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8 毫秒
1.
政治生态作为社会构成中的重要功能系统,是实现社会各子系统之间良性运行与协调发展的重要政治条件;建国以来我国的政治系统中出现了某种程度上的政治整合弱化以及政治不作为、寻租性政治腐败、“有组织的”生态政治风险以及“社会参与基础缺失”的政治合法性危机等反生态化的倾向性;因而,要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必须综合治理这些政治生态中的不和谐要素,建立与和谐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的良性政治——经济生态、政治——制度生态、政治——伦理生态和政治——社会生态。  相似文献   

2.
和谐社会是一个以人与自然和谐为基础,以人与人和谐为核心,以人与社会和谐为目标,生态、经济、政治、文化等系统要素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社会。和谐社会与社会主义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3.
现代和谐社会注重社会正义与共识,通过制度化途径化解利益冲突,从而达到平等与效率相对平衡的良性社会发展状态。政治生活的和谐是构建现代和谐社会的关键。通过政治体系改革,建立一个具有较强内部整合性和外部适应性的政治系统,从而最终实现构建和谐政治的重要目标。  相似文献   

4.
建设和谐社会已成为我国时代发展的重要任务。在这一背景下,积极有效的民间组织的政治参与必将会促进公民社会的发展、促进政治民主的现代化、促进政府改革和政府职能的转变,有利于形成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的良性互动,推动和谐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5.
试论伦理生态视野中的和谐社会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极端“理性化”的现代化过程酿成了极为严重的主体意义危机、生态伦理危机及社会伦理生态的结构性危机。扬弃这些危机的和谐社会理念不仅为新的伦理生态环境的形成确立了三大伦理关系并奠定了各伦理要素之间的和谐基础,而且也为之确立了总的发展原则并指明了正确的发展方向。主动地建构适应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展要求的伦理生态环境,要求我们重建伦理—文化生态、伦理—经济生态、伦理—政治生态以及伦理—社会生态。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八大首次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一道,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总布局。建设生态文明的深层次原因是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主体间的不和谐关系,特别是人与自然的不和谐关系,阻碍了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只有重塑社会各主体间的和谐共变关系,建立和改善个人、社会、自然之间的互构共变关系,形成良性的生态文明建设机制,使社会各主体积极能动地互构,才能实现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为和谐社会的构建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政治信任构成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存在与发展的政治合法性基础,而政治生态则在某种程度上构成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政治文化特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政治生态的建构有赖于政治信任体系的建立与健全。  相似文献   

8.
生态文明型社会指在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生态文明的过程中,按照生态文明建设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设相统一的原则,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建设都能体现生态文明建设的原则与要求。构建广佛肇经济圈高度发达的生态文明,必须以生态政治建设、生态经济建设、生态文化建设为重要抓手,推进广佛肇一体化发展。  相似文献   

9.
社区是社会的细胞,社区和谐是社会和谐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根基是以人为本,决定了和谐社区是和谐社会的基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宽泛的理念,决定了和谐社区要为之注入实质的内容;城市最大的社会群体在社区,决定了和谐社区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突破口;城市社区是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主渠道,决定了和谐社会民主政治建设的不断完善源自于和谐社区建设。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进程中,把握好和谐社区与和谐社会的关系是十分必要的。和谐社区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系的着眼点和着力点在于相互促进、夯实基础、良性互动。只有理顺了二者的关系,才能更好地实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任务和要求。  相似文献   

10.
政教关系是社会关系中的重要关系之一,宗教与政治的复杂关系体现在文化意识、组织互动及其社会事务等多个层面。通过对这几个层面政教关系影响因素的分析,试图探讨政、教如何良性互动,构建和谐政教关系对建设和谐社会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政治生态是理论界借用生态学的原理来描述政治体系的内在规律或运行状态。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建设是一个综合性和系统性很强的命题,它涉及到与其相适应的经济生态、文化生态、社会生态、制度生态、组织生态和伦理生态等建设,其核心就是党风廉政等综合体系的建设。  相似文献   

12.
土地是古代社会最为重要的政治性自然资源,以土地为中介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是分析古代社会政治生态的重要线索。原始地权在“任土作贡”的过程中分裂为法权意义上的土地所有权和土地占有使用权,这是国家化的公共权力、政治权力集聚成型并最终使社会形态发生质变的过程中的一个至关重要环节。在土地关系变迁、赋税制度完善的基础上,夏商西周社会的国家政权被模式化、系统化,并逐渐成熟。  相似文献   

13.
文明是人类进步的标志。生态文明的提出是人类文明观的一次跃迁;科学发展观视域下的生态文明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文明,它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一起推动社会的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应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这“四大建设”协调共进。  相似文献   

14.
日益脱离政治国家获得自主、独立的市民社会,因它过分理性化、个体化、差异化以及市场化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其“契约性”社会自治功能的发挥是极为有限的;要实现对其自治功能限度的超越,不在于重新恢复传统政治国家的统治,而在于建立与市民社会良性发展要求相适应的政治生态。因而,从政治生态的理论视野出发,理性分析“契约性”社会自治的限度及其可能的超越途径,这无疑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与深远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由“爱民”、“利民”和“治民”所构成的民本主义,是先秦儒家的一种政治主张和社会学说,它既是儒家的社会管理原则,也是其生态环境管理原则。其中蕴含的生态学价值值得我们重视。  相似文献   

16.
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生活世界是时代的呼唤,是当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的重要课题.思想政治教育生活世界是生动的交互主体性和丰富的社会生活内容的有机统一.然而,20世纪思想政治教育生活世界主体性的消泯与张扬和积极内容的弃落导致了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缺失.进入21世纪,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须回归生活世界,从观念上悟解"交互主体论",在实践中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这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指向和重要目标.  相似文献   

17.
针对政治衰退的现代性困境,文章研究了阿伦特对社会领域的批评思想,对社会领域兴起所产生的消极政治后果作出了重要补充和完善。文章通过对社会领域政治危害的系统研究发现,阿伦特所作的私人领域、社会领域和公共领域的划分是她进行现代性批判的重要框架,也是我们理解政治现代性的重要理论工具。社会领域入侵政治领域,将私人领域家务管理的必然性带入自由的政治领域,继而引起了市民的兴起、公民的衰亡以及政治在人类活动中地位的衰退。面对社会领域对政治和人造成的侵蚀,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公共政治对人生意义实现所具有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8.
新闻改革的终极目标是促进社会的健康发展.从媒介生态功能理论的视角来看,相对完善的媒介生态系统对于社会的健康发展极为重要.新闻传播史表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个相对完善的媒介生态系统一般包括三个部分,即官方媒介、公共媒介和商业媒介.它们分别以政治传播、社会守望以及信息服务为其主要功能取向.比较而言,目前我国的媒介生态结构中缺少其中的第二种媒介,因此使传媒系统固有的守望功能难以得到及时、充分的发挥,造成政府对一些苗头问题失察进而导致一些重大社会问题的频发.从这个角度观照我国近年来的新闻改革,我们认为除了实现媒介组织结构的市场化再造以求做大做强之外,还应考虑如何构建一个合理的媒介生态系统以促进社会的协调、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9.
文化心理是人类社会现象中一个重要层面,它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社会的主体是人,社会的发展需要人去实现。中国各少数民族作为社会发展的主体,他们的文化心理必然对社会发展产生影响。如果这一主观因素符合时代要求,那么它将有利于社会的发展,否则就起阻碍作用。因此,随着民族地区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入,各少数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必然转型。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的转型就是价值观念结构关系的转型、政治价值观念的变化、经济价值观念的变化和伦理价值观念的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