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历经40年的大量环境立法,促成了我国环境法律制度体系框架的生成。然而,当前部门利益主导的分散式环境立法,造成环境资源保护立法碎片化。为探究环境法体系化路径,借助实证分析和比较考察的方法,根据环境法规范的属性特征和环境法的生成演进历程,明确污染控制法、自然资源法和循环再利用法为环境法领域的主要范围。在此基础上,反思我国环境法立法体系的样态,检视与评价我国环境立法体系的实然构成,以找寻我国环境立法体系化进程中的结构性难题。参考域外环境立法模式与体系化趋势,为我国环境立法体系化的方向提供指引,认为环境法的体系化是一项阶段性的立法工程。具体而言,近期先以现行的污染控制法、自然资源法、循环再利用法为基础,理顺和完善相关环境法律规范;中期环境立法规划是制定环境法总则,最大限度地统合相关环境法律规范;最后以环境法的法典化作为终极环境立法目标,遵从社会的实际需要,循序渐进地完善环境法体系,以解决当前环境立法的重叠、冲突等不协调问题。  相似文献   

2.
河海大学环境与资源法研究所是法学院内设机构。2000年,河海大学设立了江苏省第一个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硕士点,下设环境法、自然资源法、环境法与环境管理、环境行政法等4个研究方向。2003年12月,原法律系即设立了环境与资源法研究所。由此,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科建设在河海大学进入了全新的快速发展阶段,在学科队伍建设、科研成果积累、研究生培养与教育等诸多方面都取得了较大的进展。  相似文献   

3.
全球化已对法律的变革与发展提出了一系列挑战。同样基于对全球环境问题的重要性的认识,环境法也要不断地发展和完善,以适应历史和时代的要求。法律移植是我国环境法律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从分析环境法律移植的客观基础和外在动力入手,在环境法学和环境法律两个层面上阐述法律移植对我国环境法的价值和意义,进而对今后环境法律移植的趋势作出分析和预测,并对全球化背景下环境法的发展作出方向性的展望。  相似文献   

4.
随着自然资源的耗竭和环境危机的爆发,环境问题已成为影响人类繁衍生息的全球性问题,人们逐渐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国际环境法、人权法在国际公法中快速发展并成为当今世界关注的重要法律部门,环境权与人权的关系成为当今环境法研究的重要主题。通过分析研究,认为在国际法上实体性环境权还没有明确确立,现存人权对环境保护问题仍有一定的限制。创设属于人权的环境权,专门、直接地与环境利益相联系,是对人权的丰富和发展,也是贯彻兼具人权保护和环境保护目标的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相似文献   

5.
环境法国际学术研讨会于1992年11月18日至20日在我校隆重举行。这是自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后就环境问题举行的第一次国际性学术会议。来自中国、美国、日本、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巴基斯坦和香港地区以及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联合国开发署、国际自然和自然资源保护同盟等国际组织的89位专家、学者和官员参加了会议。会议收到论文61篇。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法律和机构部主任孙林先生、国际自然资源保护同盟环境法委员会主席普维兹·哈桑先生、国家环保局法规司胡保林司长出席会议并作了专题报告,我校副校长候杰昌教授和李进才教授到会祝贺,著名国际法学家韩德培教授致开幕词。与会者就环境法制与当代中国、国内环境法与国际环境法的协调、当代环境法的发展趋势等问题作了广泛的探讨,现将主要论点综述如下: 一、环境法制与当代中国。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环境法理论工  相似文献   

6.
在环境问题频发的社会大背景下,以环境法的视角研究环境伦理以及环境伦理与环境法的关系,并将环境伦理运用到环境保护的法律实践中就显得尤为重要。在界定环境伦理基本内涵的基础上,对环境伦理与环境法之间相互影响、相互转化的重要关系进行分析,并以此对环境伦理本体进行反思与重构,以期为环境保护提供法律与伦理道德的双重支撑。  相似文献   

