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燕京大学是近代著名的私立教会大学,曾是民国时期中国高等学府的代表之一。创办33年的燕京大学在1952年中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中被合并而最终消失,但其在新文学史上遗留下的足迹却值得后人铭记。新文学的发生和发展离不开大学教育,燕京大学的文学教育和文学活动受到当时新文学思潮的影响不断获得质的发展,同时又通过自身兼容并包的自由前进姿态进一步推动着新文学的现代进程。文章从民国时期著名私立教会大学——燕京大学入手,分析探讨燕京大学与新文学的交互关系。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新文学”走向学科化的链条中,除了朱自清、杨振声、王瑶、沈从文等人外,苏雪林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她自1932年在武汉大学开始接手沈从文留下的“新文学研究”课程,在诸多困难之下,一直坚持了六年,直至抗战爆发武大迁川.她撰写的《新文学研究》课程讲稿,内容翔实,体例规整,成为自朱自清《中国新文学研究纲要》至王瑶《中国新文学史稿》之间的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3.
鲁迅进入学校兼课,固然与学校开设了一些新的课程却师资匮乏有关,也与鲁迅在中国小说史方面具有相当的造诣有关,但更与民国教育体制有关。鲁迅到大学兼课,主讲中国小说史,积极编写具有现代科学体系的教材,重点在于改写大学小说史教育的既有版图。鲁迅到大学兼课看重的是对新文学发展的直接参与和以此来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鲁迅在大学讲课时,注重的是对学生人格的熏染和提升,由此为新文学培育了传承者。鲁迅在离开教育部之后,并没有进入大学体制内担任专业教师,则与民国政治生态的改变、文化启蒙的诉求无法有效对接、租界相对安全的生存空间和报刊出版业为杂文提供更为广阔的市场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4.
新文学受西方文化与文学的影响很深,因而长期以来研究者习惯于从"西方"资源中探索新文学的文化渊源,而《楹联传统与中国新文学》则跳出这种研究模式的束缚,在中国传统文化资源中发现了楹联与新文学之间的潜在关联:楹联传统不仅影响了新文学作家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而且对新文学的主题意蕴阐释、艺术表达及叙述结构的建构都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因此,这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学界对于楹联文化的认识偏见,重构了楹联的文学史形象,拓展了对于新文学文化渊源的认识,对于今后的楹联与新文学关系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5.
在新文学思潮问题上,新文化阵营极力证明新文学源自中国传统文学的内在变革;与此相反,文化保守主义者吴宓却拒绝传统因子的流变和更新,认为源于国外浪漫主义潮流的新文学割裂传统。他以笼统而又矛盾的浪漫主义概念批判新文学,机械移植了新人文主义,与新文学产生隔膜,背离了自己标榜的批评标准。  相似文献   

6.
五四时期反对派的挑战对于新文学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四时期,林纾、章士钊与学衡派从不同方面向新文学挑战,因而在现代文学史叙述中多以反对派的角色受到否定性的评价。实际上,历史是复杂的,林纾对传统失传的担忧,章士钊的民族主体性观念和新与旧、雅与俗的辩正观念,学衡派尊重传统、捍卫汉字、循序渐进的渐进改革观与内涵丰富的文学观,对于新文学来说具有程度不同的积极意义,对此应予以实事求是的评价。  相似文献   

7.
"第二个十年"的新文学出版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左翼文学出版基本上还是承续五四新文学出版的传统;"杂志年"现象的形成与新文学的多元发展互为推动;新文学图书出版的复苏则表明新文学终于由先锋性、革命性走向了常态的文学主流的大众化。这种阶段性特征昭示出,新文学只有作为现代出版体制下文学生产的积极因素,从而为出版业带来一定物质动力的时候,五四以来的新文学才算真正取得了胜利和成功。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后文学作为一种新文学现象,散见于各类报刊杂志,引起人们的关注。何谓“后文学”呢?本文认为:它从学术的角度,端正人们的理性意识,又以情感的力量,特殊的文学样式,填补着我国文学界特定时期的某种空白,支撑着人生信念,维系着“人学”的延绵,孕育着文学的新生。  相似文献   

9.
“南玲北梅”是指沦陷时期上海的张爱玲与北平的梅娘。她们的创作都受到沦陷区言说环境的制约性影响。梅娘的身世与成长背景是她创作的素材来源 ,其作品表现出激进的女权思想。就文学史意义而言 ,张爱玲的贡献在于对新文学的超越 ,而梅娘的创作则是对新文学传统的承继与丰富。  相似文献   

