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中国人类学西南田野工作与著述的早期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前半期在中国人类学学科建立之后,一批中国人类学家就深入到中国西南边疆地区进行田野工作,对中国人类学的发展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在学科理论与研究方法上进行了许多探索,使中国西南开始成为人类学研究的沃土。中国人类学西南研究的发展对学科理论和方法的演进、中外学术交流、民族国家缔造、民族和族群的划分等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新世纪学术发展过程中,对这段时期的研究进行总结和反思,将对学科的进步和繁荣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2.
族群与民族两个词汇在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中是一组关系比较微妙的人群指代术语,都是指代一群具有某种特征,且能够 进行自我认同与对外区分的群体。但二者之间在严格的学术研究中具有很大的概念体系和意义实体的区别,为我们的研究提 供了不同的研究视角和渠道,却又经常被混淆而产生系列问题。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术界就族群与民族两个概念的演 化、指代的人群、二者间的关系及使用等方面进行了辨析,并且逐渐演变出“Minzu”这一中英直译的学术话语,在这些讨论中 均强调了概念性问题研究的重要性。而最先进行“族群”与“民族”概念辨析的学者之一便是美国人类学者斯蒂文·郝瑞教授, 在他的著作《田野中的族群关系与民族认同——中国西南彝族社区考察研究》中结合自己的田野经历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探讨。  相似文献   

3.
卷首语     
中国人类学·西南研究中国台湾著名学者王明珂研究员针对部分西方人类学者基于“族群”理论的认知而对西南民族分类与识别表示异议,以及西南各民族内部之地方族群亦有重新识别的吁求原因,从地理环境、人类生态、历史背景等方面加以深入阐释,并藉此强调人类学、历史学与现实关怀  相似文献   

4.
2014年5月24日至25日,第七届中国民族研究西南论坛学术研讨会在湖北民族学院召开。研讨会主要围绕民族志方法论质疑及其跨学科应用、民族走廊与民族关系问题、人口流动与民族地区的发展、旅游与文化产业的发展、族群流动与民族历史、西南少数民族宗教信仰探讨六个方面进行深入的学术交流,体现了当前中国民族学、人类学研究者对现实问题研究的责任和担当。  相似文献   

5.
卷首语     
中国人类学·西南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博士生导师王建民教授从学术史的角度,对20世纪前半期中国西南人类学发展颠峰时期的瞩目成就进行了细致的梳理。他指出,老一代学者们深入到西南边疆地区进行的艰苦但卓有成效的田野工作,不仅为中国人类学的早期发展和繁荣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而且对中外学术交流、民族国家缔造、民族和族群的划分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新世纪的学术发展历程中,认真总结和反思这个时期的研究成果,将对现代西南研究及其他学术领域的发展和繁荣有所裨益。澳大利亚国立大学人类学系高级研究员王富文博士(Dr.Nicholas Tapp)的…  相似文献   

6.
中国民族学和人类学的西南研究,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与会学者们围绕西南区域人类学发展史,边疆、民族与"他者"的文化历史构建,西南少数民族的社区、族群认同、文化传习和表达的政治,藏彝走廊研究和西南地区民主改革口述史等专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取得了突出的成效。研讨会具有跨国、跨地区、跨族群、跨学科、跨学术史时段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李绍明教授长期致力于西南区域人类学和民族学界的交流、合作与发展。为了推动西南各省区民族研究的合作与创新,20世纪80年代初,马曜、李绍明、何耀华、余宏模、平措次仁和童恩正等联合西南地区民族学界的同仁,发起并成立了"中国西南民族研究学会"。该学会的成立推动了西南地区的人类学、民族学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和发展,学会的有关研究成果现已构成了中国人类学与民族学研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回顾中国西南民族研究学会自成立以来开展的重大学术活动,有助于进一步了解西南区域人类学、民族学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相似文献   

8.
跨学科研究已经成为近年来人类学发展的一个趋势.厦门大学人类学研究所的彭兆荣教授以自己在西南的学术经历为线索,讨论了人类学与族群、区域、文学、旅游、遗产等研究领域的关系,对目前学术界的学派划分、学科界限等问题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倡导一种无边界的人类学研究.并以西南为例,对"学派"、"遗产"等概念在中国的使用进行了谱系梳理和辨析,对于我们了解西南地区的旅游人类学和遗产研究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9.
徐杰舜教授主编的《族群与族群文化》(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一书汇集了当下人类学研究者对族群研究的相关成果,该书按照特稿、族群概念、族群理论、族群认同、族群关系、族群文化等几个板块进行归整,是中国学界有关族群研究的最新诠释。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人类学界的中国西南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80年代中国大陆开放以来,美国人类学的中国研究出现了以华北、东南汉区社会为研究主题和以西南少数民族为研究对象的二种倾向,中国西南族群文化的探索也开始在美国的中国学研究中崭露头角。本文简要回顾了80年代以来美国人类学者们在中国西南所从事的研究,并将其归纳为三种类型,即概念之争、书写政治与文化展示研究。本文概述了各类型的基本特点,并对改革开放以来美国人类学在中国西南研究的进程进行了反思。  相似文献   

