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阿根廷在拉美地区是屈指可数的强国之一,这与大量欧洲移民移居阿根廷密切相关、他们为阿根廷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阿根廷欧洲移民以意大利人和西班牙人为主,移民移入和移出量都很大,移民男女比例严重失衡,移民职业多样化。  相似文献   

2.
上世纪八十年代,大批想发"洋财"的华人移民去巴西,但到了那里才知道原来发财梦并不是那么容易做的,做小商小贩要受人欺侮,做大生意又缺少资金。巴西是全世界产咖啡最多的国家,巴西人也都喜欢喝咖啡,所以有不少移民都做起倒卖咖啡的生意来,但是因为层层剥利,移民们所能赚到的钱非常有限。  相似文献   

3.
中国移民分布在全世界各个国家,每个国家的华人移民发展历史和生活方式都有所不同,通过对第一代、第二代西班牙华人移民地的起源和发展,分析他们移民的原因及特征.对于西班牙人来说,华人是最难融入当地社会生活的外来移民群体,西班牙华人生活在一个相对封闭的世界里.西班牙华人移民要想融入西班牙社会,其中语言并不是融合的唯一障碍,生活习惯的差异、价值观和思考问题的方式都从他们这个群体的孤立状态中体现出来.  相似文献   

4.
"移民网络理论"在国内外日益引起重视.其理论假设之一是移民网络具有积累性效应.但福建移民网络在移民潮掀起时迅猛增长的态势,与该假设的根据迥然不同.其假设之二是移民网络是移民长盛不衰的最重要,甚至是唯一的原因.但福建新移民的事实说明,移民网络不能长盛不衰,福建移民网络正在减速,且有停滞的迹象.因为其迁移方式是家族式迁移, 网络的伦理结构是"差序格局".  相似文献   

5.
国际移民学探索的直接目标,是在合理解读移民行为的基础上,推动移民政策的合法制定,进而达到移民个人或群体在大社会中的和谐生存与发展。国际移民学探求的最终目标,是全球资源的合理有效共享,全球人的和平共处,共赢共荣;其最基本问题则可以归结为:何时、何人、为何、如何跨国迁移?跨国迁移对迁移者个人、家庭及相关群体、地区、国家乃至整个世界可能产生什么影响?国际移民学涉及的范围相当广泛,需要建立一个跨学科的、综合性的分析框架。  相似文献   

6.
灾害移民群体迁移到新居住地生活并发展生产的过程,是一个社会适应或再社会化的过程,客观把握移民对目前各方面状况的满意程度,能够了解移民目前的真正需求,使移民更好、更快、更稳的适应新居住地。通过对集中安置移民群体(邛崃市南宝山乡)和点状安置移民群体(罗江县慧觉镇)的问卷调查,发现点状安置移民的满意度高于集中安置移民;当地居民对待移民的态度及移民与当地居民的交往程度都会对移民的满意度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7.
从民族国家到现代移民国家--论法国的移民历史进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世纪以来,法国经历了四次大的移民输入的浪潮:第一次是从19世纪到20世纪初,主要来自与法国接壤国家的中欧、南欧和英国的移民潮;第二次是20世纪上半叶,以中东欧国家为主要来源地、以斯拉夫人为主体的移民潮;第三次是从1945年到1973年,先是以中南欧移民为主体,后被来自马格里布等非洲和亚洲国家的移民所取代的移民潮;第四次是1974年至今,以来自世界各地的难民和非法移民为特征的移民潮.经过这四次移民潮,法国从一个单纯的民族国家演变成为非典型意义的现代移民国家.  相似文献   

8.
从19世纪初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近100年间,德国移民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出境移民人数在阶段性变化的前提下经历了由上升到下降的总体发展趋势,移民来源、移民方式等也都出现了重大变化。19世纪90年代以后,由于国家的高速工业化,德国由出境移民国家转变为入境移民国家。  相似文献   

