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志愿服务:培育公民精神的新典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志愿服务是志愿者基于自由意志,秉持无偿、利他的精神,以组织形态提供的社会公益服务.在本质内涵上,志愿服务精神与公民精神具有高度的契合性.实践中,志愿服务在培育公民精神方面具有独特的价值,它增进了志愿者的主体意识、权利意识和参与意识,提升了志愿者的共同体意识和公共责任意识,培养了志愿者的博爱、友谊、宽容等公民德性.  相似文献   

2.
采用质性研究方法,对“关怀伦理”在女性志愿者志愿服务动机与目的、志愿服务所遭遇的道德冲突与抉择、志愿服务的困难与坚持、志愿服务对其个人及社会带来的改变与影响中所扮演的角色进行实证分析。以期了解当前社会女性志愿者参与公共事务与公民道德体现的现状.以及影响女性志愿者“关怀伦理”道德思考发展与变化的社会文化因素:希望可提供“关怀伦理”在政治、社会方面公共运用的事实资料.并印证“关怀伦理”的相关理论,进而有助于肯定“关怀伦理”的公民道德价值.为政府有关部门决策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3.
源自于古希腊的公民伦理蕴含着民主的萌芽.启蒙所确定的人的主体性,奠定了现代公民伦理的基本.公民伦理主要是建基于主体性之上的现代公民在宪政社会中所应具备的行为意识和规范.传统道德尽管不可或缺,但它和公民伦理是处于不同的话语体系和文化体系之中的.以儒家伦理为主的传统美德其价值取向是内向度的个人品德的追求,而现代公民伦理是外向度的政治权利的要求,二者在价值取向上颇有相悖之处.  相似文献   

4.
墨家志愿服务伦理思想主要体现在“兼相爱”的志愿服务伦理理念、“交相利”的志愿服务伦理实践路径和“志功统一”的志愿服务伦理评价观等方面。墨家志愿服务伦理思想一个最根本的特点,就在于倡导具有平等性、普遍性的“仁爱”理念。墨家志愿服务伦理思想尽管带有浓厚的神秘的宗教色彩、具有明显的乌托邦性质,但它不仅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而且时至今日仍有其现实价值和意义。批判地继承和弘扬墨家志愿服务伦理思想,不仅有助于促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志愿服务的发展,而且有助于促进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相似文献   

5.
志愿服务:大学生道德实践载体的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志愿服务对大学生道德养成具有提高道德认知水平、丰富道德情感、磨炼道德意志和形成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作用。高校应通过推动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普遍化和日常化、引导大学生端正志愿服务参与动机、建立科学合理的考评和激励机制等措施以充分发挥志愿服务的德育功能。  相似文献   

6.
随着web2.0技术的普及,新媒体传播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和存在方式,使中国传统伦理面临着生活世界的改变、伦理价值的解构等挑战,使中国传统伦理向现代伦理演变,表现出向公民社会伦理的演进、现代公民人格的价值吁求、现代伦理规范的重建等取向.当代中国应对新媒体舆论进行适当引导,促进形成社会主义的公民社会和公民伦理;加强新媒体传播法规和伦理规范建设,优化新媒体传播环境;加强新媒体用户道德自律,促进形成现代公民人格.  相似文献   

7.
生态公民作为一个新兴的伦理范式,越来越被各种不同的文化传统所包容与理解。伦理视域的生态公民是在更健全的意义上对公民的环境权及生态义务所作的完整规定,它更强调公民在面对自然时所需承担的道德与责任。  相似文献   

8.
伦理制度即道德的制度化,是伦理学研究和当前道德实践的重要领域。作者运用逻辑学的交叉概念理论及方法对伦理制度加以研究,认为伦理制度是制度与道德两种不同的社会规范交叉产生的具有新质的伦理范畴,它分为道德立法和道德纪律两大类型。与非制度化的伦理要求、道德规范相比较,伦理制度具有组织权威性、可操作性和外在强制性等特点,能产生"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强大作用,虽然它有其适用范围的限制,但在维护当今的社会秩序中发挥着道德说教和制度规章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公民公益行为的理论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公民志愿公益行为存在于各种社会形态中 ,它一般表现为慈善捐赠和无偿服务两种方式。有关公民公益行为的动机 ,学理上尚存争论 ,主要有责任论、利己论、利他论、多元论等观点。不过 ,争论中也有共识 ,多数学者都认同 :无论出自何种动机 ,公民的公益行为都应该是出于自由意志的行为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指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的集中体现,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更要在全体人民中提倡为人民服务和集体主义精神”。把“为人民服务”作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不仅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价值观和崇高精神境界,而且进一步明确和提高了“为人民服务”在整个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体系中的地位,拓展了“为人民服务”在社会生活系统中的领域,使得本属于中国共产党人政治伦理准则的“为人民服务”推及为对全体公民具有普适性的社会伦理准则,从而极大…  相似文献   

11.
真正的道德自由应是坚持道德自觉原则与自愿原则的统一。以儒家纲常伦理为核心的中国传统伦理道德,其道德原则偏重于自觉原则。而以基督教为背靠的西方伦理道德,其道德原则则偏重于自愿原则。这两个原则在中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有不同的含义,在道德践行中也有不同的表现。但是中西方传统伦理道德中又有共通性,这就为重构中国传统道德,实现道德自由的可能性找到了根据。  相似文献   

