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自2000年台湾实行政党轮替以来,台湾岛内的各个政党为了选举等政治因素的考量,都在充分地利用大众传播媒介等政治社会化工具来进行宣传与舆论引导,从而拉拢选民,获得选票,赢得选举。本文试图通过对2000年至2012年台湾地区领导人在竞选中所运用的竞选广告的对比分析以及刚刚过去的2014年台湾"九合一"选举,来发现台湾竞选广告中所采用的策略以及未来台湾竞选广告的发展趋势,从而考察台湾的政治传播生态,以期为分析2016年台湾大选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2.
对产品生命周期的广告策略研究表明,不同生命周期的广告策略不同。在产品生命周期中的4个阶段,企业面临的竞争特性不同,需要对广告诉求策略进行调整。产品的导入期的广告诉求主要是告知性,以介绍产品的功能为主;成长期的广告诉求策略主要是扩张性,以塑造品牌概念和内涵为主;成熟期的广告诉求策略主要是竞争性,以品牌形象广告为重点;衰退期广告诉求策略主要是提醒性,唤醒人们对品牌的怀旧意识。  相似文献   

3.
议题设置是美国选举政治的重要环节,充当着候选人与选民之间的关键链接。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中国议题日益成为美国选举政治的热点议题,影响着中美关系的稳步发展。基于议题设置的相关理论,本文对2010年中期选举中的中国议题进行了个案研究。文章指出,作为美国国内经济与就业议题的外化延续,中国议题将在美国选举政治中长期存在。在实现候选人迎合政治与舆论潮流的传播效果的同时,中国议题还可以通过内容阐释框架与党派属性议题保持高度一致。文章认为,竞选中的中国议题对候选人当选后的涉华倾向具有消极影响,存在中国议题负面炒作的"常在化"趋势。基于这些观点,本文尝试提出了加强对美经济外交、公共外交与人文交流、注意通过对美外交在选举年主动设置积极中国议题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在当前社会利益多元化的情况下 ,竞选作为一种基本的选举方式已经在基层人大代表的直接选举中出现。竞选制度的逐步确立是我国政治发展的必然要求 ,市场经济体制下利益多元化、民主政治的发展和公民的参政意识提高都要求确立人大代表竞选制。当前我国人大代表选举中存在着选民和候选人之间缺乏直接的沟通和了解、人大代表的议政能力不强、人大代表缺乏被监督等问题。竞选制能更好地保证选民和候选人之间直接的沟通和了解 ,能够提高人大代表的议政能力 ,能够加强选民和选举单位对代表进行监督。确立人大代表竞选制是人大体制改革的需要和必由之路 ,对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和政治文明的推进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形象广告和功效广告是广告的两大类型.形象广告采取形象策略,倾向于传达产品的社会文化内涵,塑造品牌个性,提升产品附加值;功效广告采取信息策略,侧重于传达产品的物理属性,宣传产品的实用功能和利益。因此,二者在信息内容、表现策略、诉求策略、说服方式以及适用的产品类型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区别.  相似文献   

6.
金钱与政治腐败——试论美国竞选经费改革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美国竞选经费改革是为了从源头上防止腐败滋生 ,因为金钱在选举政治中的作用十分巨大。美国历史上对金钱的流动进行监控的主要办法是限制选举捐款来源、限制竞选支出及公开捐款等 ;然而 2 0世纪 70年代的竞选经费改革的结果促进了政治行动委员会的蓬勃发展 ,使得不受限制的“软钱”极度膨胀 ,美国一些有识之士在 90年代不断萌发竞选经费改革的种种想法 ;与以往不同的是 ,这次改革针对的目标是“软钱”及与之相关的“议题广告”。尽管国会参议院已采取了一些动议 ,但人们对竞选经费改革的前景并不十分乐观。金钱已成为政治中必要的恶。  相似文献   

7.
公益商业型广告能在公益与商业、隐性与显性、崇高与世俗之间取得巧妙的平衡,它的出现是广告媒体环境发展变化、广告主品牌形象塑造和广告受众爱真、爱善、爱美三方需求发展的必然结果。它既服务于社会公益,同时又能向受众传播企业信息和品牌形象,特别是其能将商业诉求以软性的方式融合在社会公益主题的传播中,是未来广告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相似文献   

8.
发展党内民主的关键是完善党内选举。目前,我国在党内选举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采取有力措施来加以完善。党内选举制度是党内民主的一项根本制度。改革和完善党内选举制度,需要着重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对"选举"类干部和"选拔"任命类干部作出明确划分和规定;强化党内监督制度;改进候选人的提名方式;适当扩大差额选举比例;建立和实行竞选制度;坚持和完善票决制;建立健全与党内选举制度相配套的制度等。  相似文献   

