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3 毫秒
1.
什么是翻译,不同的译论家都曾经给出过不同的定义。一般说来,它是牵涉到两种语言之间转换的过程和效果,但不管怎样,翻译决不仅仅只是两种语言在文字符号形式上的转换,在更多的情况下,翻译涉及这两种语言所处的文化。 许国璋说过:“语言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符号系统,当它作用于人与人的关系的时候,它是表达相互反应的中介;当它作用于人和客观世界的关系的时候,它是认知事物的工具;当它作用于文化的时候,它是文化信息的载体和容器。”  相似文献   

2.
力——广涵于宇宙万物之运动系统之中;力——涵蕴于人所作用于物之运动系统之中;力——孕育于演奏艺术规律之运动系统之中……从表演艺术之本质剖析:一切技能运动实际上都是由该艺术中固有的、按其自身运动规律形成的力的整体系统。这种系统以其主体中潜在意识中的力信号(作用于感知心理中的力化形态)通过不同介质系统的特殊传递方式体现出人的复杂、多向型的审美情感体验。它的全部过程都是通过人的情感和由其内驱力所支配的肌肉运动系统作用的结果。对此,我们可  相似文献   

3.
语言变异是偏离语言常规的一种语言形式 ,变异的语言传递着一种特殊的审美信息。语境是受话者进行话语理解的重要基础 ,它具有八种功能 ,其中最基本的功能是制约和解释功能。语境的制约功能对言语的选择起限定作用 ,语境的解释功能可对语音、语义、词汇、形式变异审美信息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4.
摄影文学以其自身的独特性积极有效地参与到转型期的中国当代文学的构造进程中。语言的张力和画面的辐射共同构成了阅读的审美磁场,赋予了它与众不同的审美机制,刷新了现代人的感知方式、思维方式和审美理想,这意味着人类审美思维范式的一种转换。审美的三维性创造了语言的意义间隙,语义的间隙又拓展了意蕴的空间。诗性智慧将理性精神贯注于感性形象,不同的活力内涵又造成了意义能指差异系统,最终构筑成摄影文学繁复的表意空间。  相似文献   

5.
从神经美学的角度来看,人脑的镜像神经元系统通过对知觉信息进行内在运动序列编码来进行具身认知,通过发音的运动表征来帮助我们进行抽象的语言认知,也可以通过理解他人面部表情或行为等来理解情绪,达到人类个体之间的共情效应。在文艺审美欣赏和创造中,镜像神经元系统不仅对具象认知、语言认知和共情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且还联动着记忆系统、默认系统和情感系统等,以运动模拟意象为核心,生成和创构出多维度跨感觉的综合审美意象,达到深度体验的审美境界。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少数民族文学家们对语言的功能价值,即语言的认知价值、审美价值和心理功能,做了多方面的探讨和深刻的阐述,留下了许多精彩的论述和精辟的见解,丰富了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宝库。语言的认知价值主要在充当思维工具的过程中发挥出来,它的交际作用主要体现在思想交流中。语言的审美信息能唤起人的喜怒哀乐的情感活动,唤起创造性的想象空间。语言作为一种心理能量的载体,对郁积的心理起到一种发散疏导的作用,也可以对软弱沮丧的心理起到一种强化补充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信息时代。信息的普遍存在以及它在各个领域所产生的巨大作用,使现代人的意识活动也深受其影响,故而信息性已成为现代人审美意识的重要特征之一。信息论美学就是应运而生的时代的产物。它把美看作为一种信息,如果把文艺作品作为审美对象的话,那么,丰富的生活素材就是信源,创作者从中选择了一些要素,运用语言、声音、色彩等艺术媒介去表现它们的过程就是编码,经过编码组成的作品本文就是信号系统,接受者的感受系统就是信道,其阅读和鉴赏过程就是译码,在此过程中对作品的  相似文献   

8.
英语名物化元功能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语言的组织是围绕三个元功能进行: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名物化作为一种语言组织形式可以从三大元功能的角度来解释.首先,它能影响人们对主客观世界的认识和反映;其次,它能作用于参与者的人际关系;再次,它能转移信息焦点,加强语篇衔接.  相似文献   

9.
装饰是人的审美意识形态的产物,它是一种表达美的感受和审美情趣的活动,也是这种审美能力外在化的形式和技巧。本文从五个方面分别讨论了它的定义、基本特征、语言形式、审美观念和创造能力等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0.
人工智能语言系统是机器对人类智能的模拟,使计算机模拟人的感觉和思维过程,具备人所具有的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完成某些本来只有人才能胜任的工作。本文将就人工智能语言系统开发作一个回顾,指出开发的困难与前景,同时提出它的开发须从认知、社会、文化方面加以考虑,即与语言顺应同步开发才比较完善。  相似文献   

