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小额信贷机构以扶贫和服务低收入群体为社会目标,随着商业化趋势的不断演进,小额信贷机构为了实现自身财务的可持续发展,出现使命偏移问题。文章系统梳理了小额信贷机构使命偏移的相关研究,认为单纯以平均贷款额度作为衡量指标不够完善,需要完善衡量指标;小额信贷商业化、机构规模扩张和贫困人群自我排除等则是小额信贷机构出现使命偏移的主要原因,在总结相关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得出完善机构治理结构、降低交易成本和加强社会绩效管理等能够有效治理使命偏移问题。结合中国发展普惠金融的现实背景,认为避免小额信贷“使命偏移”是真正实现普惠金融的关键问题,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提出未来深入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2.
普惠金融旨在通过解决金融排斥问题逐步缩小贫富差距。小额信贷业务作为普惠金融制度的一项基础环节,在经历了最初的快速发展后面临制度瓶颈。关于小额信贷机构的社会绩效及其在普惠金融体系中的定位和作用,需要根据现实发展进行重新审视。小额贷款公司能否服务普惠金融发展,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本文借鉴联合国构建人类发展指数(HDI)的思想,构建普惠金融指标体系并编制普惠金融发展指数,以山东省为样本地区,对山东省的普惠金融发展水平进行了定量测度;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考察小额信贷机构对普惠金融发展的影响。通过研究发现:小额贷款公司通过扩大规模、提高内部经营水平、增加贷款规模等措施都能够对普惠金融发展产生积极影响。同时,小额贷款公司扩大规模、提高对"三农"的支持等有助于改善金融服务覆盖水平;降低贷款利率、提高短期贷款占比等有助于改善金融服务使用成本。  相似文献   

3.
当前我国农业政策性金融正处于转型改革的关键时期,如何确定未来我国农业政策性金融体系的改革取向一直是理论界和实务界探索的焦点。本文立足于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现实特征,从普惠金融的视角出发,探讨建立以市场化为导向、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为主导及缺乏外部资金来源的小型微型农村金融机构为参与主体的农村批发金融机制。在借鉴国际上较为成熟的批发金融机制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本文构建了农村批发金融机制的理论框架、参与主体和制度要素,从而在推动农村普惠金融发展的同时,为未来我国农业政策性金融改革提供可行的思路。  相似文献   

4.
构建普惠金融体系成为当前我国新一轮农村金融改革的目标,小额信贷发展是实现普惠金融的重要内容.我国小额信贷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对“小额信贷”的理解存在偏差,小额贷款公司发展速度快,存在“目标偏移”的倾向,社会资金的商业利益与社会责任脱节.指出我国小额贷款公司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实现财务绩效与社会绩效协调发展,为实现我国普惠金融,在路径选择上应该注重农村金融市场机制培育.提出从开展社会绩效评价、降低交易成本等方面实现普惠金融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在文献梳理基础上,统计分析23个省级行政区域2982份有效问卷调查数据发现:普惠金融赋权与提高金融包容性一体两面,并与其他扶贫措施一起让贫困者产生了强烈的内生脱贫动力;同等赋权条件下出现了减贫效应的个体差异,说明减贫障碍不再是金融权利排斥而是金融能力低下,尤其是将信贷转化为生产资本的能力低下,其直接原因是“缺乏投资计划”,根本原因则是“可行能力贫困”。在脱贫攻坚决胜、权利贫困已明显改善的情况下,中国普惠金融发展应当从赋权转向使能,实行赋权与使能双轮驱动方略。  相似文献   

6.
基于传统金融与数字金融的普惠逻辑,使用中国2011—2018年省级面板数据,运用面板模型探讨了数字普惠金融、城乡收入差距的关系。实证发现,数字化金融普惠显著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但在不同维度与功能间具有异质性,数字支付、小额保险、网络信贷缩小差距显著,而小额理财、小额投资、信用服务等影响不显著。数字普惠金融与城乡收入差距存在单门限效应,当城镇化率低于0.862时,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会扩大城乡收入差距,反之亦然。由此提出通过农村数字化转型深化普惠金融服务深度、优化基础性金融服务的数字化普惠水平、增强数字普惠金融服务与城镇化的对接等政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7.
利用来自河南2004-2011年8年的时间序列数据,计算出河南农村包容性金融发展指数,以此对河南包容性金融发展水平进行测度.与江苏、浙江的比较结果显示,河南农村包容性金融发展非常缓慢,在促进农户收入增长方面中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提出为提高河南金融包容发展水平,促进农户收入增长,可以采取增加农村地区的金融机构网点,创新农户抵押品替代机制,缓解农户贷款难问题,加大农村金融知识普及,提供多种多样的金融服务等措施.  相似文献   

8.
金融科技改变金融生活,当前只包含传统金融业务和金融机构的指标体系已经不能真正反映区域的金融包容发展状况。文章将风险容忍度和数字金融指标纳入金融包容的指标体系,采用变异系数和欧式距离法构建互联网金融背景下中国31个省份在2011-2015年的金融包容指数,并运用泰尔系数剖析了各省市、各区域金融包容的空间差异、变化趋势及存在短板。研究表明:全国金融包容水平除北京、上海外均处于较低水平,但存在上升趋势;东部地区金融包容的内部差异最大,而区际的发展差异在逐渐缩小。通过金融包容指数与数字普惠金融指数的对比分析,以及各省在传统金融和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上的不同表现,提出传统金融与数字金融协调发展的相关建议:以金融科技驱动金融包容性发展;提高公众金融素养;走差异化发展道路;推动区域内协调发展及区域间相互合作等。  相似文献   