7.
我国学界关于环境法典的研究缘起于20世纪80年代末学者对环境法体系化的讨论。几十年来,学界围绕环境法法典化的必要性、编纂环境法典的必要条件、环境法典的模式以及环境法典的内容等问题展开了激烈论争。回溯整个讨论历程,学者们围绕“环境法法典化”命题发表了不同的观点和学说,在激烈的讨论中或弥合分歧达成共识,或各持一端持续争鸣。对环境法法典化研究的推进状况、论点聚焦进行总结归纳,找到环境法典编纂仍需突破的理念障碍,明确环境法典编纂仍需攻克的技术难题,有利于形塑环境法法律体系,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8.
环境法国际学术研讨会于1992年11月18日至20日在我校隆重举行。这是自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后就环境问题举行的第一次国际性学术会议。来自中国、美国、日本、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巴基斯坦和香港地区以及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联合国开发署、国际自然和自然资源保护同盟等国际组织的89位专家、学者和官员参加了会议。会议收到论文61篇。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法律和机构部主任孙林先生、国际自然资源保护同盟环境法委员会主席普维兹·哈桑先生、国家环保局法规司胡保林司长出席会议并作了专题报告,我校副校长候杰昌教授和李进才教授到会祝贺,著名国际法学家韩德培教授致开幕词。与会者就环境法制与当代中国、国内环境法与国际环境法的协调、当代环境法的发展趋势等问题作了广泛的探讨,现将主要论点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9.
2004年度国内环境法学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4年度国内环境法学研究水平整体有所提高,表现在研究成果比往年明显增多;严谨学风渐长,学界形成良好互动;研究单位不断增加,研究群体逐渐形成规模等方面。研究特点是依然注重基础理论的研究,学界形成争鸣和反思的良好学术风气,关注领域范围扩大等。研究热点包括循环经济法律问题,环境侵权及公益诉讼、环境司法问题,环境刑法问题,国际环境法与国际贸易中的环境问题,自然资源相关法律修改问题等。  相似文献   

10.
环境法原则的产生与发展是伴随着国家、地区环境法和国际环境法的演进而出现的一个重要法律现象。在不同法律传统和文化背景下,环境法原则在世界范围获得了广泛的发展,并成为许多国家、地区环境法和国际环境法所认同的一个共同法律话语。人类环境问题的时代性及其共性特征决定了环境法原则在不同国家和地区以及国内、国际环境法之间的共通性。环境法原则的共通性反映了国际社会、国家和地区环境法观念和环境法律秩序之间的互动关系和趋同化发展。同时,由于环境法原则是在国内法、国际法的不同法律背景,以及各个国家和地区的不同法律文化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使其在产生和发展的法治背景、创立方式、法律规范功能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环境法原则的规范性建构,有助于发挥环境法原则在我国环境法治中的规范功能,以指导环境立法,并实现其引导环境司法解释、弥补环境法律规则不足的司法实践功能。  相似文献   

11.
本文提出了国际环境法学学科体系的框架,并就该体系主要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进行了阐述。在考察法学界关于国际环境法的各种论说的基础上,分析了国际环境法的调整对象、主体、法律地位和法律规范的构成等问题,阐述了国际环境法的调整方法和特点。  相似文献   

12.
本文提出了国际环境法学学科体系的框架,并就该体系主要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进行了阐述。在考察法学界关于国际环境法的各种论说的基础上,分析了国际环境法的调整对象、主体、法律地位和法律规范的构成等问题,阐述了国际环境法的调整方法和特点。  相似文献   

13.
一、环境法的定义环境法学是于本世纪六十年代出现的一门新的法律学科。它是以环境法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的一个部门法。它要研究环境法的概念,环境法的目的、任务,环境法的产生、发展,环境法的立法基础,环境法与环境科学的关系,环境法与法学其他学科的关系以及其他一系列问题。在所有这些问题中,环境法学首先要回答的问题必然是:什么是环境法?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不仅决定了环境法学的研究对象,而且关系到其他一系列问题的回答。  相似文献   

