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以"文学思潮"为主体来看取其与"创作思潮"、"创作风格"等"概念"之间的关系,所产生的"问题"可以分为两个方面:第一方面属于"隶属关系"的问题;第二个方面,我们把它概括为"现象"的结构功能与结构形态方面的问题."文学思潮"与"创作思潮"的差异,具体表现在范畴、属性、体认方式等方面."文学思潮"与"创作风格"之间的差异,只有在把创作思潮加以"类型化"之后,并借助于"现象"中介才可以辨析清楚.  相似文献   

2.
"伤痕文学"做为新时期的第一个创作潮流,在掀起新时期文学的潮头、从悲剧中写出壮剧、冲击某些禁区和展示心灵深处的"伤痕"上,都有不会被遗忘的历史贡献.十年文革,是一个不会过时的创作母题.  相似文献   

3.
对家族历史生活的描述和家族文化的反思一直是20世纪小说创作的热点内容.但自1996年以来,家族小说的创作呈现出相对停滞的状态.针对家族历史小说审美中的"最后"现象,将家族小说分为现实主义史诗建构型和先锋主义历史解构型两种叙事类型,论述"最后"现象与"审父"意识的关系,探讨两种类型创作搁浅的原因,并展望其跨世纪的创作走向.  相似文献   

4.
托尔斯泰并没有按照一种"标准"意义上的现实主义进行创作,而是走向了泛现实主义化创作.所谓"泛现实主义化"创作,即作者不拘泥于一种模式,而是运用各种创作手法,去不断开拓现实主义"疆域",具体表现在创作中分别向心理的、自然的、古典的三个领域拓展,由此形成了三种"新"的现实主义:即心理主义的现实主义、自然主义的现实主义和古典主义的现实主义,其相应的代表作分别为<伊凡·伊里奇之死>、<哈吉穆拉特>和<复活>."泛现实主义化"创作现象的出现,既与作者旺盛的艺术创造力使其不甘于一种表现形式有关;也与当时现实主义文学在欧洲趋于衰落有关.托尔斯泰的"泛现实主义化"创作一方面使托尔斯泰的现实主义焕发出新的活力,暂时化解了现实主义所遭遇的危机;但另一方面也带来了一些新问题.总的来看,"泛现实主义化"创作是对托尔斯泰一生创作风格摇曳多变的概括.  相似文献   

5.
李贺诗外表"冷艳"实则"内热","冷艳"是其外在表现,而内中却蕴含着诗人矫世的热情、人生的眷恋、个性的张扬.这些构成了李贺诗创作的内驱力.文章从蹭蹬不遇的苦闷、对世事的忧虑和愤概、对生死问题的困惑三个方面出发,揭示了李贺创作的心理背景和内在依据.  相似文献   

6.
新世纪郭沫若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是解释郭沫若的"球形天才"之谜.郭沫若新诗创作中表现出来的亢奋意识与小说创作中表现出来的感伤意识极不协调,研究者历来对于这一明显的反差存而不论.如果说郭沫若的新诗创作中表现出来的是"别有天地非人间"的"天才美",那么,其小说创作表现出来的也便是其独特的"天才情结".从"天才情结"的角度去解读郭沫若的身边小说,是索解郭沫若"球形天才"之谜的一个宝贵视角.  相似文献   

7.
论"美国梦"对奥尼尔创作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美国梦"是美国文化中的独特现象,它与美国文学的产生和发展紧密相联.文章通过对"美国梦"的文化渊源、奥尼尔的生平及其所创作的典型作品和人物形象进行分析,说明"美国梦"对杰出剧作家奥尼尔的戏剧创作产生过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8.
"新感觉派"命名质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把以刘呐鸥、穆时英与施蛰存等人为代表的创作笼统地命名为"新感觉派",这是对日本"新感觉派"小说的误读,这种误读一直在影响着我们对于这些作家及其作品的深入理解.事实上,不仅刘呐鸥诸人的创作与日本"新感觉派"差别很大,而且刘、穆与施之间的区别也是非常明显的.把刘呐鸥和穆时英的创作称之为"都市感觉小说",而将施蛰存的创作归于"心理分析小说",这样也许更符合现代中国文学的基本史实,同时也更有利于文学史的一般描述.  相似文献   

9.
20世纪40年代著名作家无名氏(卜乃夫)的创作中,蕴涵着浓重的传统文化情怀和人格意识,这既得益于早年的国学功底和既有文化价值渗透,又是其借鉴西方学理思维的结果.传统文化对其创作的影响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为创作主体方面,即传统的人格理想"浑融"于其人物塑造;一是创作客体主面,即他的旷世奇书《无名书稿》中"潜蕴"着"天人合一"思想.这两方面体现了无名氏对传统文化的双构性.  相似文献   

