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正艾伦·德肖维茨不仅是位声名卓著的律师,也曾是哈佛法学院的教授,更是位畅销书作家。在其诸多的作品中,《法律创世纪》一书因圣经主题而广为传播。他从《圣经·创世纪》中挑选了十个大家耳熟能详的故事,以法律人的眼光分析它们,并得出了与众不同的结论。在信徒们看来,《圣经》中的上帝不仅全知全能,而且行事正义公允,但德肖维茨认为,"《创世纪》里那位了不起的上帝……还在圣经里公诸一件事,那就是‘他并非全知’。"a他频  相似文献   

2.
"约"是基督教《圣经》中深具意味的一个关键词,约法思想构成了《圣经》文化的根本。《圣经》约法思想是建立在神人立约基础上的上下约法,这种约法与东方宗主权条约的文化模式如出一辙。《圣经》中的"盟约"既具有道德的属性,又是一种法律的戒命,契约所具有的主体平等、基于合意等的原则使它成为一种普世的道德、自觉化了的法律,具有将自律与他律融合为一的文化功能。《圣经》约法思想是希罗商业文明、日耳曼军事文化与东方希伯莱宗主制度的综合反映,是后世西方契约性社会结构深远的文化基型。  相似文献   

3.
狄更斯向来被视做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然其作品明显具有与其他现实主义作品不同的特征。这些特征乃至作家整个创作受到基督教信仰重要影响。长期为人所不知或忽略的《我们主的一生》为此提供了重要依据。此乃狄更斯专为自己孩子所作私人文本,在其去世64年后方始发表。该作品清楚表明狄更斯熟悉圣经,特别注重基督教信仰中仁爱、宽恕、谦卑,并相对淡化公义和审判等教义。这与其作品所体现的“以善为美”、“团圆结局”、“恶人悔改”等模式及温馨人情特征相一致。  相似文献   

4.
行政诉讼异地审判的出现虽说只是我国司法实践中的一个小小的变动举措,但它却包含着司法为民、司法独立和程序正义等几方面的诉讼价值观,异地审判以中国式的方式诠释了诉讼法律价值在中国的地方性特色和特殊内容。  相似文献   

5.
《圣经》作为基督教的神圣经典,对西方人的心灵、精神与情感的塑造产生过巨大作用,其中也包含了对西方社会传统中法律认知理念形成的作用。法律在《圣经》中不仅是可敬、可畏的,也是可亲、慈爱的。《圣经》所塑造的独特的法律性格与形象,曾深刻影响了西方社会与文化对法律的态度、观念、信仰、情感等认知状态与认知心理。  相似文献   

6.
长期以来,《圣经》的解释权一直被教会权威所把持。为了正确解释《圣经》,消除神学家的偏见,斯宾诺莎在对传统的《圣经》解释方法及各种错误观点予以严厉驳斥的基础上,依据解释自然(解释自然在于解释自然的历史)的方法,首次明确提出了“据《圣经》的历史以研究《圣经》”的普遍法则。他视该方法为解释《圣经》的唯一正确的方法,同时又具体剖析了该方法的“困难与缺点”。斯宾诺莎的《圣经》诠释学理论不仅为以后科学解释和批判《圣经》奠定了基础,而且对后世诠释学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在伦敦协定的支持下,纽伦堡审判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由一次跨国的法庭以法律的名义给战争的密谋者、组织者、执行者以公开公正的审判。纽伦堡审判通过制裁侵略战争提出了关于正义性等诸多的法律以及人类文明深层次的论题,世界也以其亲身经历见证了正义这一法律最高价值的实现。  相似文献   

8.
《民事证据新规》整体上肯定并扩充了当事人的自认规则,但是《民事证据新规》第八条第二款延续了《民诉法解释》第九十二条第三款的立法精神,对自认制度的审判排除效予以限制。限制的根本原因是事实探知绝对化的审判理念和实体正义价值追求的传统惯性,直接原因是规制虚假诉讼的现实需求。但是建构规范意义上的自认制度应坚持事实探知相对化的审判理念,协调当事人意思自治与事实探知的关系,追求程序正义与实体正义的平衡。为规制虚假诉讼而限制审判排除效的做法并非治本之策,规制虚假诉讼的最优选应当是废除事实预决效力并为当事人设置真实义务。自认制度来源于辩论主义自然也应回归于辩论主义,回归辩论主义的自认制度以审判排除效为核心,《民事证据新规》第八条第二款则失去正当性。自认制度审判排除效的应用必须考虑不同案件诉讼环境的差异与相对性。   相似文献   

9.
《圣经》是在全球范围流传最广 ,印数最多的一本书 ,它对整个西方乃至世界的影响渗透到文学、艺术和日常生活各个领域。要研究外国文学就不能不研究《圣经》。在《圣经》中有许多神话和传说 ,也有许多重复和相互矛盾的地方。本文以《圣经》中《创世记》为结点 ,比较了其叙述矛盾之处 ,并试图解释其原因  相似文献   

