语篇的基本特征。互文性强调文本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影响。任何语篇都是由引文拼嵌而成,任何语篇都是对其它语篇的吸收和转化。文章审视了模因和互文性的关系,认为模因的传播就是互文性形成的过程,并从模因的角度分析了诗歌中的互文现象,以期读者能认识到模因论对研究诗歌互文性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互文性是指任何文本都具有的对其他文本吸收和转化的性质。文本的这种性质对于作者和读者都有重要意义。但文本交织在一起呈现的关系无疑是复杂的。文章选取认知语言学的视角,运用心理空间理论对互文性的认知机制做一探究。  相似文献   

6.
互文性理论已渐成体系,而解构主义思潮给互文性理论带来了一定程度的消解,让文本意义走向了虚无。互文性是文本在文本生态环境中的生存特征,文本之间相互的指涉、吸收、参照、改编构成了一个生生不息的文本生态系统。任何文本之间的互文关系不仅关涉到语言符号问题,而且还关涉到一系列复杂的超语言问题。虽然巴尔特、德里达、热奈特等人对互文...  相似文献   

7.
《南都学坛》2016,(3):45-49
通过对《宋词排行榜》所列宋词经典篇目的逐一分析,可以看出宋词经典篇目存在一种明显的互文性写作倾向,这种互文性倾向既包括在主题、对象、时间地点人物等大层面上的一致和相同,也包括在句意、词语组合、词汇和字等小层面上的沿袭与重复,可以说,这种互文性创作模式一定程度上推助了这些篇目成为宋词经典,有效地促进了词作的经典化进程。研究发现宋词经典作品是能够较好地处理互文性和原创性关系的作品,宋词经典篇目的互文性状况是适度和良性的,但并非所有的互文性创作都能对宋词作品的经典化之路产生正面的促进效果,不当的互文性写作甚至会妨碍词作的名篇之路,那些能成为经典的篇目在互文性程度和互文性手法上都有值得肯定的地方。仔细分析互文性创作对宋词接受效果的复杂影响,将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了解和把握宋词的文本特征和接受规律。  相似文献   

8.
文章从互文性角度出发 ,探讨了翻译中文本的解构和重构过程。通过对互文性指涉翻译过程的分析 ,认为先期文本无论在文本的解构或文本的重构过程中都起到很大的作用 ,对先期文本互文性的分析可加深我们对翻译过程的理解 ,想象与联想的方式对文本重构有着特殊的意义。对语类互文性、主题互文性、结构互文性和功能互文性的研究也为翻译的文本重构提供了解决问题的具体策略  相似文献   

9.
美国后现代小说《白雪公主》主要嫁接于经典格林童话《白雪公主与七个小矮人》,其中也穿插了其他经典童话故事的情节。唐纳德·巴塞尔姆运用互文性将文本历史与社会现实相融合所进行的诗学构建,是对文本历史的承续与反叛,体现了后现代主义创作的锐意创新。在互文性的框架下解析《白雪公主》的童话隐喻,旨在阐述文本表面散漫的叙事风格背后隐藏的对社会现实的深切关注。  相似文献   

10.
互文性理论是西方后结构主义文本理论中的一种。该理论认为所有的意指系统都是对先前的意指系统的转换 ,文学作品总是与其他作品乃至整个语言文化体系相互关联、交织 ,对任何文学文本的释义总是建立在正确认识其互文关系的基础之上。本文拟从一例中诗英译来具体分析译者在识别与传译原文中的互文关系时的一些得失 ,以进一步论证将互文性理论引入翻译研究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1.
批判话语理论中,新闻文本被看做是意识形态的布道坛和社会权力的竞技场,在社会建构的过程中,文本以互文方式相互投射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网络新闻文本的互文性颠覆了文本的封闭状态,文本自身及其文本中的人物、事件与周边社会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与互动。以文本间的互文性为入口,研究网络空间中新闻话语秩序的建构过程和建构方式,是利用互文性对受众进行有效传播的重要工作。  相似文献   