12.
公益慈善作为社会性的德性,是为了公共利益的志愿性的道德行为,也是现代社会秩序维护以及道德实践困境排除的重要途径和迫切需要。从利他维度看,公益慈善是超越利己但不排除利益的利他行为,同时其是源于同情心但不排除理性的利他精神。从公德维度看,公德发展呼唤公益慈善发展,同时公益慈善与公德又是互利共生的。基于合理地回应社会问题的需要,我们对公益慈善进行道德原则设计与方式探索,这对于现代公益慈善合理性论证具有理论指导性,对现代道德实践具有现实指引价值。  相似文献   

13.
网络文化的道德维度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网络文化的兴起带来了诸多伦理问题,使传统的文化道德面临严峻的挑战。网络文化的道德维度要求网络文化创作应当遵守公平、公正、自主、兼容、互惠、无害的道德原则;网络文化传播应当遵守爱国守法、诚信自律、友善互利、避免伤害的道德规范;网络文化消费应当进行兼顾功利与道义、个人与社会、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自由与授权相统一的道德选择;网络文化管理应当加强网络伦理建设、建立网络道德监控机制、推进网络道德教育、实行积极的道德调控。  相似文献   

14.
人工智能与教育的不断融合,在重塑教育生态的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对于“人工智能是否会取代教师”等问题的讨论。研究基于知识技术、制度和伦理三个层面,分析了人工智能时代教师专业身份所面临的挑战。在人工智能时代,教师专业身份形成机制强调过程性与建构性,表现形式凸显意向性与道德性,维持机制强化情感性与利益性,发展状态呈现相对稳定性和发展性。人工智能时代的教师要成为精神引导者,学会与人工智能协作分工,构建以“人机协作教学知识”为核心的知识基础;要成为教学行动者,将知识教学转化为德性教学;要成为道德示范者,坚持立德树人,提升“道德示范力”。  相似文献   

15.
伦理实体的诸形态及其内在的伦理—道德悖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伦理实体是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和《法哲学原理》中提出并充分阐发的重要概念。在黑格尔道德哲学体系中,伦理实体是由家庭———市民社会———国家诸形态构成的辩证发展的体系。家庭是直接的或自然的伦理实体;市民社会是过渡的和否定性的伦理实体;国家是复归的和否定之否定的伦理实体。在伦理实体的这三个结构中,都存在着由“伦理的实体”蜕变为“不道德的个体”的可能与危险。伦理实体的概念与现实中存在的伦理—道德悖论,要求进行道德哲学的转向,由对个体伦理、个体道德的关注,进展到对实体伦理、实体道德的追究,建立以个体伦理—实体伦理为二维坐标的道德哲学体系和伦理精神体系。  相似文献   

16.
构建并遵从道德的普遍准则是道德建设的核心内容,而检验道德建设的有效性的标准则是道德准则的具体实践效果。道德权变行为作为道德实践中的一种特殊的伦理行为需要认真对待、科学研究。正确处理好遵循道德准则与实施道德权变行为的关系,既可以避免不必要的利益损失,也能维护更大的道德价值。  相似文献   

17.
论道德目的论与道德工具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目的论与道德工具论是两种关于道德性质、功能、作用等的伦理学说和道德价值理论。道德目的论以道德为目的 ,认为道德本身即具有内在价值和目的善 ,道德工具论以道德为某种更高目的的手段 ,认为道德只具有外在价值和手段善。二者各有所长亦各有所短 ,但都未能科学地解决人与道德的关系问题 ,犯了割裂目的与手段的错误。新道德应当超越道德目的论与道德工具论的对立 ,实现道德目的与道德手段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18.
环境政策道德含量是指环境政策中所包含的道德量。由于环境政策具有相对独立性,社会道德具有相对静止性,因而环境政策道德含量能够被评估。环境政策道德含量评估的核心要素是政策和道德,二者共同决定了环境政策道德含量评估指标生成的逻辑,即政策过程、道德形态分别决定了环境政策道德含量评估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各自的生成逻辑。环境政策道德含量评估的一级指标由政策自身的道德基础、政策关系的道德原则、政策执行的道德后果共同构成,环境政策道德含量评估的二级指标由政治道德、经济道德、社会道德、生态道德共同构成。环境政策道德含量评估的二级指标决定环境政策道德含量评估的实测指标,即由政治道德、经济道德、社会道德、生态道德生成相应的实测指标。环境政策评估的框架主要包括环境政策评估的模型、主体和操作。评估模型即为对应实测指标的特定环境政策的道德因子得分测算方法。评估主体即由环境政策制定者、环境政策受用者、专业机构组成。评估操作分为四个步骤,分别是提取道德因子、汇总道德因子实际得分、测算环境政策的道德含量、评估环境政策的质量。  相似文献   

19.
先秦儒家气节观及其现代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气节,在中国古代伦理思想和道德生活中,是一个标识一类道德人格和精神气质的独特范畴。它体现着儒家的道德理想和人格境界。先秦儒家气节观的内涵主要包括:以尚志存性为心性和德性的前提和目标,以对道义的持守为核心和灵魂,以无惧的义理之勇为人格特质和最终体现。儒家气节观对个体道德人格塑造,对民族精神培育和当代社会道德建设都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道德情感体验是一种价值体验,是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的中介因素,也是主体道德内化的动力,对于道德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也是提高德育实效性的必然要求。在德育过程中,采取生活化德育、情境德育;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建设良好的校园文化,对进一步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