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0 毫秒
1.
作为当代西方美学三大主流之一的自然美学(包括后继的环境美学、生态美学)对如画的极力批判,揭示了后者对前者所构成的理论挑战。当代西方自然美学对如画的认知是纯然的误判,如画既是一种自然审美经验、西方美学中介于优美和崇高之间的第三范畴,也是美学的一个基本命题,其美学内涵是从"自然美必然显得像艺术"的角度揭示了自然美和艺术美的同一性。如画作为当代西方自然美学的一个理论挑战,揭示了自然美学的理论误区和思想盲点,对国内外自然美学在自然审美和艺术审美、自然美和艺术美的关系问题上的思考,以及自然美学的体系性建构乃至当代美学的重建都有重要的理论启发。  相似文献   

2.
文中重点分析了石涛绘画美学理论体系的两个特征。说明石涛提出的“一画”、“受”、“识”、“蒙养”、“生活”范畴对绘画审美意象、审美心理、审美教育、审美发生学方面的理论贡献。指出石涛吸取道家、儒家、佛学中的思想和方法建构绘画美学体系的做法对现代绘画美学理论体系的建立具有参照意义。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美学范畴与西方古典美学范畴在思维方面的重要差异之一,是前者重功能、性质,后者重实体、元素,也就是说中国古代美学范畴更多侧重于指称审美事实的功能和性质,西方古典美学的大多数范畴称谓的是审美事实的实体和元素。那么,中国古代美学范畴的功能性有哪些特征,又是如何形成的呢? 一 作为指称审美事实的美学范畴,可以侧重于审美事实的实体方面(如情节、性格、线索、黄金分割律等西方古典美学范畴),  相似文献   

4.
当代美学中对中国传统绘画美学范畴研究的目的与重心在于清理中国古代绘画美学思想的脉络 ,从而建构传统绘画美学思想的体系。在中国古代绘画美学系统中 ,意境是代表中国艺术根本精神的重要范畴 ,“一画”是到达此境界的基本大法 ,形与神是古代艺术家对创作主客体关系的认识 ,“虚静”是创造者必须具备的审美态度 ,笔墨是中国绘画独特的艺术语言 ,它们构成了中国古典绘画美学的完整体系  相似文献   

5.
中国美学范畴史是研究古代美学范畴发生发展和演变历史的。它应该是一部浓缩的或袖珍式的中国美学史。 美学范畴是人们对自然界、社会生活和文学艺术中美学现象的概括和抽象。我国古代美学范畴是历代思想家文艺家对天地人文现象的民族形式总结和抽象。它们凝聚着我们民族审美认识和审美意识中的理性精神,是各家各派美学思想的精粹和结晶所在。中国美学思想史的独特性,首先集中地表现在美学范畴及其运动变化的民族特殊性上。因为正是这种富于浓厚民族特征的美学范畴,才使中国美学同西方美学区别开来,成了两  相似文献   

6.
美学:一个历史的冤案美学的美与我们在审美描述中的美的概念是同一的吗?这是理解现代美学所面临困境的关键契机。我们知道,中国古典美学的中心范畴不是美,而是以“道”“气”“象”为中心的一系列审美范畴。正是“道”“气”“象”审美范畴的确立才使主体不是按照美与丑的标准来形成自己审美判断和审美描述的语言系统。而是从对“道”的把握,对“仁”的维护角度出发来建立审美评价系统,于是产生了二十四诗品以及中国绘画美学的气韵生动,澄怀味象等美学命题和审美判断标准。当然中国古典美学中也有美和丑的概念,如《淮南子》中说过“嫫母有所美,西施有所丑。”(《说山训》),这里的美和丑是古典美学中的一般性概念,而  相似文献   

7.
关于信息论美学的产生以及围绕“审美信息”范畴而展开的一些争议,我在《信息论美学与“审美信息”范畴》(载《文艺研究》1988年6期)中作过初步介绍,并且也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不过,信息论美学研究的并不仅仅限于“审美信息”的概念,它还涉及到一系列应用信息理论研究美学和艺术的其他问题,如“艺术信息”范畴、审美信息感知以及关于“审美信息”和“艺术信息”的评价等等。这些问题目前在国外的信息论美学研究中,也是存在着许多不同的看法和争论的。根据手头所掌握的材料,我在这里对这几个问题再作一点介绍,也许可以算作前文的补充。  相似文献   

8.
风景如画既是自然审美经验中的一个常识,又是一个关于美学本身的基本命题,其根本的含义是"美的自然风景看起来像画一样"。如画在视觉特征、观看的文化属性、自然的现象学呈现以及美感中都有其美学理论上的根据。如画作为一个基本的美学命题揭示了自然美和艺术美的同一性,这对于自然审美、一元论美学的建构和美的本质的理解都有一定的启发性意义;同时,在人类文化史的层面如画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在的前景。  相似文献   

9.
王骥德与狄德罗对于戏剧艺术的真实性都提出了较高的美学范畴,他们都认为艺术比历史更高,在他们的艺术真实论中都包含着审美心理学的内容,他们对于戏剧艺术真实性的认识都得力于绘画艺术的启迪,然而二者的戏剧艺术真实论的哲学基础、文化背景、美学倾向、思维方法以及现实的针对性却是迥异其趣的。  相似文献   

