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南京国民政府在成立伊始通过民法典亲属编确立了近代收养制度,彻底废除了收养制度之一的"立嗣",不再把收养制度与宗祧承继联系起来,而在法律文本上完成了异姓养子从身份到契约的转变。司法层面,国民政府最高法院通过判决例、解释例补充民法典亲属编有关养子的规定。立法和司法逐渐融合,一改北洋政府时期异姓养子之立法与司法断裂的局面,使得传统固有法中的"乞养"终于在西方私法理念的影响下,变为近代民法意义上的收养制度。  相似文献   

2.
所谓的台湾地区"民法典",以家庭成员共同生活为本位规定"家"的制度,并融合运行着一套相互协调的家庭财产保护机制.我国现行立法对家庭共有财产的界定不清晰,未成年子女财产地位不独立,家庭生活费用的分担尚未义务化,家庭对外财产责任未做明确规定.在我国民法典制定进程中,应基于家庭的整体性利益的考虑,建立家庭共有财产制,确立日常家事代理权,明确家庭债务的范围,以家庭本位实现对家庭财产的周全保护.  相似文献   

3.
民法典的制定与结婚、夫妻法律制度的完善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婚姻家庭 (亲属 )编是民法典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法典的制定为完善我国的婚姻家庭 (亲属 )制度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本文主要以民法典专家建议稿婚姻家庭 (亲属 )部分为蓝本 ,探讨在制定民法典过程中如何完善结婚制度和夫妻关系。  相似文献   

4.
民国时期立法机关移植大陆法系民法体例制定中国民法典,传统民事制度面临三种遭遇,一是通过独立保留原有制度的方式嵌入到新的民法体系中;二是以西方民法理论重述原有制度的内容,将传统制度重新界定后纳入民法典体系;三是不再作为正式的法律制度而成为民法典之外的民间习惯。这种以不同方式赶搭法典化班车的"搭车模式",是中西民事制度差异及法律移植过程中的社会文化因素导致的。在民国基层仍讲求化解纠纷的实用主义司法程序中,不同类型的传统民事制度在基层诉讼中也就表现出不同的法律实践样貌。  相似文献   

5.
完善我国的亲属立法,关键是要转变长期以来占据我们思想的传统意识,给我国亲属立法在民法典和民法体系中一个准确的定位,这是亲属立法健全制度建设和条款设置的前置性问题,也是根本性问题.从亲属法的权利基础定位、内容定位及价值定位等方面分析论证,强调要树立权利本位思想,限制公力干预;要注重亲属、婚姻的自然性的权利;要增加亲属间的身份性权利和义务的规定.  相似文献   

6.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的本位思想集中体现在“家族”“国家”“集团”这几个方面,而西方传统法律文化中的本位思想则主要体现在“个人”“权利”等方面。通过对于中西方的比较有助于理顺中国传统法律的集团本位和西方传统法律的个人本位的形成与发展。  相似文献   

7.
生态伦理观主张将人类道德关怀和调节的范围从人与人的关系扩大到人与动植物、人与自然的关系。受其影响,有学者提出法律本位应当向生态本位转变的观点。在分析法律生态本位观念可能造成的一些不良影响及其具体实施的不可行性和不现实性后,提出应当继续倡扬法律的社会权利本位观念,并吸纳生态伦理观的合理成分,加大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人与自然的和谐。  相似文献   

8.
本文作者认为传统法律文化基于人治意识,具体表现为三大特征:义务本位、依附人格、等级观念。现代先进的法律文化基于法治意识,也展现为三大特征:权利本位、独立人格、平等观念。在依法治国的主导语境中,当代中国必须要大力建设先进法律文化。  相似文献   

9.
中国民法典编纂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编撰民法典是我国当前最重大的立法任务。文章叙述了我国民法典的起草经过,介绍了民法草案的主要内容,认为我国应制定一部具有严格逻辑性和体系性的民法典,主张草案应保留"债权"概念,设立"债权总则编"以统率"合同编"和"侵权编",反对人格权单独成编,应将人格权置于总则中的自然人一章。  相似文献   

