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从文体风格语境的概念入手,通过对比不同的译文,分析文学翻译中文体风格语境对准确理解原文,再现原文风格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风格"这一从西方引进的文学理论术语,颇似中国传统的"神韵"、"意境"之说,是一个抽象的、有相当模糊性的概念。但它又是可以感知、可以描述、可以再现的。因此从翻译的角度上来说,它是可译的。川端康成创作的《雪国》在文体风格上是唯美的、朦胧的、微妙的,而且抒情味浓、感染力强。本文主要以《雪国》中译本为例,考察译者是否在呈现原文内容的基础上,再现了原文风格。同时,进一步考察再现译本文体风格最佳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3.
由于源语与目的语之间的文化差异,译者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忠实地传递原作中的风格。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可以采用不同的手法再现原文的风格。笔者试以诗词《虞美人》的两个英译本为例,从音、形、意上分析说明,原文的风格与译文风格的关系以及译者的主体性在风格传递过程中起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风格是文学作品的灵魂。在文学翻译中译者与原著作者风格上的相似,对在译作中最大限度地再现原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成功译著的背后潜藏着译者与原著作者在文学风格上的极大相似。正是这种相似性使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能够更准确地把握原著的脉络,从而进行成功地艺术再现。  相似文献   

5.
中英诗互译中的意境、风格再现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意境与风格是诗歌创作的重要方面。通过分析比较诗歌翻译中的典型例子,探讨了中英诗互 译中意境、风格再现问题,并提出只有准确地把握语境,才能正确理解原文的文化内涵、领悟原文的风格。  相似文献   

6.
要成功地再现原作,体现原作的精神风貌,尽可能地传译作品风格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对原文中的风格标记进行系统的分析,译者便可以感知原作风格,进而运用对应式、重构式和淡化式风格转换方法尽可能地将其再现于译作当中,从而实现译作风格与原作风格的无限接近。  相似文献   

7.
文学作品的风格因其模糊性和主观性,一直是学界讨论的热点问题。英国小说家毛姆的长篇小说《月亮和六便士》傅惟慈译本自1995年首次出版以来,被多次再版,至今 风采依然,堪称经典,但相关研究却缺缺乏全面性和深刻性。本文以风格标记理论作为研究主导,从形式标记和非形式标记两个层面探讨原文风格在译本中的再现,进一步验证风 格标记理论对文学作品风格传译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8.
《西风颂》是英国诗人雪莱最重要的抒情诗之一,其思想内涵与艺术形式均堪称浪漫主义诗歌的典范。本文旨在分析《西风颂》的三个中译本中对呼告修辞格、韵律的翻译再现,探讨译文与原文的切合度、呼告修辞格,以及韵律等诗歌艺术表现手段的再现与译文整体风格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9.
苏轼的词风格多样,在英译过程中再现原作的语言特点,是传达原作风格的根本.本文从苏轼词的词汇层面出发,分析了苏轼词中词汇层面的语言特色,包括语域和修辞手段两个方面,通过比较不同译本的优劣论证了要准确传达原文的词汇特点就是要灵活运用各种翻译策略,传达出原文的意美、音美和形美.  相似文献   

10.
文章通过列举英汉两种语言在使用中的文化差异、原著风格及社会语言等言语作品的语用因素,探讨了在翻译过程中,如何根据语境把握这些语用因素,准确理解原文,再现语言风格,使译文更符合英汉两种语言各自的表达习惯。  相似文献   

11.
为了进一步探讨叙事文学和非叙事文学翻译内的不等值,通过比照大量英汉互译之作和原文,并对翻译过程中文学作品的三大要素——形式、风格和意义上产生的变化予以详细分析:在风格传达上,作家风格、作品风格以及作品人物风格在不少译作中背离原文风格;在语义层面,无论是微观上的词语意义、中观上的文本意义还是宏观上把握的主题意义在译作中往往不能与原文一一等值;在形式层面,尤其在诗歌翻译里,古诗或译为现代诗,或变为散文,原来的文学形式不复存在。因此,文学翻译中的不等值主要呈现三种形式:风格的偏离、语义的误解、形态的改变。  相似文献   