10.
"世情书"是明清小说创作中的一个重要流派,它有基本的创作方式;不过,由于受小说批评、读者接受等因素的影响与制约,不同时期出现的"世情书",其创作方式也会在不同方面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和革新.至于"世情书"代表作的出版、畅销以及由此引发的续书热,则又得力于书坊主的商业运作.因此,只有综合考虑多种因素的影响,才能对"世情书"的创作方式及其变异作出较有说服力的阐释.  相似文献   

11.
作为诗论的“起承转合”包含了三个要素:所论对象主要是律诗,以各种比喻、从不同角度来强调诗歌各部分间的逻辑联系,十分注重诗歌各部分与诗题的联系。“起承转合”之法的诸要素在宋代已经形成。这是宋代诗歌章法理论本身的发展和唐宋省题诗赋规范交互作用的结果,与经义作法的关系不大。  相似文献   

12.
鲁迅的《朝花夕拾》、《野草》"开创了现代散文的两个创作潮流与传统,即‘闲话风’的散文与‘独语体’的散文"的说法在学术界具有深远影响。根据相关资料可以知道,不管人们如何评价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独语体"散文或象征主义散文诗的源头,尽管称高长虹为"散文诗集的开先河者"与事实不符,却完全可以称他为开创者之一。通过比较《朝花夕拾》和《土仪》的写作、发表、结集出版情况可以知道,如果《朝花夕拾》开创了现代散文"闲话风"的创作潮流的说法属实,那么开创现代散文"闲话风"创作潮流的系列文章应该是高长虹的《土仪》而不是鲁迅的《朝花夕拾》。  相似文献   

13.
朱自清诗论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内容:其一是关于诗体的理论,其二是关于诗歌内容的理论。前者阐释了自由诗与格律诗、歌谣与朗诵诗、短诗与长诗等问题,后者论述了新诗要反映现实人生,要表现情感、感觉、哲理,要具有鲜明独特的风格等问题。在具体阐释这些问题时,较好地结合了历史和时代的特点,具有“集成”性和辩证性。它对新诗及现代诗论均产生了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前人对现代诗歌的篇章衔接研究很少,涉及诗歌篇章衔接与散文等其他文体比较研究的则几乎没有,认为这与素有"诗国"之称的我国很不相称。因此,选取了现代著名诗人冯至的《十四行集》,从语法形式、词汇、修辞和标点符号四个方面来深入分析冯至诗歌的篇章结构衔接方式,以便更好地理解与探求现代诗歌的篇章衔接特色,并寻求其规律。  相似文献   

15.
本文着眼于艾青关于诗的具体言论,从四个方面阐论了艾青文体论的核心概念——诗的散文美:即新诗与韵文无关;新诗的语言根本是在于表达形象的;新诗的音韵与语言形象表达的关系;"散文美"与"诗的散文美"的关系。文章最后总结出艾青的"诗的散文美"的具体含义。  相似文献   

16.
余光中的散文家气质使得他的诗歌创作兼有散文文体的长处与缺陷,"以文为诗"的探索既使他的诗歌雅俗共赏,也为中国诗坛提供了新诗发展的一种可能。  相似文献   

17.
张承志的散文不仅有表层的激烈的道德观点 ,在深层更有对现代生命困顿的沉思和对生命诗意的召唤。根本上 ,张承志并不是道德的宣教者 ,而是对汉语美文写作极为敏感和有丰富表现的诗者。这就是张承志散文的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唐传奇中的名篇《游仙窟》的分析 ,可以发现 ,唐传奇主要表现了一种普遍的“青楼意识” ,它具有独具的文化特质、美学价值。其情节进程的展开、整体的结构形式都具有独特的意义。思想的表达及写作的独特性更使其具有现代西方小说的显著特征。诗散皆备形式等更对后世文学产生了颇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温优华 《肇庆学院学报》2011,32(6):38-41,89
韩愈学杜变杜,通过"以文为诗"使诗呈现出新的面貌。江西诗派学杜学韩中,"以文为诗"乃是其学习的主线。在黄庭坚、陈师道等人的倡导下,对韩愈"以文为诗"不断扬弃,通过艺术创新,从而形成自己的"法度"。  相似文献   

20.
当下散文诗的悲哀,是真情的缺席。散文的自救,散文诗的“可持续发展”,除了以血性真情来灌注,别无再好的选择!散文诗是生命写作,是真情投入,是生命最深处的秘密和轨迹的神圣展示。散文诗主情的审美命题和血性本色昭示我们,散文诗急需要为真情招魂。而对症当下散文诗的病弱,笔者以为“真情”有三方面的涵盖:真情是一种“生活化”、“平民化”、“诗性化”的情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