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 毫秒
1.
马尔库塞人本主义思想的特征是力图把理性主义与非理性主义结合起来。他认为 ,人的非理性因素“爱欲”是人的本质 ,而人的理性是人性中不可缺少的因素 ,并坚持从爱欲和理性两个方面来构建其社会批判理论 ,寻求人的解放道路  相似文献   

2.
由于古希腊哲学万物归一的思路以及精神和物质混淆不清的世界观,导致了不少人在理解"理性主义"和"非理性主义"时,既忽视这一对概念在哲学本体论、认识论和伦理学等不同范畴与学科层次中的不同意义,把客观理性和主观理性相混淆,又在本体论上喜欢把世界一体化,想用一个概念——或者"理性"或者"非理性"——把自然界、人类社会历史和个体人的行为都解释了,结果是为坚持自己的观念,而简化了、歪曲了世界。明智的做法应是从不同的领域、不同的范畴、不同的层次来观察世界,用经验事实来验证本体论上的理性主义和非理性主义的是非得失,看它们在那一个领域,那一个层次上更接近真理一些。  相似文献   

3.
理性哲学的历史贯穿着非理性的潜流,非理性与理性作为人的精神的两翼,两者密不可分,纯粹的理性和非理性都是不存在的。探索非理性因素在认识活动中的作用恰是促进人的非理性因素和理性因素的和谐,推进认识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4.
西方传统哲学在本质上是一种理性哲学.西方传统理性主义的发展经历了古代理性主义、近代理性主义.西方古代理性,特别是"前苏格拉底时期"的理性,是建立在实践哲学基础上的客观理性.经过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古代的客观理性逐步演变成主观理性,如以经验论和唯理论为代表的绝对理性主义.而以德国古典哲学为代表的相对理性主义或实践理性主义又实现了客观理性.但无论是绝对主义的主观理性还是相对主义的客观理性,都具有实体性的特点,并存在着理性高于非理性以及二者的二元对立倾向.  相似文献   

5.
马尔库塞人本主义思想的特征是力图把理性主义与非理性主义结合起来。他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中抽取出“爱欲”作为人的本质,从黑格尔哲学中借鉴并改造了“理性”观念,把它看成是人性中不可缺少的因素,把爱欲满足看成是人的幸福的根本,把批判理性看成是追求爱欲满足的基本手段,强调爱欲本质和批判理性在人性解放中的统一。  相似文献   

6.
西方哲学的历史表明,西方哲学中理性精神和非理性精神、雅典和耶路撒冷的对立始终存在,这一特征直到现代非理性主义思潮的兴起才被强调出来。作为理性主义哲学的对立面,现代非理性主义思潮表述了人们关注个人命运和内心生活的愿望,它的产生是人类认识活动本身不幸而深刻的二元对立的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7.
人是理性与非理性的统一体,是知、情、意的统一体。主体的认识过程是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辩证统一的过程,在主体的认识过程中,理性和非理性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中理性因素占主导地位,非理性因素受理性因素的制约。只有充分重视非理性因素的积极作用并对其加以理性的引导,才能进一步完善和深化主体的认识活动。  相似文献   

8.
西方知识论中理性主义的类型演变显示出这样的发展轨迹:作为人的主观思维能力的理性概念,是从本体论所设想的宇宙理性概念中衍生出来的,在其逐渐精神化和狭义化后,最后才在知识论中专指人的逻辑推理性思维;知识论中理性主义也由绝对地信赖逻辑理性,相信只要运用严格的演绎或归纳程序就能获得可靠的科学知识,逐步转向承认逻辑理性的有限性和可错性,承认理论假说的形成是一个非理性的创造过程,逻辑理性只在检验理论假说的科学性时才起核心作用,而且只能证伪谬误,并不能证实真理。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一书中,通过对异化劳动的分析,对资本主义社会中人性丧失的揭示和对未来共产主义真正的人性复归的向往,批判了传统理性主义人性观和非理性主义人性观,超越了传统理性主义人性观和非理性主义人性观的抽象对立,把"抽象的人"变成了"现实的人",从而诞生了包融了理性和非理性成分的现代理性主义人性观.  相似文献   

10.
乔治·卢卡契从哲学角度研究希特勒主义产生的理论基础,论述了德国非理性主义的发展史,指出非理性主义是资产阶级唯心主义哲学的重要流派,是对人类思维辩证发展的一种纯粹反动形式,它毁灭了理性,从而成为希特勒法西斯主义的直接来源,最终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告诫人们没有清白无辜的世界观,理性主义与非理性主义的对立从根本上说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因此要重建理性。  相似文献   

11.
理性主义认为人能够认识世界,理性认识符合客观世界规律,理性主义的基本原则包括主体性、可知性、逻辑性、整体性、确定性等原则。国家安全是理性主义的认识范畴,理性主义的国家安全肯定了国际自助体系的合理性,国家的理性是安全的基础,理性主义安全观是向善的、进步的。  相似文献   

