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工具理性的扩大化导致了政治生活的专门化,从而忽视了政治的价值理性.通常意义上对政治的特定化、片面化和狭隘化的理解,结果导致了政治活动的非生活化,而这种背离使得人自身在政治生活中丧失了应有的意义,同时也造成社会和谐发展的困难.从生活世界本真意义中来阐释政治可以发现:政治是一种人们现实的生活样式;政治的价值在于它能够提升人的生存意义,使人的政治性更好地体现人性和人的生存方式;政治活动的普遍参与是推进民主、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2.
艺术接受者通过对艺术符号的真正理解,不仅理解到各艺术符号所构成的天地,而且直接进入到这种艺术作品整体营建的天地,从而使情感获得整顿、调和、宣泄,使人格超然物外。也就是说,达到净化的境界。净化是艺术多元价值得以实现的更高境界,也是艺术接受真正开始的一个重要的步骤。艺术人生使艺术本身的自由与人的自由都获得了充分的发挥。艺术人生意味着用艺术的眼睛审视世界,用艺术的心灵品悟世界,用艺术的头脑辨别世界,简言之,人乃艺术的人,世界乃艺术的世界。它不是把现实世界等同于艺术世界,也非消解世界的冲突与对抗,而是使现实世界的诸对象都打上艺术的烙印,使不和谐、冲突与对抗在艺术的韵律中逐渐消解。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哲学的一支尤其作为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理论来源,长期以来被意识形态化了。启蒙的需要和论证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合理性的需要,使东方国家的马克思主义者选择了马克思恩格斯哲学思想中强调世界的客观性和客观世界运动的规律性、必然性等弘扬科学理性的内容。但是我们不能忽略,马克思当初构建新哲学理论的具体动机和深层原因恰是19世纪资本主义发展中人道主义的失落。事实上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旧形而上学被消解掉以后,恰恰从很多方面给予了现代社会生存状况下的人以很多支持和关怀,本文试图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这种人文品格进行简单的清理。  相似文献   

4.
现代科技强调世界的物质性,偏重人的世俗生活,使人的物欲性存在发扬光大。而建立在现代科技基础上的技术生产体系和消费主义文化对人的物欲性存在更加推波助澜,终导致了现代人身心极度失衡。现代人身心失衡导致了社会和谐和人与自然和谐的被破坏,造成地球资源巨大浪费,从而带来严重的人类生存问题。  相似文献   

5.
当代一些少数民族剧作家的作品,超时空、死、美、坚忍、命运、英雄主义、信仰与爱等主题,风格化的舞台演出,诗化的语言,这些可以说是象征主义戏剧的一般特征.在剧作中,它们和谐地融为了一体,创造了一个神秘的艺术世界.尤其是剧作中的反理性、反情节与反传统的戏剧艺术,更多的运用直觉、直感和象征的方法逼视人的潜意识深处,并尽力使其得到充分的体现.这种与民族传统迥异的艺术表现,使得中国当代民族戏剧艺术走向了一个更为自觉的阶段.  相似文献   

6.
在自然面前,人类是渺小的;在社会中,个体依然是软弱的。况且人生命的短暂与宇宙的无穷是一种永恒的缺憾………但西方人为自由的生存,不断地进行抗争。西方文学正是反映了这种生存意识。能够准确捕捉人类历史的“脉搏”,这或许是西方文学走在世界前列的一种原因。  相似文献   

7.
人与世界的关系是历代哲学家关注、思考的中心问题。现实生活中的人总是自觉不自觉地以各种活动、各种方式处理着这种关系。人与世界关系的多样性,使人能以不同方式处理自己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并在对种种关系的处理中实现自己对外部世界的掌握。艺术是人在处理与外部世界关系时所发生的一种活动与方式。本文试就人掌握世界的艺术方式作一浅要的分析。祈识者赐教。  相似文献   

8.
席勒认为,诗歌是最重要的艺术类型,也是审美教育的最重要手段;诗歌是最有效的使人性完整的艺术类型、塑造人性完整的人的最好审美形式,也是使人全面发展的最重要的工具,还是使人达到自由境界的最便捷的途径;诗人是最接近上帝的人,是自然的守护者和复仇者,是使世界和谐发展的创造者。  相似文献   

9.
本文拟通过对哲学基本问题的永恒性及其表现形式、解决方式的具体历史性特点的考察从而客观地合乎逻辑地推出当代哲学应关注和解决的根本问题是人与世界的大关系。以往的哲学仅仅停留在人与世界关系的某一侧面,某一层次,某一环节,其结果要么片面强调解释说明世界而忽视对现存世界的物质改造,要么片面强调使现存世界革命化而忽略实践所造成的消极后果。因此,尽管对人与世界某一层次关系的分别考察是全面把握人与世界关系不可缺少的环节,但是如果仅仅停留于此,就会使人与世界的整体和谐关系遭到破坏,使人类的持续生存和发展失去保障。因此,当代哲学在综合了本体论、认识论、实践论以及文化哲学研究的积极成果基础上,必然把人与世界所发生的各种关系做为统一的不可分割的关系系统加以考察,即以人与世界的大关系为其反思对象,从而推动人与世界的关系朝着健康和谐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0.
在古罗马转型时期,古罗马人的婚姻制度由"有夫权婚姻"向"无夫权婚姻"过渡,同时姘合这种婚姻形态也逐渐合法化。这种婚姻形态的转变有着深刻的社会、经济、政治等原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它体现了社会的一种进步。然而,这一社会进步的历史代价却是数百年间稳固的婚姻制度和家庭制度被日趋瓦解,并导致了罗马从此告别了质朴和谐的婚姻制度。  相似文献   