10.
十八届四中全会关于编纂民法典的决策,得到民法学家的热情回应。不过,由民法典编纂的核心议题——财产制度为主要视角可知,当前民法典编纂存在限制性客观条件,特别是计划经济残余因素对土地等重大问题的负面影响,对编纂划时代的民法典造成障碍。学者的法典化理想同历史上的"法律万能主义"类似,在现实中存在困境。为完成民法典编纂,学者的研究积累有待提高。民法学家与立法部门强调法典的民族性,但在立法实践中学者却由"中西会通"的愿景转变为"比较立法"的现实。因此,对当下民法典编纂热,我们特别需要冷静思考,重视处理上述问题,使民法典最终契合中国实际、有效回应本国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11.
法律随着它所调整的那个社会运动的主流向前发展,每个时代都有它自己的通过法律力图实现的目标而反映出来的价值观念.同样,民法本位经历了从义务本位到权利本位的变迁,而这一过程中,有学者以"从身份到契约"出发提出了"从契约到身份"的反命题,这不能说是偶然,两者之间隐约折射着某种联系.可以说,"从契约到身份"是一部民法本位变迁的史书,"从身份到契约"的修正与民法本位的变迁是同向运行的,两者统一于民法"人"的深化,它们的归属点都是"以人为本".  相似文献   

12.
鲁迅的伦理思想主要表现为"幼者本位"、"弱者本位"、"生存本位"、"独立本位"四个方面,是鲁迅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鲁迅伦理思想实质上是个体生命伦理,坚持人道主义和个性主义,维护人的生存发展和独立自由.当下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和谐伦理的支持,这使我们很容易与鲁迅相遇,领略思想者烛照的光辉.  相似文献   

13.
我国有限责任公司法律制度的系统性缺陷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公司法的修改在很大程度上完善了有限责任公司法律制度,但是,就实践的需求而言,有限责任公司法律制度的功效仍受到相当的约束,这是与我国有限责任公司法律制度的系统性缺陷直接相关的,并集中表现于中国传统文化心理约束了立法提供标准合同的可能、国家本位的强势与强制代替了对投资者意思自治的尊重,以及有限责任公司法律制度对股份有限责任公司法律制度的路径依赖.  相似文献   

14.
权利本位是少数民族公民参与法律保障的逻辑起点。权利本位是以普遍赋权的方式通过少数民族公民参与权利宪法化、地方法制化和具体化为中心而展开的公民参与法律保障的立法模式。作为一种法哲学观念,权利本位观表达了少数民族公民参与法律保障应当以权利为本位或者出发点的一种价值陈述,实现了传统社会义务本位模式和权力本位模式向现代社会权利本位模式的转换,包含着少数民族公民参与法律现代化的功能取向。  相似文献   

15.
<大清民律草案>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民法草案,其"亲属"、"继承"两编的规定中既有一定的西方资本主义法律精神,也承继了传统中华法系中以父系家族为本位的宗法思想.作者认为这是缘于三方面原因:一是晚清时期社会结构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二是西方法律思想已在一部分知识精英和洋务派官僚中深入人心.三是晚清统治者仍是当时世界上最保守的统治集团之一,我国传统的封建礼教思想在社会意识形态中的影响还极为深远.<大清民律草案>中的这种矛盾性真实地反映了我国近代社会的变迁和法律文化的转型状况.  相似文献   

16.
一方面针对学者提出的"双重推定规则"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民法总则专家建议稿》的观点进行分析,另一方面通过对比德、法、意大利三国的相关法律制度,分析我国夫妻债务制度的外部体系、法定财产制下夫妻债务的类型、约定财产制下债务偿还规则等方面的内容,以期为我国婚内夫妻债务问题的解决提供参考,为婚姻法回归民法典之路作铺垫.  相似文献   

17.
论建设以权利本位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法律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法治国,建立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必须要确立以权利本位为核心的法律文化,然而,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却是以义务为本位的,因此,在实现依法治国的进程中,必须要对传统的法律文化进行改造。  相似文献   

18.
章礼强 《南都学坛》2006,26(1):90-95
民法本位即指民法的中心任务和价值标准,从一定意义上讲,民法本位就是民法最核心的价值,而民法原则则是民法本位价值取向的外在形式。民法本位的基础包括民法的经济基础、社会基础、政治基础、文化基础、人性基础等。运用哲学论与实践论的方法及结合民事立法实践,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法典体系、原则、制度和具体规范。  相似文献   

19.
我国民法价值取向的演变经历了由义务本位,权利本位,社会本位,到国家集体本位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由于人们误读了西方的权利本位与社会本位。于是在法律移植、法律建设的过程中,走了许多弯路,在修订新民法之际,应正确解读权利本位与社会本位,坚持权利本位兼顾社会各方利益。  相似文献   

20.
中国传统思维中的道德本位、忠君本位、家族本位,也即“三本位”,三位一体共同 形 成了封建社会得以长期存在的思想基础。只有皇帝本人用道德的力量感染人,全国上下才能 毫无它心的向统治阶级推崇的道德准则看齐。个人的人身权利、人格尊严不会得到任何法律 的保护,皇帝即是法律,所以要求得保护就只能在黄帝身上做文章。“三本位”思维模式的 存在是妨碍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革新和进步的重要根源。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