11.
模糊是语言的客观属性,具有审美价值。文学作品中应用模糊语言,平添美学效果,激发读者想象。本文从语言时空层面、文化时空层面、意境构建层面阐述模糊美在汉英文学翻译中的遗失,并提出补偿策略,以期译者在译文中,对再现汉语文学的模糊语言美有更多的思考。  相似文献   

12.
图像时代来了,文学不会终结。文学作为语言艺术,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文学帮助人们认识世界和历史,塑造人类的灵魂,表达政治的意愿并作用于政治;文学还是重要的社会财富资源,是人类创造力的孵化器。正是从我国文学的实践现状和文学理论原理看,文学不可能走向终结。  相似文献   

13.
语言符号是广告作品的重要组成元素之一,对于书面广告语言而言,其美不仅仅是指外在形式的美,更重要的是语言本身能对目标受众具有牵引力。在现代人类生活中,审美活动无处不在。实用性、功利性很强的书面广告语言的运用,也应遵循审美规律,顺应受众的审美心理过程,尊重其特殊的审美趣味。  相似文献   

14.
在语文审美教育中,语文教师的审美素养是实施和落实语文审美教育的基本前提和根本保证。提高语文教师的审美素养,对于看出或发现语文美,按照美的规律传达语文美和创造教学美,乃至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自觉系统地学习美学、审美教育理论知识,经常主动地参加审美实践,积极追求、持之以恒,是提高语文教师审美素养的三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15.
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社会大系统中的某些要素 ,如 :地理环境、社会地位、人际关系以及性别等对人们的语言有着一定的影响。英语是从男性占主导地位的社会发展演变而来的 ,它的许多词汇和语法都不可避免地带有排斥或贬低妇女的倾向。用不带性别歧视色彩的中性语言来替代性歧视语言是研究和解决这一问题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16.
传说是民众的语言艺术,是一种流动的文学。它在民众中流传,既是传说的一个根本特征,又是它不断更新、发展的一种独特方式。在传播过程中,它充分发挥民间语言丰富的表现功能和概括能力,"按照美的规律"经过"合理化"加工、修改和补充,创造出瑰丽多姿的想象世界和艺术形象,以反映民众对生活的理性认识和审美趣味。生动活泼的语言形式和传承机制,使得它在形式、内容和功能等方面天然地富有鲜活的自然美特性。  相似文献   

17.
关于“语文教育”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文教育”中的“语文” ,既包含着一个民族的语言系统和规则 ,又包含着按照这一语言系统和规则所进行的言语活动及其所形成的言语作品 ;是口头和书面的“语言”(狭义 )和“言语”的合称。语文教育是关于祖国语言的教育 ,这是语文教育的根本性质。语文教育目标是一个多元的结构体系 ,包括语文智育目标、语文德育目标和语文美育目标。  相似文献   

18.
本文试从接受美学之作品接受史的角度来探讨老舍文学作品在语文教学中"效果"实现的过程。老舍作品在语文教学中的效果实现,由于受到客观历史条件的制约,所以曾出现以政治、道德等非审美效果为中心的状况。这在新时期以来的文学接受中得到了较大的改观。从改变读者的审美经验的视界开始,逐步改变读者的整个文化视野与实际生活的视野。在老舍文学作品的语文教学中,对老舍作品的接受大体从语言层面、文化层面、哲学层面三个方面进行,这也是通过潜移默化的审美教育活动以达到"打动读者的感情,震撼他们的心灵,铸造他们的精神"的目的,是文学教育的根本途径之一,也是实现语文教育之人文教育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9.
中国新时期文学显示了自己"独质"的特征,已经成为改革开放后中国政治、经济、文化镜相的一部分既有传统文化、道德、政治的多重负荷,又有外来话语、本土权力和意识形态的压抑印痕;创作主体的审美走势既有对抗又有认同,既有消解又有重构,既有妥协屈从又有沉默抵抗.在全球化语境下,人们的生活越来越程序化、模式化和数字化,物质上享受的范畴越宽,精神上的空间却越来越窄.文学艺术作为对从物质到精神的双重反映,其深层的指归则是精神的核质,是人类的灵魂.基于此,中国作家在输入全球普遍性视野的同时,竭力从事本土性和区域性的建构,既思索"世界文学"可能共有的审美价值尺度,又着力发掘和创造处于"世界文学"视野中的"中国文学"独特的审美与文化个性--这其实是一个更为博大的"民族寓言".因此,如何使自己的作品充满"灵魂的颤动",如何使民族寓言的精神传播更加深入文学的核质,应该成为每个不甘平庸的中国作家努力思考和自觉行动的艺术追求.  相似文献   

20.
在人们的言语活动中,所传递的不仅仅是理性信息、情感信息,还有美学信息。美学信息是一种能唤起听读一方审美共鸣的言语信息。它产生于说写者对特定语音和字、句的艺术处理,诉诸人们的听觉或视觉,具有娱人悦己、帮助理性信息和情感信息的传递及营造良好的信息接收氛围、提高信息的接收质量等多种修辞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