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道经中保存了大量具有特殊的道教文化蕴涵的语词,为此用文化求义的方法考释了其中的“乌民”、“饮丹”、“丹水”、“本行”、“原蒙”、“云刚”、“擢质”等文化语词的意义,并阐释了其产生和存在的文化背景.认为,在解读文化语词的意义时,必须结合相关的文化背景,让语言和文化互相参证,互相诠释,这样才能准确地考求词义  相似文献   

2.
假借研究中存在着两种不同的本字标准:本形本义标准以本义之字为本字,古通用标准以常见通用之字为本字.本字标准与假借考释的目的密切相关,前者以疏理文字形义关系为己任,后者注重古书的字词训诂.本形本义标准的提出,冲破了传统训诂学的束缚,确立了假借研究在现代科学中的应有地位,是假借研究的一大进步.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赵家栋、付义琴二位先生的大作《〈敦煌变文校注〉识读语词散记》中考释的敦煌变文词语粗牞、□我、团估等提出商榷意见。这些疑难词语有的已有学者考释,有的还需存疑。  相似文献   

4.
本着据义定字,据音定词的原则,可以考释出能够代表陕北方言语词的若干本字。由于时、地的不同,这些本字的读音与陕北方言语词的实际读音并不都是完全一致。只要语义一致,语音符合音变规律的,即可定为本字。  相似文献   

5.
"臧"有奴隶、褒奖、隐匿三个字义系统,三个字义系统各有本字,分别为臧、■、匨,因同音而互相假借。其中,臧字最有生命力:既是臧获本字,又借作臧否字,还借作匨匿字。借字借义行,而■否、匨匿本字废。通过对"臧"系字的观察,我们可以认识到:考释一个汉字,既要进行本体认知,又要注意字用规律,否则就不能全面认识这个字。  相似文献   

6.
通假现象是文字使用时的同音替代,借字与本字(或称正字)之间意义没有联系,是它的基本特点.前人统谓之"假借",概念含混.今人把"本无其字,依声托事"的造法则称为"假借",把"本有其字"的同音借用称为"通假",概念就比较明确了.发明文字通假.这本是清代研究语言文字的一大贡献.戴、段、二王诸大师,打破文字形体束缚,从文字的声音推求词义,认为"字之音同音近者,经传往往假借",故应"破其假借之字而读以本字"(见王引之《经义述?·自序》).这种方法使许多扞格难晓的文句涣然冰释,其功实甚巨.但我们认为先秦两汉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抱布贸丝"、無通亡、生杖等词语的考释,提出训诂要重视当代考古学的成就,要关心古文字的研究成果,在探索中古汉语双音口语词的合成词词素意义时要和词的意义演变结合起来。所有这些为当代训诂研究方法提出了新的补充建议。  相似文献   

8.
本文运用排比归纳、文献与方言互证等方法,考释了敦煌变文中上座生杖氏万一萧率与等六条疑难词语。这些语词有的始见于唐代,有的还活在现代方言中。本文或抉发其古义,或辩正其旧说,或探明其语源,对有关俗文学作品的解读、古籍整理以及大型辞书的编撰和修订都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9.
《庄子》疑难词语很多,本文选取《逍遥游》中的六个疑难词语,考释其词义源流、结构演变和词性变化,辨析其 在使用和训释方面存在的失误及其产生的原因,并补正他人训诂之失。  相似文献   

10.
在汉语方言中,许多词语由于字音、字形的变化导致词语和字形失去了联系。考释方言本字就是寻求字音和字形之间的这种联系,追本溯源。本文利用语音、语义及相关文献,对《说文解字》中遗留的32个钟祥方言常用词进行考释,为这些字找到本字。  相似文献   

11.
本文考释陈寿《三国志》及裴松之注中疑难和易生误解的语词凡 19条 ,旨在疏通该书文本 ,并调查该书词汇面貌。  相似文献   

12.
郭璞训释中用本字说明假借字、通故言证今语、连绵词不分训等具体实例都充分反映出他以声音通训诂的科学思想。郭璞能够摆脱文字形体的束缚,注意到文字所代表的语言,从声音上去考察语词相互间的关系,从而正确训释词义。  相似文献   