9.
欧洲穆斯林移民大多于上世纪中期作为外国劳工来到西欧各国,在几十年间渐渐滞留而形成了大量永久性的穆斯林社区和聚居点.随着穆斯林社区与欧洲主流社会在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矛盾渐渐突出,加之近年来伊斯兰世界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冲突激化,欧洲的穆斯林移民问题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本文试图用文化研究的观点考察当代穆斯林移民在欧洲的历史和当前的生存状态,以及欧洲民众对这一群体的态度,关注其精神和生活领域中遭遇的困境,分析这一群体尤其是青年一代穆斯林通过建构多重认同的方式寻求自身文化身份的确立,藉此探讨第三世界移民在欧洲等西方国家强势文化中的文化和认同出路.  相似文献   

10.
以民国时期甘孜藏区的汉人移民为研究对象,从历史社会学的视角,对这一群体的职业构成、社会地位及身份认同等问题予以考察,并对其背后的动力机制进行探讨。研究发现,在日常的民间交往中,无论是移民群体,还是本地族群,其“族属”意识都处于“自在”的状态中,与血缘、地缘、职业、阶层等其他与“身份”相关的因素交织在一起。汉人移民在本地社会的地位更多地与职业、财富等因素相关,而与“族属”关系不大。同时,汉人移民的“本地化”与本地族群的“汉化”是同一个社会进程的两个方面。对于迁移时间较久的汉人移民来说,他们对居住地的“地域认同”可能会超越“族群认同”,而构成其行为选择的主要逻辑。  相似文献   

11.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大批东欧犹太女性进入美国。犹太女性移民大都因为生活贫困不得不进入就业市场,又因为传统文化和人际关系网络而主要进入美国工业化城市中的服装厂工作。这些犹太服装女工以年轻未婚女性为主,大都作为廉价劳动力分布在制衣生产线的基础性岗位上,面临职业升迁困难,工资处于低水平,以及遭遇性别歧视等困境。对于这样的工作境遇,她们一方面积极适应美国工厂的生产方式,同时也通过跳槽、参加工会和罢工等方式进行抗争,但大多数女性在婚后回归家庭,结束工厂职业生涯,选择以家庭为中心开展新的经济参与活动。  相似文献   

12.
文章认为农村劳动力流向城市就业的直接诱因是在城市劳动的边际收益高于在农村劳动的边际收益,农业剩余劳动力并没有完成从农村向城市的永久性搬迁,而是呈"两栖式"候鸟型,这是由于永久性迁移行为受到多种成本与制度因素的制约。文章对农村居民迁移城市的条件进行了讨论,认为政府在促进农村居民向城市永久性转移方面应注重制度建设与政策引导,提出了建立移民区,改革户口制度,建立全社会性的最低生活保障,对移民进行教育培训,对城市原有居民进行相容性和适应性教育等措施。  相似文献   

13.
乡村曾被视为中国社会与文化的基础, 在近代改称 “农村” 后, 逐渐被认为出了问题。 农村 怎样成为 “问题” 及其所成的 “问题” 本身, 既伴随着中国现代性展开的进程, 也因其间的 “现代” 眼光 所生成。 这背后的一个要因, 是城市的兴起和城乡的对立。 由于城市被视为国家的主体, 原来作为广土众民 代表的乡村逐渐沦为化外, 不复能表述自己。 在五四后出现一种读书人想要了解自己国家的倾向, 先是开始 关注已近于未知的农村, 观感褒贬参半; 接着是被关注者逐渐问题化, 见解贬多于褒; 最后是问题化的农村 升级为 “破产” 或 “崩溃”, 表述以贬为主。 其间一个重要特点, 是一些人因缺乏了解而把常态看成变态, 甚至把国家整体的危难移植到农村身上。  相似文献   