11.
2013年6月16日至17日,第六届中国民族研究西南论坛在贵州民族大学召开。论坛主要围绕"民族学与人类学的理论对话、‘藏彝走廊’与西南民族研究、民族认同与宗教、民族地区流动人口研究及民族识别与西南民族的研究、国家走廊与贵州民族研究"五个专题对西南地区发展及西南地区民族研究等进行全面深入的学术交流,体现了当前中国民族学、人类学现实问题研究的责任和担当。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海内外人类学界对中国族群问题的讨论,时间上大多以20世纪50年代中国民族识别的系统工程为起点,但这些讨论既表现出对清末和民国初年中西方的中国民族分类观缺乏相应的探讨,又表现出缺乏从学术史的角度探讨中国民族分类话语的流变及其相关的政治语境等问题。本文以西南族群空间为例,探讨20世纪上半叶中西方在西南民族分类中的两种视野,即"中国化的西南视野"与"帝国殖民化的东南亚视野"之间的抗争。同时兼论中国人类学界在建构西南知识体系的过程中所遭遇的"西学"中国化的困境以及相关的地方能动性等问题。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上半叶,早期从事边疆民族考察的学者在西南地区汇聚最多,显示本地民族状态远较其它边疆地区为复杂。当时有些学者曾对西南少数民族之调查研究表示怀疑或反对,他们认为本地人群大多早已汉化,民族调查所作之"民族"识别反而会影响中国民族的团结。即使在中国民族识别完成后,部分西方人类学者仍基于其对"民族"及"族群"(ethnic group)的认知而对西南民族分类与识别表示异议,西南各民族内部之地方族群亦有重新识别的吁求。本文将说明造成此现象的一些地理环境、人类生态、历史(含历史事实、记忆与心性)背景,并藉此强调结合人类学、历史学与现实关怀的反思性研究之重要。  相似文献   

14.
乐钢教授在访谈中从自己的军旅生活、海外学术活动以及西北、西南的旅行经验出发,谈到了他从比较文学研究转变为人类学"票友"的过程,展示出其跨学科、跨文化和跨区域的学术研究特点,与此同时,他还以长期的藏区考察经历和香格里拉的个案研究,讲述了他对西方相关的中国边疆族群问题的反思,并触及到更为广泛的发展与环保问题,对目前学界的西南研究导向也作了客观评价.  相似文献   

15.
1999年3月29日至5月1日,李绍明先生应西雅图华盛顿大学人类学系系主任郝瑞教授(Prof.Stevan Harrell)的邀请,到美国进行为期一月的讲学.访美期间,李绍明先生接受了彭文斌就西南研究和康区研究所作的专访,并在人类学系举办了有关中国民族识别、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民族区域自治和少数民族现代化的系列讲座.在中国民族识别的讲座中,李先生以参与者的身份回顾了民族识别的过程、缘由、标准以及地方性实践等问题,从经验的角度阐述了中国民族识别在理论和地方实践方面的复杂性与灵活性,在相关专题领域里增进了中西方学术交流的深度.  相似文献   

16.
张江华教授在访谈中从自己的个人学术经历出发,谈到了他对广西地方社会的长时段研究,并进一步探讨广西人类学研究与西南人类学研究的关系,触及了西南人类学研究的方法论和有关中国区域社会中地方性社会知识如何呈现等人类学的核心问题.  相似文献   

17.
索端智.男.藏族,1966年7月生,青海省平安县人。1985年9月考入中央民族学院(中央民族大学前身)民族学系学习.1989年毕业.获法学学士学位,1989年后一直在青海民族学院民族研究所从事民族学、人类学领域的教学与研究工作。2003考入中山大学人类学系攻读人类学专业族群与区域文化方向博士研究生.2006年6月毕业,获法学博士学位。现为青海民族学院民族研究所教授人类学硕士学位点首席导师。  相似文献   

18.
卷首语     
现代学术史意义上的中国西南人类学、民族学研究,始于20世纪上半叶。历经抗战时期西南边疆研究、20世纪50年代民族社会历史大调查和80年代西南民族研究的繁荣时期。近年来,日益呈现出跨学科、跨地区和国际化的研究趋势。为了进一步推动中国西南人类学、民族学的研究,从2007年10月起,我们将开辟“中国人类学·西南研究”栏目,并陆续开通人类学理论与个案研究、名家访谈、口述史、田野调查和书评等专栏。为学者们提供一个良好的学术交流平台。中国人类学·西南研究我国著名民族学家李绍明先生从宏观角度梳理了西南民族研究的发展历程;美国著名…  相似文献   

19.
"民族学、人类学与民族博物馆发展"学术研讨会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当前我国社会文化事业蓬勃发展的形势下,为了探讨民族学、人类学与民族博物馆的关系及民族博物馆如何进一步发展等问题,由2008年人类学民族学世界大会筹委会、国家民委教育科技司与西南民族大学联合主办的“民族学、人类学与民族博物馆发展”学术研讨会,于2005年6月16日-18日在四川成都西南民族大学隆重召开。西南民族大学党委书记罗布江村教授在大会开幕式上致辞,并向来宾们简要介绍了西南民族大学的基本情况以及近年来学校加强民族学、人类学学科建设与民族博物馆发展方面取得的显著成绩。国家民委政法司毛公宁司长在开幕式上作了重要讲…  相似文献   

20.
在30年的人类学研究中,庄孔韶教授游走于理论与实践之间。他对西南刀耕火种民族的调查、对东南金翼黄村的同访,为其文化撰写的多元实践带来了学术滋养和思想灵感,从而使他在少数民族文化、汉人社会、影视人类学理论与摄制、公共卫生和文化遗产保护等领域的研究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他对组织人类学和生物文化多样性原则在健康教育和艾滋病防治工作中的推广应用,更是展现了本土文化自身的巨大潜能和人类学家对中国社会的深度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