12.
作为风格意义标记的文言虚词,在现代散文中有着古朴、庄重、凝练、典雅等意味。在汉英翻译实践中,文言虚词所蕴含的这种风格意义往往走失。可利用对等翻译和补偿性翻译最大程度地再现原文的风格意义。  相似文献   

13.
以《论语》汉英双语平行语料库为基础,将《论语》五个英译本在文化特色词与句子等层面的基本特征进行定量与定性分析,比较和探讨五译本在语言风格与翻译策略的异同。通过多层面考察,研究结果表明:五译本的显化策略运用非常普遍,影响策略的主要原因在于译者的翻译目的与社会语境;翻译风格各具特色,如森舸斓译文多使用各种长句与段落解释,辜鸿铭译文明显趋向英语地道的叙事与篇章手段,理雅各、刘殿爵、安乐哲的译文更强调原文形式传达,但阅读难度较大。  相似文献   

14.
语域对等在散文英译风格再现的过程中具有指导意义。译者需以语域对等为指导准则,对原作进行语域及语境角度的考察—即联系具体情境对原作做出解读,在微观语言层面上确认散文风格的表现形式,对潜藏的风格符号进行挖掘,并尝试在译文中重构原文的语域,再现原作风格。  相似文献   

15.
翻译是自由的,但也不是任意的,而是要遵守一定的原则和方法的;而诗歌的翻译也有其特殊的原则。新的实用型翻译原则应是:先理解,再翻译,再理解。意思就是先博览群书,理解好了原作才能翻译;认真翻译完全文之后,在全面理解的基础上还要再进行全面的修改。错译的原因全在于译者对原文的理解不到位。据此原则理解好了原诗的三个层面的意思之后再进行翻译的话,才能将原诗的意思翻译到位。不仅要理解原文的深刻内涵,也要理解到原作的修辞风格、语言风格等。因此,除了要尽量翻译出原作的内涵之外,还要尽量做到译文和原文的语言风格对等。  相似文献   

16.
浅谈语境与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境在交际活动中对意义的理解起着决定作用 ,在翻译过程中也是如此。语境分为语言语境和言语语境 ,在翻译过程中两者同时存在 ,共同制约着翻译。语境不但对词义的取向起着决定作用 ,而且还影响到译文对原文风格和人物性格的再现。译者应根据原文风格和人物身份等因素构成的语境 ,充分理解原文并把握原文特点 ,以图准确再现原文风格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建构主义翻译观为理论基础,以中国古诗词中文化意象的翻译为实例,认为文化意象的再现要正确理解原文中的文化意象;对蕴含文化意象的词语保留原文意象,或附加注释;再现原文中的意义语境;符合译入语的表达习惯;再现语体风格。  相似文献   

18.
对应、重构、以及淡化是三种风格符号的换码模式。文章从风格翻译手段的视角,探讨了林语堂先生英译的《浮生六记》如何再现原作的风格和艺术意境,体现译文风格对原文风格的适应性及风格的可译性,通过对具体风格翻译手段的个案分析对于研究林语堂先生的翻译有很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诗歌翻译中译者风格的研究——以李白诗歌英译本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风格批评一直是翻译批评中的一个重点.通过自建语料库,从风格研究的三个层次,即语体、体裁和译者自身入手,对李白诗歌及其三个英译本的翻译进行剖析.将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对译者风格进行了探讨,认为同一作者的风格在不同译者笔下可以得到不同的体现,译者风格的发挥具有一定的独立性.  相似文献   

20.
汉英两种语言千差万别,在社会符号学所划分的语言符号的三类意义中,言内意义的可译度相对较低。文章分别从语音、词汇、句法层面,对沙博里《水浒传》英译本中言内意义的翻译进行了实例分析。结果表明:有时为了用地道的英文传达出原文的主要信息,有必要放弃一些汉语所特有的言内意义,但总体来说,通过应用各种翻译技巧及补偿手段,译文可以再现原文的言内意义,实现功能对等,达到意义相符、功能相似的社会符号学翻译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