12.
互文性一词在当今文艺批评中常被人用来表示文学文本之间的相互关系。然而这一用法与它的最初使用者克里斯蒂娃的原意却相去甚远。在克里斯蒂娃看来,互文性具有哲学本体论意义和辩证特性。她认为,文学文本和社会文本放在一起将会产生一个文本整体。社会历史文本是文本意指实践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互文性意指实践由于其对社会历史所可能产生的影响完全可以在文本整体中成为一个有力的工具并进而成为一股社会变革的解放力量。互文本不属于任何文类,不是某一特定社会历史时期的产物,也不是对任何外部世界的反映,因此不再是任何意义上的被动的被分析对象,而是作为一种具有生产能力和颠覆能力的意指实践过程。  相似文献   

13.
互文性理论打破了作者的"影响力"和语篇的"原创性"的传统观念,认为每个语篇都是对其他语篇的吸收和转化.互文性读写理论研究现状表明,互文性理论可以培养学生的互文性意识和写作意识.Fairclough将互文性分为"显性"互文性和"构成性"互文性.本文主要讨论"构成性"互文性,即结构性互文性、语类互文性、主题或话题互文性、功能互文性对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从互文性的视角看,朱自清的《伦敦杂记》面临着一种困境,一方面要利用大量的互文文本让作品更加丰满,另一方面又要与这些文本拉开距离,以凸显其个性。这种互文性困境是导致《伦敦杂记》创作延宕乃至停滞的重要原因之一。引入旅行指南、日记、书信、游记、文学知识等文本,与《伦敦杂记》进行比较,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伦敦杂记》的创作心态及文本策略。  相似文献   

15.
每一个文本都是由对其他文本的援引而构成的镶嵌图案,每一个文本都是对其他文本的吸收和转换。本文介绍了互文性理论基本观点,阐述了中国诗歌用典与互文性理论的联系,论述了诗歌用典的基本特点和要求,结合诗歌实例分析了中国诗歌用典的互文性现象,并对诗歌用典作出了中肯的评价。  相似文献   

16.
每一个文本都是由对其他文本的援引而构成的镶嵌图案,每一个文本都是对其他文本的吸收和转换。该文介绍了互文性理论基本观点,阐述了中国诗歌用典与互文性理论的联系,论述了诗歌用典的基本特点和要求,结合诗歌实例分析了中国诗歌用典的互文性现象,并对诗歌用典作出了中肯的评价。  相似文献   

17.
网络文学就是网络中“在线写作”和阅读的文学样式,是计算机网络媒介与互文本观念联姻的产物。无论就其外在活动方式还是内在精神而言,都体现出明显的互文迹象,它最明显地反映了互文性的特点,是有史以来互文本的最高典范形态。  相似文献   

18.
徐蕾 《南都学坛》2013,33(1):71-74
互文性理论强调文本与文本间互为阐释、相互影响,消解了文本的原创性和作者的权威性,同时,同西方形式主义文论中的文本观一样,互文性理论也强调文本是一个独立自主的实体,重视从文本自身的内部关系来阐释文本。从互文性的角度看,《文心雕龙.隐秀》等表达了与西方互文性理论相似的观点,不仅如此,它与中国传统文论文本以及其自身的其他篇目之间也存在着密切的互文关系。  相似文献   

19.
互文性又称“文本间性”或“间文本性”,指所有文本之间的相互转化和吸收,是克里斯蒂娃对巴赫金互主体性对话理论的扩展。文本性使互文性与翻译研究有着天然的联姻,互文性理论能够将宽泛的思考与具体操作结合起来,从而更好地阐释翻译的性质特征和复杂的翻译行为。本文借助互文性概念及其在翻译研究中的作用,重点对罗慕士所译《三国演义》中跋语及注释部分内容进行分析,旨在从互文性视角阐释该译本的翻译特色与策略。  相似文献   

20.
互文性理论是当代文本学研究热点,本文将把实用语篇与语言学理论知识相结合,对广告文本的构成要素、创意手法及其与文学文本、神话传说、新闻事件、影视作品等外部文本构成的各类互文关系进行分析,探讨互文性是如何使广告创意打破定势思维、解放视野,帮助广告文本实现语用功能、信息传播功能及产品推广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