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郑和的多元宗教信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和是15世纪中国伟大的航海家和外交家。在近30年时间内,他七下西洋,遍访30余国,迎送各国使者,促进了中国与世界的经济、文化交流。郑和的成功,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他的多元宗教信仰对其航海和外交事业的发展,起了布道铺路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郑和下西洋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依靠“组群结构”的力量,成功地实现了向海洋进军的壮举。 郑和七下西洋,每次动用远洋船舶100余艘(最多的一次达208艘),随行者总在二万七八千人之间;访问的国家和地区,少则20个左右,多则40余个;航程“十万余里”。可见七下西洋中的每一次,都是一个宠大的航海系统。而整个下西洋伟业,无疑更是一个庞大  相似文献   

3.
郑和时代中国与周边国家的经贸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和时代中国与周边国家的经贸关系张民服郑和是十五世纪初期杰出的航海家和外交家,他七下西洋的壮举,启动了世界航海史上一个新时代的到来,在东西交通发展史上、在沟通地域间和民族间的联系上,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正是在这样一个时代,伴随着郑和远航的风帆,中国与...  相似文献   

4.
公元1405年至1433年,郑和率领庞大的舰队七下西洋,这不仅是中国也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是一件十分值得纪念的事。近几十年来,不少专家学者已就郑和下西洋的原因、目的、影响以及一些技术性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这里我只想从纵的角度,即通过比较元、明时期的对外政策来考察郑和之举在明史上的地位和对明代社会的影响,以期对于郑和下西洋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不妥之处,敬请专家指正。  相似文献   

5.
明代郑和七次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研究郑和下西洋,是继承和弘扬中华海洋文化的重要课题,具有鼓舞当今中国人走向海洋的现实意义。在近百年的研究中,学者们不时提到一个问题:指言郑和下西洋的档案,在明代中期被职方郎中刘大夏烧毁了。本文考证,史实大有出入。刘大夏藏匿一时的是永乐年间征讨安南的档案,并非郑和档案。    相似文献   

6.
郑和下西洋是明初三十年举国震动的大事。郑和七次下西洋,显示了大明帝国的实力,扩大了中国与当时世界的影响,写下了世界航海史的重要篇章;它在中外关系史上也占有相应的地位。郑和出使海外,远涉重洋,一年三百六十日,多在波间浪里行,其时间的悠悠,路程的漫漫,那是古今中外所罕有的。  相似文献   

7.
600年前,郑和这位中国历史上罕见的航海英雄,做出了令现代人惊叹的伟大壮举。他的船队有2.78万人,分乘63艘巨型宝船和更多小一些的船,浩浩荡荡七下西洋,足迹遍及东南亚、南亚、阿拉伯半岛、东非沿岸。有人甚至说他还到了美洲。  相似文献   

8.
世界各国出版的大型百科全书对明初郑和下西洋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如《美国百科全书》(国际版)认为郑和下西洋充分体现了中国人的航海技术,《苏联大百科全书》说明代中国地理学因此而得到极大的丰富,《大英百科全书》则更进一步指出,郑和下西洋所探险的地区“直到几乎一百年后才为西方所发现”。这些评价无疑是公允的  相似文献   

9.
六百多年前,郑和率庞大船队,先后七次远渡重洋,经东南亚、印度洋直到红海和非洲,遍访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行程134万海里,为世界航海史上伟大创举,比哥仑布发现新大陆约早一百年。郑和下西洋传播了中华文明和友谊,堪称睦邻友好使者。六百年前郑和庞大的船队从南京启航,所有船只均由南京龙江宝船厂制造,最大  相似文献   

10.
郑和出使西洋,比之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及达·马伽海上航行,时间早半个世纪以上,在船队规模、人员多寡、船只大小、装备、装载物资数量,都超过好几倍。哥伦布当年的航行,在地理上、历史上都有开创新世界和新世纪意义,至今美国人民及美洲其他国家移民,均以每年十月十二日为“哥伦布日”,用以纪念这一伟大历史事件。而中国对于明代郑和七下西洋的业绩,四五个世纪以来,均未予以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11.
航海家郑和与哥伦布叶洵灶15世纪,世界航海史上出现了奇迹,从而造成16世纪人类历史上的伟大转折。其中最为伟大的是郑和七次下西洋和哥伦布四次西航到美洲。但这两位举世闻名的航海家所处的时代背景,远航的目的性质、规模及影响各不相同。本文就此作一比较。一、身...  相似文献   