12.
在诸多政治理论学说中 ,往往将近代政治神话的产生归结为非理性主义的泛滥 ,没有看到把“理性”本体化和极端化的绝对理性主义 ,同样导致了政治神话的产生。近代以来 ,绝对理性主义贯入到了现实主义和自然法两种政治思潮的骨髓 ,导致了政治神话广泛的产生和普遍横行。绝对理性主义的潜伏和它作为政治神话形成、横行的根源性因素 ,是人类走向未来在政治哲学领域必须加以清除的观念对象。马克思主义哲学将人类活动规定为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把理性与非理性看做是基于人类实践而形成和变化着的人的本质力量的两种表现形式 ,打破了人们关于理性空间上的齐一性、时间上的恒定性的形而上的观念认识 ,取消了“理性”归约历史与实践的至高无上的地位 ,这为人类超越政治神话走向政治理性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进一步说 ,政治实践必须在政治理性的硬度与柔韧性之间寻找到适当的平衡点 ,使非理性主义的政治神话归约到理性的引导之下 ,这样 ,既发挥了人类理性必要和必然的引导作用 ,又避免了各种政治神话的产生和横行  相似文献   

13.
任何认识活动都包含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只是在不同的认识活动中二者的比重不同罢了.如果说人类理性的高度发展能逐步克服认识活动中的自发性、盲目性和狂热性的话,那么贯穿在人们认识活动中的意志、信念、情感等非理性因素则是不能克服的.人们惟一能做到的就是用理性来制约非理性因素的消极作用,自觉地去培养其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4.
现代西方非理性主义主要指 19世纪末 2 0纪初西方兴起的一股反对和批判理性主义的哲学思潮 ,它曾对西方的思想、历史和社会产生了很大影响。今天 ,重新回顾现代西方非理性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和主要内容 ,评析其合理成分和缺失之处 ,正确认识理性与非理性的关系 ,对于构建现代理性观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5.
非理性因素与创造性思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人的认识过程是理性与非理性的内在统一。虽然理性活动是认识过程的主导方面,但非理性因素在认识过程中也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非理性因素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具体表现在多水平激活、内部参照,双向调节、善和美的追求等诸多方面,它们在创造性思维中尤为引人注目。作者结合非理性因素在认识过程中的活动和作用方式,进一步探讨了创造性思维的机制、要素和特点,阐明了没有非理性因素的作用就不会有人的创造性思维。  相似文献   

16.
非理性因素与创造性思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认为,人的认识过程是理性与非理性的内在统一。虽然理性活动是认识过程的主导方面,但非理性因素在认识过程中也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非理性因素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具体表现在多水平激活、内部参照,双向调节、善和美的追求等诸多方面,它们在创造性思维中尤为引人注目。作者结合非理性因素在认识过程中的活动和作用方式,进一步探讨了创造性思维的机制、要素和特点,阐明了没有非理性因素的作用就不会有人的创造性思维。  相似文献   

17.
在古希腊思想家眼中,丑是非理性的产物。在当今美学中,丑也往往被看作具有违背理性的(不合规律性)的芜杂、无序与不和谐特点的形象。在当代,西方的丑艺术随着非理性主义思潮的蓬勃兴起,也使得丑与非理性之间的关系成为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如何认识丑的内涵,厘清其内涵中与非理性精神相联系的那些方面,以解释非理性思潮与审丑现象的关系,是学术上所要探讨的重点。  相似文献   

18.
西方社会思潮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发生了重大的转折,欧洲哲学由原来的理性主义朝着非理性主义的方向急转直下。它的特点是:既反对感性经验在认识中的作用,也反对理性思维在认识中的作用。它提倡一种神秘的、直觉的认识方法,即从人的心理活动中的非理性成分如本能、直觉、意志、情绪等出发,强调非理性的心理因素对于人的认识活动的决定作用,主张回到无意识的本能的自我中去。柏格森的直觉主义哲学就是这股思潮的一个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9.
思想政治教育解决的是人的精神和思想的问题,需要重视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的作用.非理性因素是与理性思维不同的主体心理形式,具有非自觉性、非逻辑性和情绪性等特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了解和把握欲望、情感、意志、信仰、社会心理等五种非理性因素的特点、作用规律及其对大学生思想的影响,高度重视非理性因素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特...  相似文献   

20.
理性主义传统在西方可谓源远流长。理性在近代西方哲学中,形式上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高扬,而实际却失落了,陷入了困境之中,因为他们都以思维内在性为存在论基础,让理性离开了现实而本体化。非理性主义作为理性的对立面而对理性的批判,加剧了理性的困境,但其最终却把非理性本体化而与自己的批判对象殊途同归。只有马克思回归到人的现实生活世界,立足于人的历史意义的生存论关怀,彻底瓦解了理性和非理性的抽象对立,走出了理性的困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