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存实践中自觉形成的为中华各族儿女共同依托、共同传承、共同发扬的价值观念、情感态度和文化精神的总和,其实质是中华儿女坚信不疑的,被认作是自己生存之根本、生命意义之所向的,以理想、信念、信仰为内核的精神文化体系。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之文化自觉。重铸共产主义精神信仰,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构建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夯实中华民族道德基础,是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之文化内涵。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在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增强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满足我国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保障其基本文化权益等方面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继承、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积极吸收借鉴世界优秀文明成果,坚持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统一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2.
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功能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准确的定位是进行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理论建构和实践建设的根本前提,而当前相关研究的现状凸显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定位迷失问题.从功能定位上看,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首要目标是构建一种全体国民共享的国家认同文化.这种文化有利于全体国民对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认同,有利于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提升,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稳定,在推动各民族民众实现文化认同的基础上形成共有的一致的精神归依.  相似文献   

3.
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是民族成员的精神依托和心灵归宿。从历史的角度回顾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建构过程,认为其始建于殷周,第一次重建于汉代,第二次重建于隋唐,第三次重建于宋明。当前要进行第四次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建构,不能脱离传统儒释道文化这一历史根基,也不能脱离近百年来西方文化大规模传入后在对中国社会,特别是对中国民众思想观念发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科学准确的定位是进行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理论建构和实践建设的根本前提,而当前相关研究的现状凸显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定位迷失问题。从功能定位上看,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首要目标是构建一种全体国民共享的国家认同文化。这种文化有利于全体国民对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认同,有利于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提升,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稳定,在推动各民族民众实现文化认同的基础上形成共有的一致的精神归依。  相似文献   

5.
使命是人或组织对自身应有价值的一种判断和要求,它代表着人或组织对事业的价值取向和定位。当前学校德育的使命就是重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近代以来,人类只重视物质利益的满足,不同程度上失去了自己的精神家园,学校德育应进行精神教育,重建人类精神家园;民族精神是民族独立存在的标志,教育是民族国家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工具,学校德育应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中发挥重要作用;中华民族由多个民族组成,各民族信仰、风俗习惯不同,中华民族成员的价值追求各异,在全球化和市场化背景下价值观念呈现多元化趋势,学校德育应发挥价值引领作用,重建共有共享的精神家园。学校德育的使命应该包括三个层次:进行精神教育;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发挥核心价值引领作用,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动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和创新,为中华民族复兴提供了科学的指导思想和强大的精神动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民族文化价值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解除了民族的精神危机,重筑了民族的精神家园;第二,改造和提升了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重塑了中华民族的文化性格;第三,推动了民族文化的创新,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具有时代特点和民族特色的新文化,实现了民族文化的新飞跃。  相似文献   

7.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振奋精神,团结抗战,建立起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新民主主义精神文化体系,构筑起中华民族的共有精神家园,为抗战胜利奠定了重要的精神文化基础.分析了抗战时期构建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内涵及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论证了中国共产党构建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价值内核、土壤根基、团结纽带及政体目标,论述了构建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伟大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8.
当前,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必须坚持文化理论创新、文化观念创新和文化体系创新的理念;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的方法论;必须以“保护-继承-创新-弘扬”为手段来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的模式。  相似文献   

9.
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的程度,事关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大局。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认同是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感的核心内容;国家认同抑或民族认同,是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感的基本依托;坚持伟大祖国认同,中华民族认同,中华文化认同,中国共产党认同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同共同推进是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感的实现方式。建构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感,有利于整合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融合国内各民族共同利益、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感的建构,需要进行中华民族历史命运共同体认同的锻造、中华民族国家政治共同体认同的建构、中华民族经济利益共同体认同的形塑、中华民族精神文化共同体认同的模铸。  相似文献   

10.
中华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虽有明显的差异,但存在着很强的互补性与较高的相容性.对中华文化与马克思主义文化相容度与接榫口的分析将有利于我们坚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信心,也将有利于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现代建构.应当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扩大中华文化与民主文化、科学文化、人权文化的相容度与接榫口,为中华民族提供一个现代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