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礼仪制度是华夏文明的根本特征之一,它具有等级性、象征性和政治性三个特点,这从礼器、礼物、礼辞、礼仪动作、行礼的时间和空间等要素中都可得到说明.中国古代礼制的繁复程度及其对民众生活的影响之深巨,它与专制政治、宗法社会结构结合之紧密,都为世界其他文明所罕见.由之可以透视中国传统文明的其他特点.  相似文献   

2.
证据法律制度中,语词"供"与"证"当属核心词语。在我国传统证据法律制度中,"供"与"证"的内涵、外延、关系,规定着我国古代证据规则的空间格局,标志着我国传统证据法文化的特质。"供"与"证"一端连着传统,一端牵着现代。"供"作为言词证据,依然存在于现代刑事诉讼领域。指称人证、物证的"证"除内涵与外延变化外,依然是现代刑事民事诉讼的核心证据。作为证据用语的"供"与"证"是一种文化符号,不仅是制度意义上的符号,更是法文化意义上的符号,它表征着一种理念、一个过程、一种意识、一种态度,反映了我国司法证据制度,由重口供到轻口供、由零口供到重物证、由口供至上到券证主导的制度性转换。  相似文献   

3.
在世界文明史上,中华文明从先行到落后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三代农耕经济与宗法社会孕育了"尊祖崇圣"的价值取向,形成了"法古述圣"的学术传统;秦汉以降更进一步扭曲为"帝王兼圣"的权力崇拜,演化为"唯古是信"的经学传统与"唯上是从"的文化精神,其本质就是权威迷信.正是这种精神传统构成了华夏文明制度的、心理的、人格的创新障碍,成为中国古代社会发展长期停滞的重要根源.  相似文献   

4.
通过文献资料对广西世居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起源,形成与发展进行研究梳理,进而探索其形成与发展的基础,认为稻作农耕文化与族群部落的观念和制度构成了广西世居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文化基础;稻作农耕文化的认同、种族及个体的自我概念构建、生命事件发生与转折是广西世居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社会学基础。在此基础上对广西世居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形态进行分类与论述。  相似文献   

5.
本文主要从以个体小农经济为特征的自然经济、以宗法等级制度为特征的组织结构、以封建官僚政治为特征的君主专制制度、以道德伦理为核心的儒家思想等角度 ,对中国古代德治存在的基础进行了分析和评价。指出 :特殊的背景赋予中性概念的德治以特殊的性质。在自然经济、宗法社会、封建君主专制、儒家伦理文化土壤中成长的古代德治不可避免地发生异化 ,最终落入君主一人专制的巢臼 ;当代德治与古代德治有着根本的不同  相似文献   

6.
孝道是传统文化中最富有特色的内容,从社会经济环境即物质产生方式上讲,孝是农业文明社会的道德结晶;从社会制度环境即社会组织结构而言,孝是血缘宗法社会的直接产物;从狭义的文化环境即社会心理基础来看,孝是祖先崇拜观念的突出反映.  相似文献   

7.
建立在人本主义哲学、农耕经济、君主专制政治基础之上的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形成了以人本主义为基础,以家族为本位,以血缘关系为轴心,以宗法伦理为内核,以"人治"为特性的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基本特征。其具体表现是:引礼入法,礼法结合;礼刑并用,重礼轻法;重人治,轻法治;皇权至上,以言代法。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历经几千年积淀而成,至今都在非常深刻地影响着我国法律现代化的进程,需要我们加以重视和研究。  相似文献   

8.
传统农耕文化是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的智慧结晶,乡村振兴要靠文化振兴来铸魂。乡村发展的现实需要、乡村社会的有效治理和传统农耕文化自身传承发展的需要,都决定传统农耕文化必须不断传承创新。乡村振兴视域下传承创新传统农耕文化是切实可行且具有深厚现实基础的,其不仅与乡村振兴战略目标高度契合,更与现代文化的价值共享与实践层面具有可融合性。传统农耕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可以主要从激活传统农耕文化内涵、开展农耕文化教育、丰富传统农耕文化形式、夯实人才队伍来推动。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专制政治制度影响下的中国古代文人的生存环境促生了中国古代文人知识分子的心理、性格结构。而中国古代文人知识分子的心理、性格结构则是意境发生、形成主体基础。用中国古代文人知识分子的心理、性格结构和意境的特征进行相互分析,将有助于深入认识意境的发生原因和意境的文化精神实质。  相似文献   