13.
方言是语言的历史积压层,也是社会文化的历史积压层。从文化角度训释方言词语,不仅可以通过方言考察地域文化特征,而且可以利用地域文化特征去探求方言词语的语源意义,考订有争议的方言词的本字(正字),训释疑难方言词。这将有助于方言研究的深入,亦将大大拓展训诂学的外延。1、根据特定的地理条件及形成的生活方式、行为模式等,训择方言词语。2、分析历史移民对方言形成的影响来考释方言词语。3、根据所称事物的功能、外形等来考订方言词。4、传宗思想与方言词语的考释。5、婚姻礼俗与方言词语的考释。6、禁忌迷信与方言词语的训释。7、商业文化的影响与方言词语的训释。8、外民族文化的影响与方言词语的考订。  相似文献   

14.
论区分假借和通假的必要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假借和通假是性质完全不同的两种现象。第一 ,假借是汉字发展的重要阶段 ,通假则是一种不规范的用字现象 ;第二 ,假借字和通假字产生的原因不同 ;第三 ,假借字的本字和通假字的本字不是同一范畴 ;第四 ,假借字与本字和通假字与本字的关系不同 ;第五 ,阅读古籍过程中 ,假借字不会造成障碍 ,通假字则会造成极大障碍。因此 ,我们必须明确假借和通假所指的内涵和外延 ,区分二者  相似文献   

15.
文言文俗语词的训释,应从以下几方面予以注意:勤查方俗语的辞典和有关考释方俗语的论著;比类文例,即将出现同一词语的句子一一找出来,然后加以归纳概括;参考异文,利用异文材料对词义进行推断;因声索义,即通过声音线索探寻词义;审辨字形,即通过对方俗语的字形的辨析,正其讹误,然后求其确切意义。  相似文献   

16.
归属江淮官话的新洲方言,其中有许多常用词语,人们在记录时往往一时难以找到或想到本字。作为论文《〈说文〉中所见今新洲方言本字考略》的续篇,通过对《说文解字》进行详细考释,可以在其中找到更多今新洲方言对应的本字。  相似文献   

17.
陈氏运用因声求义的方法研究《毛传》,全面发明了《毛传》中的通假。有以下两种情况:其一,陈奂总结出毛氏解释通假字的两种方式:用正字解释假借字和直接用正字之义解释假借字。笔者又将第二种情况详细分为三类:《毛诗》中本字借字共存且同训;《毛诗》中本字借字共存但不同训;《毛诗》中只有借字没有用正字者。其二,笔者将《诗毛氏传疏》中其他通假内容概括为:发明《毛传》用假借字解释字义;补充发明《毛传》未注明的通假;发明《毛诗》中二字互通和一字数通的现象。  相似文献   

18.
《针灸甲乙经》语词杂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灸甲乙经》在针灸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但书中疑难词语良多。运用训诂学、文字学、音韵学知识,考释了诸家未注或所注尚可商榷的数条词语。  相似文献   

19.
许慎的假借指"本无其字,依声托事"的一种文字借用现象;后来,文献中文字分化、书写时同音替代等现象都用假借来称说;到清代后期,小学家将假借分为有本字的假借和无本字的假借两类,为了区别将后一类称为通假。事实上,假借和通假是本质不同的两种语言现象,假借指借用一个字去记录与其本用没有任何联系的另一个词,通过形体的借用扩大了原字的功能,是字用范畴的概念;通假指读音相同相近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互相借用的一种现象,是字际关系范畴的概念。早期人们将文字所记录的意义从结构上划分为本义、假借义,后来逐渐从假借义中区分出引申义,从而构成本义、引申义、假借义三分的格局。  相似文献   

20.
晚唐笔记《酉阳杂俎》中"合欢"、"过恶"、"信宿、经宿"、"伤折"、"赞叹"、"别人"、"极色"、"暴发"、"呵辟"等语词考释并未完全解决。考释这些词语可补《汉语大词典》词条失收、义项漏收、书证较晚等不足。另外,方南生先生对《酉阳杂俎》一书的校勘、考证贡献巨大。但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书中还有未尽美之处需进行补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