11.
认识的“求之不得”之本体性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自然自然地、自在地生成了人,同时生成了人的认识,人的认识本质上便也是自然的。面对自然的先在性和历久性,人之存在具有后在性和短暂性,这决定了人的认识具有“求之不得”性。虽然人的意识不过是存在生成历史中的异化,然而,自然自在的和谐包含着人的“求之不得”的认识,是自然自在生成的和谐认识的必然性。而这一切又都源于存在的种子性———存在以其种子性生成其历史。世界的存在无非是由最微小的部分构成的,是由这追求着和谐的不和谐而构成的大和谐———正因如此,“求之不得”获得了当下的意义,然而也只是当下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中国传统“天人合一”思想在历史上大体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一是神人以和;二是天人二分基础上的“天人合一”;三是人与人和谐基础上的“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思想基本意蕴有四一是政治管理之策;二是生存状态;三是道德境界;四是审美境界。具有连续性、整体性思维特点的“天人合一”观念从哲学本体论高度提醒人们“慎终追远”,给人类灵魂以现实的、普遍的“终极关怀”,这对于熔铸人类共同的信仰提供了极为宝贵的思想参考。  相似文献   

13.
社会和谐是一个多层次的总体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其基础和前提。自然是人类存续和发展的首要条件。重建人与自然平衡,走向和谐发展之路,要以提高人的素质为核心,以科学技术为手段,以先进的社会制度为保证。  相似文献   

14.
康德以认识论上的哥白尼革命开启了德国的主体性哲学,但康德、费希特将主体和客体的关系片面化为客体对主体的服从,就远离了启蒙运动以来的唯物主义原则,谢林试图将这一唯物主义原则补充进哲学。谢林既肯定康德的主体中的纯粹理性的存在,又认为客体中存在同样的客观理性,认为这两者具有"先定的和谐",两者是绝对同一的。谢林认为这种先定的和谐只有少数天才在"理智"、"直观"和"美感"中才能把握。谢林将主客体的矛盾内化为主体内在的感觉,并在感觉中、在艺术中消解这种矛盾,使哲学和艺术成了一种纯粹个人的东西,哲学和艺术失去客观性和普遍性,走上了通往神秘主义的路径。  相似文献   

15.
造物是文化的产物,造物活动是人的文化活动。中国古代造物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产物。中国传统支化精神始终贯穿着天人合一和伦理政治两大思想特征并深刻影响着中国古代造物活动。器以载道,中国古代造物艺术蕴藏着人与自然的天人合一、人与物的文与质、人与人和谐有序的丰富内涵。  相似文献   

16.
《周易》六十四卦居首者为乾卦和坤卦,是古人对自然、对社会最基本的认识。乾卦和坤卦的共同特征是“元、亨、利、贞”,即原始、相通、和谐、坚固,“和谐”最为重要。必须重视人和自然的和谐。乾坤一于气,至行于圆;圆满而勿损,乃天地之真。同时也要重视人和人的和谐。男女的交往是人际交往中极其重要的交往,阴阳一于善,至交于性;性交而勿伤,乃人寰之美。在市场经济的环境里,人们会受到金钱和情色的诱惑而破坏“和谐”,应该采取的态度是: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君子好色,贤贤易色。  相似文献   

17.
摹仿说、表现说和形式说等从不同角度对艺术本质问题进行了探索 ,维特根斯坦的“家族相似”观和迪基的“习俗”论也拓展了艺术本质的研究视野 ,但都没有抓住其根本所在。艺术作为人类特有的创造性实践活动 ,其存在、发展和意义旨归 ,必然以人的存在为价值依托。因而把价值观引入美学和艺术领域 ,从价值本体论角度探求艺术本质应成为艺术本质探求的新维度。  相似文献   

18.
人类能在多大程度上从科学发展中获益,主要取决于其在发展科学、利用科学过程中确立人生价值及意义的智慧,即人文理性.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群体与群体、人与他人、人与自身的关系是人文理性的最高表现形式.只有在宇宙中正确定位人类才能与自然和谐相处,让人的"此在"成为"诗意的栖居".作为"社会关系的总和"的人还要调解好与社会的关系,找到其在社会中的位置.人文理性在群体间的关系中表现为对他者的尊重、理解和宽容,体现着群体间询求认同、进行沟通、消解矛盾的智慧.个体的人与人之间也需要人文理性的调解才能达到和谐.人自身的和谐是个人素质提高的表征,也是实现人文理性的人格保障.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代和思想的内涵极其丰富,既包括本体性的和谐—自然的和谐、人身心的和谐、社会的和谐,也包括本体之间相互关系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中国和思想构成了一个有机的体系。历史发展中,和思想有被错解与误读之处,有必要对之进行正义,明确"和"不否定矛盾的存在,不否定多元并存,"和"不是折中、调和主义,"和"不是滞止不前。和思想在历史上有过各种实践探索,在当今仍具有现实价值与世界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中国生态书法是一种现代书法,是“天人合一”的书写方式,追求人类主体与自然之间和谐相处的文字书写方式,是当代“生态艺术”(人体艺术、自然介质与动植物艺术)的一种。生态书法取意“道法自然”,依据儒学的生态思想创立。通过自然万物的客体意象与主体审美观念的辩证作用,形成中国现代书法特有的“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的书法原则。而日本现代派书法则继承了禅宗书体与西方现代派艺术精神,使得东亚现代书坛具有多元性与现代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