10.
笔者从新文学的命名谈起,在梳理文学史研究中关于新文学发生的主要观点与发掘新资料的基础之上,对新文学发生的源头做了系统而深入的分析,认为白话文学传统、近代文学革命与近代翻译文学,孕育了内在的文学生命脉息;封建帝制的结束,科举的废止,国内新式教育的发展,留学生的增加,中外学术交流的扩大,知识分子群体的形成,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的迅猛发展,社会生活的急骤变化,新兴社会力量的快速增长,新闻出版业的迅速壮大,大一统思想统治局面的土崩瓦解,十月革命的强烈刺激,思想革命的急切呼唤,国语运动的携手相援,一并促成了新文学的诞生.  相似文献   

11.
良友版《中国新文学大系》丛书出版的背后,有一些文学史细节被遮蔽。其中诗集卷因图书审查委员会的反对不得不“临阵换将”,由郭沫若改为朱自清,这确系国民党图书杂志审查委员会的文化围剿政策之体现。朱自清编选的范围来源一方面依靠他在清华大学授课的讲义《新文学纲要》,另一方面得益于《新诗年选》、《分类白话诗选》两种诗选提供的“启示”。朱自清经过一个多月的时间,新诗集卷编选完成,选了五十九位诗人的四百首诗歌。  相似文献   

12.
文学类课程在高师中文专业课程设置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以师范性为原则,突出文学性特点,构建以《文学概论》为核心,以《古代文学》为基础,以《现当代文学》为重点,以《外国文学》为难点,以相关选修课为辅助"的课程模式,正是为了提高文学类课程实施实效,实现与其地位相应价值的举措,是中小学语文教学大力倡导文学教育对高师办学的要求。落实这一举措,要求教师改变单一的学科课程及实施观念,打通文学课之间的联系,并能够对课程体系进行整体把握和灵活驾驭。  相似文献   

13.
《中国新文学大系》首先是中国的“新文学”大系,是确立“新文学”本位观的一次集体行为.“大系”作为后启蒙时代的代表性书系,其意义就在于它坚持并继承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启蒙主义文化立场,以对新文学成就进行资料性、文献性总结的方式,对那些试图从不同方面否定“五四”新文学、否定启蒙主义文化思想者予以回应.“大系”以“新文学”为主体,站在新文学的立场上对文学史进行分期,从时间观念上对中国文学的秩序进行了新的梳理,并确立了1917年开始的新文学运动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14.
中国新文学中的城市与乡村叙事作为话语的建构分别呈现出复杂的情态。作为中国新文学有机链条的一个组成环节,知青文学不可能完全摆脱新文学话语体系逻辑的制约;作为一个表现出浓厚的“代际”特征的文学现象,知青文学中常见的主人公在城乡之间的徘徊姿态,表征出的是知青文学在中国20世纪文学史环节的过渡性特点,预示着80年代以来文学重心根本性的转移:“都市”取代“乡村”成为文学想象的中心。  相似文献   

15.
关于我的《多重对话:中国新文学的发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作者写出的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多重对话:中国新文学的发生>一书的主要内容、特点和研究方法做了概要的说明,并且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当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今后研究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新时期文学"是我国当代文学发展的第三个历史时期,是思想、文化、审美的新启蒙时代。其间文学的变化发展经历了两个既相互联系又有着巨大区别的阶段:从文学连接"五四"传统、恢复现实主义精神、弘扬人道主义的思想、文化启蒙时期到文学回归自身,走向审美的艺术多元、创新时期,由此促成了"新启蒙时代"的审美回归,从而对当代文学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中国新文学演进的日趋政治化既有潜在的历史原因,又有社会现实的因素;既有革命作家意识增强后的自觉追求,也有政治家出于夺取革命胜利的功利目的。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分析透视,新文学演进的日趋政治化既有积极的意义,也有深刻的教训,值得我们认真反思。  相似文献   

18.
随着传媒时代的到来,文学概论的多媒体教学也应运而生。多媒体教学并不意味着要完全取代传统教学。在参照传统教学的基础上,如何实现文学概论多媒体教学的符号优化,学生与教师如何通过多种符号进行有效互动,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文学概论多媒体教学的符号优化,关键是图像、影像与语言等符号围绕着教学目的、课程性质和教学任务,在语言符号的基础上,适当运用图像符号与影像符号作为辅助与点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