12.
28年七下西洋,在东方千年航海史上,不过是一瞬间,但却将整个东方航海事业推向瞬间的高峰。1433年,第七次下西洋,郑和在古里病逝,副将王景弘将庞大的舰队和郑和的头发、靴帽带回中国。那是一个盛夏的傍晚,远洋船队最后一次驶入江苏太仓刘家湾,宝船将永远停泊在那里,在南方温润的港湾里腐烂。皇帝诏令:“下西洋诸番国宝船悉令停止”、“各处修造下番海船悉令停止……”从此收起的巨帆,就再也没有张扬过。  相似文献   

13.
《可乐》2007,(7)
记者叮咚报道:近日,第四次下西洋的郑和带船队半路折回燕京。究竟为何半路折回?其中有何隐情?本报记者在郑和家中采访了他。郑和面带疲惫,沉思片刻后告诉记者:“我下西洋其实是一场悲剧。”记者曾经报道过郑和三次下西洋的盛况,对于他说出这样的话感到非常诧异。郑和接着说:“我下西洋其实挺失败的。我去一次少说  相似文献   

14.
编后记     
今年是我国伟大航海家郑和下西洋580周年纪念,为此中国航海学会已将郑和下西洋首航的日子——七月十一日定为中国航海节。为配合这项纪念活动,上海大学学报特此出版了“纪念郑和下西洋五百八十周年专号”。  相似文献   

15.
郑和下西洋是我国航海史及中外交通史上一件大事,也是世界航海史上重要的一页。与郑和下西洋联系在一起的《郑和航海图》,不仅是研究中国航海史、中外交通史的重要资料,同时也是我国航海图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最近的一百年来,国内外不少学者对《郑和航海图》进行了研究,发表了众多的专著及文章。随着研究的深入,近几年解决了一些有关《郑和航海图》的疑点和难点,使它更加焕发出灿烂的光辉。今年是伟大航海家郑和下西洋580周年,特撰写此文,对《郑和航海图》作一简要评述,以志纪念。  相似文献   

16.
今年七月十一日是我国伟大航海家郑和第一次下西洋的五百八十周年,我们隆重地纪念这位历史上的著名人物,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郑和原姓马,云南昆阳人,少年时入宫充侍卫,明成祖赐姓郑,世称三宝太监。明成祖朱棣王朝,国力兴盛,大开海禁,建立友好邦交,钦命郑和为正使,率领商船队下西洋。船队由宝船、战船、粮船、马船、坐船等大小船只共二百余艘,人员二万七千八百余人组成,从一四○五年(明永乐三年)至一四三三年(明宣德八年)七次远涉重洋,历时  相似文献   

17.
郑和船队七次下西洋,近三十年间,遍访亚、非数十个国家和地区,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物质、文化交流,规模之大,历时之久,史无前例,对中国艺术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本文试图从苏麻离青的命名、产地和输出等几方面,说明苏麻离青与郑和下西洋的必然联系。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十五世纪中、西方远航船队的比较 ,昭示世人郑和船队的伟大。通过对郑和下西洋目的的辨析 ,阐明了明成祖朱棣和明宣宗朱瞻基派遣郑和下西洋的真实意图 ,追求“天下共主”的虚名和“贸采琛异”的耗费 ,给明朝社会经济带来了沉重打击。这是“埋葬”伟大郑和船队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9.
郑和下西洋是人类航海史上一次规模大影响广的海上交通活动,本世纪以来一直受到学术界的关注,关注的焦点大多集中在郑和下西洋引发的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的影响。郑和下西洋虽然被世界各国视为中国航海史上的一次盛举,但是不论其影响多大,似乎都难以改变中国是"内陆文明国家"的观点。从泉州海外交通与郑和下西洋的关系来论述中国古代航海背景与能力,关注的不在于郑和下西洋本身,而在于说明它是在中国古代深厚的航海文化底蕴基础上得以实现的。  相似文献   

20.
在4月10日召开的南京市新一轮解放思想动员大会上,市委书记朱善璐指出,南京有思想解放的基础,早在几百年前,就出现了走向世界的郑和,我们思想解放的程度不能比郑和差。 的确,南京自古至今是一个思想先驱辈出的城市,在解放思想上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从第一个提出“神灭论”的范缜,到七下西洋的伟大航海家郑和、到三十年前引导第一场解放思想大讨论的胡福明……他们用敢为人先的解放精神,给予了南京人民无穷的智慧和激励力量,更为南京这座城市注入了思想解放的灵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