10.
民事审判方式改革的过程是追求程序正义,发挥程序正义功能的过程,程序正义构成了民事审判方式改革的主旋律,其他的制度设计都依此进行。在证明模式方面,法律真实与客观真实相比更直接地体现了对程序正义的追求,而证据制度的完善是有效实施法律真实模式的制度基础。法院职权的弱化与强化则映射出国家与诉讼当事人在程序正义追求方面的冲突与衡平。  相似文献   

11.
以波斯纳为代表的法经济学“效率至上论”实质上就是法律的制定与实施应以追求社会的财富最大化为目的,效率可以替代正义、权利成为法律的基石。文章却从分析配置效率的价值内涵得出效率只是构成正义的一个要素,须与其它要素协调起来才能评价法律的正义,正义包含效率。是正义的,从长远来看肯定是有效率的。  相似文献   

12.
"使用盗窃"行为在传统的刑事立法、司法和刑法理论中,处于争议地带。尽管在大陆法系国家"使用盗窃"多有立法例,但是中国刑事立法和司法对此加以回避。而网络日益普遍的现实,以及网络空间中违法犯罪的高发态势,导致将网络空间中危害巨大的"非法使用网络资源"的"使用盗窃"行为,加以入罪化,已经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13.
《理想国》是一部影响深远的西方名著,柏拉图以“正义”作为他法律思想的出发点,正义理论包括了国家正义和个人正义,他还强调了“人治”的思想。法是正义具体内容的体现,正义是法追求的基本价值目标。我国当前的法治进程必须坚持依法治国,追求法治的核心正义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4.
"春秋决狱"即以《春秋》等儒家经典里的经义和事例作为审判决狱的依据,实质是用儒家伦理充当法条。春秋决狱对中国特殊的法律传统具有根本性的影响:作为引礼入法的切入点和重要方式,它开启了法律儒家化的立法传统;同时,也开创了经义决狱的司法传统,直至清末,经义决狱余风犹存。传统的影响是深远的,加深对春秋决狱与中国法律传统的研究,有助于理解某些现实的法制问题。  相似文献   

15.
托马斯*哈代的小说<德伯家的苔丝>中女主人公苔丝是"从罪孽中得到救赎"的"中介新娘"--<圣经>原型形象.这一形象既保留了最基本的<圣经>叙事单元和人物原型,又经过作者的艺术加工,带上了现代人的痛苦和反思.这个"中介新娘"原型形象反映了哈代对僵化的宗教道德说教的鞭笞以及对博爱、牺牲等宗教精神的讴歌,具有丰富、深刻的现代内涵.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早期自由思想的哲学基础是伊壁鸠鲁的原子论,马克思从伊壁鸠鲁的抽象个别性和自由主体的普遍性出发,提出了将自由理论转变为实践力量的命题。自由是人的本质这个命题不仅进一步论证了自由的普遍性,而且说明了符合人本性的自由是理性的普遍阳光所赐予人的自然礼物。自由的实现以合乎法的规律性的法典和只服从法律的法官所操控的司法为前提,也只有在这个意义上说,法典是人民自由的圣经。对于思想自由来说,它既没有法庭,也没有法典,如果一个国家的法律限制人民的思想自由,就是在扼杀国家精神。  相似文献   

17.
从国际法的原则和规范中不难发现基督教、伊斯兰教和儒家思想的深刻影响.事实上,无论《圣经》、《可兰经》,还是《论语》、《孟子》等中西古代典籍,皆为国际法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思想和理论资源.耶伊儒三种文化中的一些共同价值,如自然法、契约、正义、天道、人道、博爱等,早已成为国家关系的伦理基础、战争的合法性基础、多元宽容的跨文化基础,以及实现永久和平的制度基础.  相似文献   

18.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三重定位解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尽管目前宽严相济刑事政策被定位于刑事司法政策,但该政策在理论上应当是刑事立法政策、刑事司法政策、刑事执行政策三位一体的基本刑事政策.作为刑事立法政策的宽严相济,应该不仅包括刑事实体法方面的政策,而且还要包括刑事程序法方面的政策;为刑事司法政策的宽严相济,是指在侦查、起诉和审判的过程中,侦查机关、起诉机关和审判机关在适用刑事实体法和刑事程序法时应当遵循的政策;为刑事执行政策的宽严相济,则主要表现在监禁和死刑的执行两个方面,在现代刑事执行制度中,必然是监禁与非监禁化、行刑人道化、行刑社会化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19.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理念在环境法上具有丰富的内涵。在环境法调整范围方面,重新解读了生命共同体下人与自然的关系;在环境法价值观方面,提倡整体主义的生态价值观;在环境主体性方面,承认自然的主体地位。应将“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理念上升为我国环境法的理念,甚至作为我国环境法的立法原则。“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理念把人类的道德关怀扩展到整个自然界,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最高价值目标。“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理念的提出,要求人们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同时也为我国环境法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