10.
幽默和滑稽往往混淆于诙谐、戏谑、怪诞、挪揄等审美方式,通过对两者的词源探究,可以发现它们有各自相对完备的美学涵义、要素和结构,可以被列为继美与丑、崇高与优美、悲剧性与喜剧性之后的第四对审美范畴,是隶属于美与丑这两个总范畴之下的喜剧美学的审美范畴。  相似文献   

11.
王维山水诗的符号美学与心理美学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心理美学及符号美学的观点,可以看到王维的山水诗具有以画入诗、声色并出的特点,以及独特的动静互衬、平缓悠长的节律,给人以极大的审美享受。同时,王维的山水诗还具有丰富的意蕴,表现了其个人的情感、观念乃至其个性、经历与人格,暗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潜藏着其独特的生命之流。意义融化在形式之中,成为“有意味的形式”。  相似文献   

12.
世俗化的观照对象和口语化的叙述框架是汪曾祺小说精神本色化的主要表征.而这种独具个性的精神风貌又和汪曾祺的性灵化境界密切相关.其迷人的美学意蕴主要体现在平淡的老境和简约的古境上.与现代的新潮小说相比,汪曾祺的作品传统化因子最为丰富,诗情的承袭和画意的追求是其主要精神内核.  相似文献   

13.
本文首先简要论析了桑塔耶纳美学思想的哲学基础--他的自然主义哲学主张,对桑塔耶纳有关美的本质(审美价值、美的定义)、审美分析(形式美问题、表现问题)乃至艺术分析等美学基本问题的阐释,本文均作了简要介绍与独到评析.本文认为,作为自然主义的美学家,桑塔耶纳的美学思想体现了西方美学在20世纪前后的某种过渡性.一方面,他仍然注意到美的本质等美学的形而上问题,严肃地讨论美的定义问题,并得出了自己的见解.另一方面,他又从自然主义的特定立场出发,大量地、具体地、详尽地、有时是相当芜杂甚至矛盾地阐释了审美与艺术的方方面面的重要问题.他的学术思想,无论是研究方法还是具体观点对于我们无疑都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4.
席勒对审美之维的理论思考,内蕴着审美现代性理论的逻辑向度,他对审美独立的界定,既沿袭了康德的学说,又突出了完整的人性主张。对审美效用的思索,我们看到了席勒对美学的厚望,而这也导引了现代美学的发展方向。席勒通过对古代希腊的遥想,将我们置于完美的乌托邦世界里,现代人特有的理性精神,又召引着我们对未来生活的审视。  相似文献   

15.
实践是人类得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也是人类存在的根本方式。从以实践为本体的实践美学的角度对审美人格进行全面的审视,有助于我们打破以往单纯从美育这一单一的维度研究审美人格的局面,以推进审美人格研究向纵深发展。从实践美学的视野审视审美人格可以看出,审美人格不仅属于人自身生产的范畴,而且是人的本质力量的物态化;与此同时,审美人格也属于美学的基本问题,其与美、美感、艺术一起构成美学完整的问题域。  相似文献   

16.
王弼的玄学思想对魏晋山水审美风尚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离开了他的“贵无论”哲学,我们对魏晋时期的山水审美思潮以及当时的一系列审美观念就不可能有一个圆满的诠解。山水美的发现是中国美学史上的一件大事,对于它的成因及蕴含再加研究无疑仍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古典美学中,无论是懦家美学,还是道家美学、墨家美学,它们都有一个普遍的共性,即都在审美之中浸透着道德伦理的因素。这是中西古典美学区别之所在。研究、学习和借鉴这些古典美学的思想,对于建构我们有中国特色的美学思想体系,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美学研究对象自美学学科产生以来迄今悬而未决。它的不确定 ,直接影响美学学科定位乃至研究内容的确定 ,导致美学学科的不成熟和衰微。2 0世纪拒斥形而上、拒斥本质 ,试图把美学对象转向经验现象 ,然这一转向不仅没能改变美学处境 ,反使美学边缘化 ,几近消解。重新反思美学与形而上的关系 ,尤其是海德格尔关于艺术本质的论述 ,对我们思考美学研究对象深有启示。  相似文献   

19.
景观美学作为环境美学的核心部分,提出了新的审美对象、审美方式、审美感官.景观美学的“主题”理论、审美方式的转变、审美感官的拓展,能改善名人故居整体规划松散、展示方式单调、功能单一、过度教育化和商业化等不足,指导名人故居以主题进行整合规划、转变游人的静观式审美为参与介入、展示方式和名人故居利用方式的改进  相似文献   

20.
关于美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问题一直是美学界和教育界关注的热点。审美素质是素质教育的核心 ,它的培养和提高主要有如下三方面 :首先是审美性趣的培养 ;其次是审美观念的培养 ;再次是审美能力的培养 ,审美能力的培养尤其重要的是人的审美创造力的培养。美学的任务不仅在于认识和掌握美和审美的规律 ,更重要还在于按照美和审美的规律来促进世界的美化。要能实现这一任务 ,就必须借助于美育 ,只有通过美的人和他们的审美活动 ,才能使我们的生活更美 ,世界更美和人更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