9.
为探析绿色产品的适用消费群体和营销方式,基于自我建构理论,选用绿色酒店广告作为材料刺激物,研究了广告诉求(利己vs.利他)×自我建构(独立vs.相依)对消费者购买意向的交互作用和影响机制。结果表明:绿色产品广告诉求和自我建构对消费者广告态度和购买意向具有交互作用,具体而言,独立(vs.相依)自我建构消费者对利己(vs.利他)绿色产品广告诉求的广告态度和购买意向更高,相依(vs.独立)自我建构消费者对利他(vs.利己)绿色产品广告诉求的广告态度和购买意向更高;绿色产品广告诉求和自我建构的交互作用是通过效用感知作用于消费者广告态度和购买意向达成的,当绿色产品广告诉求和自我建构相匹配时,消费者若拥有更强的产品效用感知,就会引发更高程度的广告态度和购买意向。由此,企业应采用不同的广告诉求方式来匹配消费者的自我建构类别,并将宣传重心放在效用感知上,以提升消费者的广告态度和购买意向。  相似文献   

10.
抗战结束后,内外环境发生了有利于民主政治尝试的变化,以重庆工商界为首的地方精英政治参与热情高涨,应对这一要求的举措就是市参议员普选.国民政府初步建立起规范市参议员选举的制度;在竞选过程中,出现了负责策划的竞选组织;候选人根据各自的实力分别采用了以报刊、名片、标语、广告为载体的文字宣传,以公众聚集地为平台的公开演讲和以音乐、画像、物品赠送为中心的政见表达等宣传方式.这种竞选活动的展开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民主启蒙和政治动员的作用,但选民投票率并不高.  相似文献   

11.
中德文化差异比较—从中德称呼语的不同谈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比较汉语和德语中对称呼语的不同定义以及两个文化群体对家庭称呼语,泛亲属称呼及家庭称呼语社会化的不同运用出发,并通过研究与此相关的社会现象,探讨其根源文化的差异.而这种文化的差异又是和教育传统的差异紧密相连的.文章指出,在研究跨文化交际的今天,只有扬长避短,找到两国教育的正确融合点才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12.
清代江西溺女风俗中的"奢嫁"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奢嫁之风是清代江西社会奢靡风气的一种表现,也是明清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商品经济越发达的地区嫁资越昂贵;同时,在传统社会中,嫁妆是女儿在诸子平均析产方式下间接参与娘家财产分配的最常用的方式,因而富裕人家为了防止女儿分割财产,更愿意采取溺女这种方式来维持他们原有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奢嫁"是当时社会各阶层尤其是富裕阶层溺女的主要经济原因.  相似文献   

13.
汉语棱镜中,总有一些语言事实折射出支配关系意义。从中国文化的角度看,支配关系意义作为一种文化意义存在汉语中。汉语支配关系意义的形成根源于汉民族价值观和思维特征以及民族心理等文化因素的制约。  相似文献   

14.
研究英语学习者语言材料的输出有助于认清跨语言写作中汉语迁移的性质和特征,从而提高英语教学的效率。在英汉主语的语言表征差异比较大的结构中,可以通过话题化帮助学生理解跨语言写作中英汉主语和主题差异及其语言表征。  相似文献   

15.
对佛山市道路交通事故作了综合性的比较,分析了交通事故的成因和分布特征,指出了佛山市交通安全极需进行综合治理.借鉴交通安全取得卓著成效的国家的成功经验,结合佛山市的实际.提出了改善道路交通安全的意见.  相似文献   

16.
中国语境中的法律信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文章认为信任、信赖、信仰的含义不同,生成机制也有差异。中国语境中的法律信仰,其实质是指对实证法的信任与信赖。熟悉是信任的基础,法律内容和过程的公正只是法律获得信任的要件之一,移植而来的西式实证法只有实现与社会通行道德、文化传统的有效对接,才能获得民众的理解与支持。民众对法律的感情更多地来源于生活经验。应更多地普及权利意识以防法律仅仅成为“治术”。同时,法律必须提高效率,效率是实现信任到信赖有机转变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大众化教育”的来临对过去“精英教育”的教学模式提出了挑战,大学数学作为高等教育中几乎涵盖所有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在多元化的高等教育体系中不可能再维持过去单一的教学模式,它应采用分层次教学模式,即从学校层次、学科层次及学生层次上进行分层次教学。  相似文献   

18.
关于新形势下高校科研队伍建设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的发展 ,科技的进步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 ,高校不仅肩负着人才的培养重任 ,同时也是科技发展中一支重要的力量。本文探讨了加强科研队伍建设的重要性 ,以及目前科研队伍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9.
心润之策--论中国普通高等学校艺术教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应该有自己的普通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模式;中国普通高等学校的理论艺术教育学也应有独特的学科结构及其理论内涵.  相似文献   

20.
对1891年的热河金丹道起义,早期学界研究认为,是长江领域的反洋教斗争在辽西地区推向高潮的一次斗争,是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但是在笔者们梳理史料过程中,发现事实非如前所说,而实为蒙、汉民族间的一次血腥仇杀。蒙、汉民族为此都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怎样看待民族冲突,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