10.
和谐是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基本观念,它具体化为慎刑思想、无讼价值观和情理法特征。小农经济、宗法社会是这种观念的经济和社会基础。传统法律文化的和谐观念具有合理精神,同时也对现代社会产生了消极影响。在现代化进程中,传统法律文化和谐观念应当实现从民本到人本、从一元静止到多元运动、从人治到法治的转变。  相似文献   

11.
中国传统政治文明的绵延是传统中国特定社会生态环境因子直接作用的结果。长期绵延发展的自然经济为中国传统政治文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经济基础;超稳定的以宗法关系为基础、家庭本位的社会结构,确保政治系统的稳定发展;高度集权的以官僚为支撑的君主专制政体,促进官僚统治的长久维持;以儒家学说为核心的臣属型政治文化则为传统中国传统政治文明提供权力合法性基础和价值理念。  相似文献   

12.
中国传统文化主要植根于中国长期稳定的农业社会,伴随着中国农村农耕经济的发展而源远流长。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并存,对我国农村影响较为深远。吸收传统文化的精华,促进农村先进文化的建设是当前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而有效的措施。  相似文献   

13.
中国的农业经济社会基本处于一个近似封闭的地缘环境中,几乎在很长的时间阶段内缺乏与区域外的有效交流与往来,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中国文化的独特性、延续性,以及政治经济特殊形态的产生与发展。对在传统经济模式下大一统封闭的区域经济体进行系统分析,从理论上推导出投资不经济、总量有限与局部过剩、社会矛盾的几个结论,从而把握封闭区域经济体的内在特征,进而对传统中国社会的经济、政治与文化发展形成理论上的认知。  相似文献   

14.
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特征是小农经济、专制主义和血缘宗法关系“三位一体”的结构;它从经济、政治和社会关系三个方面决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特质的历史生成;传统文化价值评价的尺度是社会历史实践;传统文化的转型是文化特质的变化,而其变化的基础是传统社会结构的改变,前提是人的文化自觉。  相似文献   

15.
针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民族文化弘扬问题进行了多层面的分析和揭示,阐发了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的主体精神与儒家文化发展的密切关联,并围绕儒家文化精神与社会变革的碰撞和冲突,就发展市场经济和建立符合现代市场经济发展规则要求的新文化,以及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再造和新生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具有一定前瞻性的以倡导"等级差别与公平竞争相统一、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相统一、民族主义与世界主义相统一、经济人与社会人相统一、家庭和谐与社会主导相统一、法律与道德相统一、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精神文明相统一"的未来理想文化模式。  相似文献   

16.
当代中国社会正处在由传统农业社会到现代工业社会、由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双重转型过程中。经济利益在社会生活中的凸现,出现了道德信仰的缺失。由于中国文化的特殊结构,道德信仰缺失会造成潜在的社会危机。当代中国社会的道德信仰重建的原则是内外结合,双管齐下。重建的途径是以内在的道德信仰为支撑,以外在的善恶因果律实现为核心,以法制的强制为保障。  相似文献   

17.
中国传统文化的首要特点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中国传统文化的首要特点是政治至上,具体表现为政治在社会生活中占绝对主导地位、轻视经济、轻视科学技术及其对社会发展进步的推动作用、宗教作用有限等。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首要特点有利于准确认识中国传统文化,从而为中国传统文化向中国现代文化的转换做理论上的准备。  相似文献   

18.
董仲舒的循环论是中国社会思想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它确立了中国传统社会控制的模型,其"天人合一"和"大一统"思想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更重要的是对中国社会的延续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社会工作价值观是社会工作专业的灵魂,不仅界定了社会工作本身的目标和意义,而且同时界定社会工作的技巧和方法。起源于西方的社会工作价值观主要源于基督教思想、人道主义和福利主义思想,我国的社会工作专业发展尽管起步缓慢但发展相当迅速,产生于西方社会文化背景下的社会工作理论,又不完全适应中国的社会形势,因此,充分开发利用传统文化资源对于社会工作价值观本土化进程的推进是极为重要的,而且是中国社会工作发展的根本出路。中国传统文化受儒释道三家的影响最为深远,其中家国理想、政治和谐理想、众生平等理想与社会工作价值观有相通之处,对中国社会工作价值观构建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中国传统海疆观念是中国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等的反映,具有弛张更替、强干弱枝、守土防御等特质."天地君亲师","安内攘外"、"重陆轻海","和柔四夷"、"以夷制夷"等传统疆国观念是其产生与发展的渊源.这些传统海疆观念缺乏对海疆观念整体性的把握,延缓与桎梏了中国海洋社会经济的整体成长,加大了民族间的隔阂,不利于民族间平等交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