14.
21世纪以来,美国劳工史出现了明显的跨国转向的趋势,其主要路径一是重新挖掘劳工史与生俱来的跨国特性,包括考察跨国联系和域外因素对于美国劳工组织和运动的影响,以及考察移民劳工在母国和移居国之间建立的跨越民族国家疆界的关系网络;二是把美利坚帝国视作一个跨国联系和互动的空间,考察这个跨国空间内复杂多样的劳动力流动、雇佣和管理机制、形式各异的控制和反抗活动,以及模糊不定的人际关系与身份认同.帝国劳工史最显著的一个特征在于,把强制劳动纳入了劳工史的研究视野,从而将工人阶级"重新概念化".跨国转向让1960年代以来劳工史的一些重要写作传统,如坚持底层取向,重视工人的自身经验、主观感受和能动性,关注身份认同和阶级形成问题等,有了进一步拓展的可能性,但也给劳工史带来了学科边界模糊、过度现时主义等挑战.  相似文献   

15.
根据对河南11村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情况的调研分析,结果表明:农村劳动力通过转移就业主动融入分工经济,其地域选择倾向于“省外”多于“省内”,但“省外”分布不均,主要集中于发达地区;“省内”则主要集中于“县外市内”,且随转移半径的增加,劳动力的性别、婚姻、年龄、文化程度、社会关系网络、劳均耕地、所处区位及其分工参与度等对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影响程度总体减弱。同时,劳动力外出就业趋同产生的就业集聚效应显著,劳务收入明显提高,但以自组织途径为主的转移模式难以改变其职业层次偏低和“城市边缘人”身份等窘境。  相似文献   

16.
各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农村剩余劳动力移民在城市中实现公民权都是个艰辛而漫长的过程。文章运用马歇尔的市民权利、政治权利、社会权利三合一的公民权利分析范式,结合英国、日本、印度、巴西等国家的剩余劳动力转移模式及公民权利实现路径进行分析,对中国"城市新移民"在涌入城市后公民权的实现提出了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17.
殷夫虽然很早就参加革命, 但其初期诗歌创作以爱情诗和个人主体 “我” 为中心, 直到 1929 年发表 《别了, 哥哥》 后, 才明确转向了革命诗和类主体 “我们”, 但是转向后的殷夫, 仍旧存在 “正负情 感” 的 “矛盾和交战”, 甚至有着难以割舍的 “阴面的果实”。 它们并不仅仅是五四个人主义的残留物和左 翼革命无法解决的难题, 更是现代主体诞生时自带的哲学难题, 即 “我” 和 “我们” 背后的个人与社会阶 级的关系该如何解决的问题。 而 “殷夫矛盾” 的研究意义, 就在其不是这个难题的解决, 而是难题的探索 和症候。  相似文献   

18.
新加坡土生华人指华人移民和本地马来亚人结合的后裔,是新加坡社会中十分重要的群体,拥有独特的文化,和中华民族的命运有着密切联系。在族群认同上,他们一方面认同中华传统文化,另一方面又自成体系,与其他华人移民群体相区别。迫于殖民地艰难的生存环境,土生华人族群迫切希望通过支持中国革命建立一个强大的政府来保卫海外华人的权益。在辛亥革命期间,他们筹集资金、宣传革命,提供后勤保障,为辛亥革命的成功做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19.
德国的绿卡政策、英国的新技术移民政策和法国的"优秀人才居留证"政策,被看作是进入21世纪以来,传统的欧洲民族国家、特别是西欧国家,实施国际人才战略、提高本国经济和技术创新活力的重要社会政策。欧洲国家的技术移民政策与以往的移民政策相比,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因此,吸引了数以万计的全球技术移民。但由于其固有的缺陷,若与作为传统移民国家美国的技术移民政策相比,其对全球技术移民的吸引力远逊于美国。作为亚洲传统的民族国家——中国,当借鉴欧洲国家和美国的技术移民政策的成功经验,制定、完善和实施中国的技术移民政策和国际人才战略。  相似文献   

20.
农村劳动力转移是我国实现工业化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也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现阶段,我国的农村劳动力转移突出地表现为农民工进城问题。农民工进城的途径是否流畅,直接影响着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数量和质量。从对农民工进城的主要途径的分析显示,2000年到2005年,农民工对于进城途径的选择逐步理性,明显的变化趋势是:“自己进城”等农民工进城的自主因素有所增强,“随工头进城”等被动因素有所减弱;性别、学历、收入水平、区位等因素对农民工进城途径的选择也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