9.
[摘要]中国金融格局呈现城乡二元化是城乡产业二元化和经济发展差距的现实体现。本文从城乡金融二元结构的现状及其对经济的影响入手,深入探讨我国金融二元化格局的深层次原因,并提出发展中小额贷款机构、加大政策性金融投入以及推进政策性金融机构改革等措施,以健全我国农村金融体系,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最终实现经济和金融发展的相互促进,改变我国城乡金融发展不均衡的现状。  相似文献   

10.
“只贷不存”小额信贷模式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露 《南都学坛》2009,29(3):126-127
现阶段我国选择"只贷不存"小额信贷模式是基于金融环境和经济条件考虑,它可以有效降低和减少金融风险,为民间资本正规化开辟渠道。但是这种过渡性的模式也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资金来源的限制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民间借贷转变为商业银行的进程,也阻碍了小额信贷组织实现规模经济。同时,缺乏相关法律条例监管使得小额信贷组织无法确认其身份,影响了机构的筹款和长远发展。因此,如果要保证小额信贷的可持续性发展,就需要解决其资金来源问题,要逐步放开存款限制,开辟融资渠道,解决商业性小额信贷大规模推广的问题,建立健全小额信贷的法律法规,最终发展为正规的商业金融机构。  相似文献   

11.
目前对于金融体系结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主要有两种不同的分析方法:机构分析范式和功能分析范式。所谓机构分析范式是指在现有金融结构给定的情况下,金融体系要有成本-效益地实现其功能以实现对经济增长的促进,必须完善和强化现有结构,再通过其绩效来判断是否实现预先设定目标。在机构分析范式中包含着两种观点,绝对优势论和相对优势论。而所谓功能分析范式就是在金融体系功能既定的情况下,不考虑现有的金融结构框架,研究如何构建有成本-效率地实现这些功能的最佳机构结构,以便促进经济增长。在功能分析范式中也包含着两种观点,功能替代论和功能互补论。试图对金融结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二种分析范式做出全面的评述,以期找出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从现代经济金融理论、实证研究和金融发展的现实3个方面对金融结构展开分析,试图揭示出金融发展的规律、展示金融发展的轨迹。研究表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里,间接融资仍将在中国的金融结构中处于主导地位,其作用远大于直接融资。因此,建立有效运行的金融中介体系是当前金融体制改革的重中之重,其重要性和紧迫性高于证券市场的建设。  相似文献   

13.
随着我国金融体系的改革,我国的金融结构也随之在不断的变化。但面对当前多样化的金融需求,我国的金融供给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优化金融结构,促进金融业务的协调发展,已经成为我国金融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  相似文献   

14.
文章分析了上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杠杆收购的融资结构的变迁,指出使用垃圾债券、管理层套现,将使杠杆收购定价过高,增加财务困境成本,提高杠杆交易陷入财务困境的概率。同时,资产出售安排亦伴随着更高的收购价格。  相似文献   

15.
中国金融市场发展与经济增长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1994-2002年我国金融业的发展、金融市场效率和结构的特征,认为我国金融的发展与经济的增长存在着显著的相关性,我国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对同期经济的高速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我国金融市场主要以银行为主,证券市场的发展则相对不足,金融市场效率比较低。为了使我国金融市场健康有序、有效地发展,我们一方面要深化金融改革,另一方面还要着重金融基础实施的建设,完善金融法律法规,提高金融业资源配置的效率。  相似文献   

16.
产权制度、金融结构和我国金融发展效率的实证检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在回顾当前金融发展文献基础上,探讨产权制度、金融结构和金融发展关联性,利用我国金融时序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并考察金融发展效率问题。检验结果表明:(1)经济发展水平、产权制度和金融结构决定金融发展效率,也是我国金融发展的根本决定因素。(2)银行业越集中即国有金融控制程度越高,金融业发展水平越低,发展速度越慢。其中利率与金融发展水平呈正相关关系,实际利率RR是金融发展的Granger因。(3)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只存在单向因果关系,我国金融发展更多地表现为经济增长的结果而非原因。因此,只有改革金融产权结构,实现产权多元化并形成与经济结构相匹配的竞争型金融结构,才能最终实现我国金融发展效率。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优化升级,金融消费已成为当前人们的一种消费时尚。根据金融消费的特点,可以得出金融消费是一种“以人为本”消费活动的体现。但在我国,由于金融产品的开发和金融服务的提供上还都存在不足,金融消费领域的一些问题尚未得到很好解决,要全面实现"以人为本"的金融消费,还需要国家、金融机构以及金融消费者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18.
适合经济发展的金融结构可以对经济有很大的推动作用。我国目前的金融结构不太适合经济发展,主要表现在难以满足经济主体对金融服务的需求,金融体系蕴涵较大的金融风险。为此,只有通过加强金融业的竞争和加快发展证券市场来优化金融结构。  相似文献   

19.
“金融抑制”理论认为,一国的金融发展和深化有利于推动其经济的发展。但次贷危机表明,金融体系特别是资本市场过度发展也会放大风险,从而不利于经济稳定发展,因此对资本市场发展及其风险需要重新审视。我国经济持续发展需要资本市场发展来满足其金融需求,但这种发展本身所带来的风险也不可忽视。本文利用统计分析和比较分析的方法,从投资者结构变化、上市公司结构变化、金融创新、多层次资本市场构建四个方面浅析了我国资本市场当前的发展态势及其在当前的制度建设下可能引致的风险,由此得出了四点结论和启示。  相似文献   

20.
从国际横向与纵向比较的角度分析我国目前金融结构所处的状态,表明国际银行功能的稳步增强、证券市场的巨大波动以及我国证券市场的快速发展使得我国金融结构不再属于银行主导型。不能低估目前证券市场的作用,也不能过度强调证券市场的发展。银行渠道稳定、市场渠道波动大,政策制定时应考虑银行渠道的连续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