14.
中国环境法起步受到世界引领,发展受世界推动,法律体系的形成受世界影响,很多制度内容都借鉴世界经验。中国环境法受世界影响的原因在于:我国环境法起步较晚,世界环境法比较健全,环境问题的共同性和应对的一致性使环境法借鉴和移植成为可能。世界影响下中国环境法的迷失表现在:借鉴的规则一定程度上脱离了本土,使其效力大打折扣;对某些制度领会不够透彻,致使其被引入后失真;环境法体系遗留空白;丧失国际话语权。未来中国环境法应当更加积极参与国际环境合作,检讨扣纠正世界的不良影响,关注中国的环境法问题,重点是农村环境法和自然资源保护法。  相似文献   

15.
当今世界,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人类社会所不得不面对的时代性危机,并构成了环境法形成和发展的自然、社会基础和前提.现代社会法治推行的普遍化,使得法律成为当代社会应对和解决环境问题的基本依据和根本手段.在法治社会条件下,环境法处于应对和解决环境问题的核心地位.同时,面对复杂多样、形态各异的环境问题,环境法往往置身于事实、规范和价值的交汇地带.结合环境法的理论与实践,本文试图对环境法的问题立场、学科导向及其实践指向等根本性的问题进行一些初步的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6.
环境法的法典化具有必要性。受制于现有的立法结构,环境法的法典化形式不具有完整性,特别是在环境犯罪的规制层面。如果在环境法典中设置环境犯罪保护法益的一般性规定,就不应当脱离于环境犯罪的具体构成要件。在具体识别环境犯罪的保护法益时,不应把超越实定法的应然法益类型或体系作为环境犯罪的保护法益,而应当根据实定法的规范目的确定保护法益。具体而言,立法者通过刑事立法在环境犯罪的规制中设置了何种保护法益,就只能描述和析取出这种法益,并在此基础上概括出环境犯罪的一般性保护法益。  相似文献   

17.
2003年度国内环境法学的进展表现在研究成果丰富、学术活动频繁、研究队伍壮大等方面.研究的特点是注重基础理论和基本制度、比较环境法、多学科交叉、环境执法等问题的研究;注重对学科的回顾总结;紧密联系实际.研究的热点包括环境权、环境侵权及公益诉讼、环境刑法、WTO与环境法、自然资源法、环境税等.  相似文献   

18.
现代意义的中国环境法兴起于本世纪 70年代 ,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 ,现已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 ,以《环境保护法》为基本法 ,以环境与资源保护的有关法律、法规为主要内容的基本完备的法律体系。但在这个体系内部 ,还存在着不少急需解决的问题。在回顾我国现代环境法发展历史过程的基础上 ,本文分析了我国目前环境立法还存在的不足 ,并就改善环境法立法的有效途径做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9.
2 0 0 3年度国内环境法学的进展表现在研究成果丰富、学术活动频繁、研究队伍壮大等方面。研究的特点是注重基础理论和基本制度、比较环境法、多学科交叉、环境执法等问题的研究 ;注重对学科的回顾总结 ;紧密联系实际。研究的热点包括环境权、环境侵权及公益诉讼、环境刑法、WTO与环境法、自然资源法、环境税等。  相似文献   

20.
2022年中国环境立法发展的基本特征是体系化。环境法典编纂进入官方视野带来了环境法体系化研究的热潮,并且在实质上影响了环境立法的思路和内容。国家层面的环境立法呈现出明显的体系化特征,两部环境法律的制定、一部环境法律的修改从不同层次推进了环境法律的体系化发展,制度的体系化特征凸显;新出台的环境司法解释和环境类部门规章数量较多,对于环境法律体系的发展完善发挥了重要作用。国家环境立法的新近经验可以为环境法典编纂提供参考,并反映出环境法典编纂中需要重点考虑的立法范围、立法权与司法权界分等问题。地方环境立法的活跃度相对于2021年有所下降,但立法类型、重点领域等基本保持不变,也出现了一些新领域、新制度的立法;同时地方环境立法中立法权限划分、立法主题选择、制度协同等问题值得重视,需要运用环境法体系化发展的思路逐步解决。2022年环境立法研究的关注重点也是环境法典编纂,并在体系化思路下对主要环境法律制度进行反思,关于环境立法本身的研究和分析也有不少成果。我国环境立法长期坚持的分散立法思路正在发生改变,环境法体系化发展的趋势已经明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