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基于中国经济—能源—环境动态一般均衡模型模拟分析在2025年低值单峰情景、2025年高值单峰情景、2027年中值单峰情景、2025—2027年平台型达峰情景等4种达峰情景下,碳减排政策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在4种情景下,碳减排政策都会对我国碳排放量和经济产生差异化影响.在碳排放量方面,2025—2027年平台型达峰情景下的碳排放减少量最大,减少量为23.2亿吨.在经济影响方面,2021—2030年间GDP平均增速下降约为0.6个百分点,并且不同达峰时间、达峰高度、达峰类型下的经济影响也不同,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峰时峰值越高,后期减排压力越大,对经济增速影响也越大.综合考虑碳减排强度目标和经济可承受力,2025—2027年平台型达峰情景相对最优,能够在实现碳排放量最小情况下,对经济发展负面影响相对更小.  相似文献   

2.
面对中国钢铁行业耗能高、CO2排放量巨大、严重供过于求导致钢铁企业大面积亏损的严峻形势,中国政府推行了淘汰落后产能、推广节能减排技术以及建立全国性碳交易市场等政策。借助长期能源规划平台LEAP(Long-range Energy Alternatives Planning System),建立了LEAP-Policy模型,通过构建1个基准情景和3个政策情景来模拟分析中国钢铁产业政策的效果,并探索2015-2040年中国钢铁行业的节能减排潜力。研究发现:中国钢铁行业存在巨大的节能减排潜力,4个情景的节能减排效果排序为:碳交易市场情景(ET)> 缩减产能情景(CEC)> 技术推广情景(TI)> 基准情景(BAU)。碳交易市场情景(ET)2040年的能源需求总量为49亿吉焦,CO2排放总量为3.61亿吨,分别比基准情景(BAU)降低了60.5%和68.4%,节能减排效果最为显著。如果政府制定的产业政策得到有效实施,中国钢铁行业未来的能源消耗和CO2排放量可以得到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3.
碳排放权交易的微观效果及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2013年6月起,我国先后在深圳等七个省市实施了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利用这一政策的"准自然实验"性质,以及基于2012—2015年上市公司平衡面板数据的双倍差分模型,实证检验了碳排放权交易对企业碳减排效果及减排机制的影响。研究发现,碳排放权交易政策的实施能有效促使企业碳减排,但企业主要是通过减少产量这种短期行为来减少碳排放,而非通过投入减排技术以达到清洁生产来实现长期减排。相关部门可通过将市场碳价维持在有效区间,为企业提供减排技术补贴等措施引导企业减排行为,以促进节能减排的技术投入,实现长期减排效果。  相似文献   

4.
近二十年低碳经济研究进展及未来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气候变暖的核心在于碳排放,人类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是高碳经济。而低碳经济则是以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减排为基本特征的经济形态,主要表现为经济低碳化和低碳经济化。碳排放和碳减排是国际外部性和代际外部性并存的环境问题,由此出现'吉登斯悖论'。发展低碳经济的核心是碳减排,促进碳减排的政策手段主要是基于庇古税理论的财税手段和基于科斯定理的碳交易手段。而碳税的'双重红利'假说有待进一步检验,全球和中国的碳交易机制设计也有待进一步改进。初始碳排放权的分配、碳减排的政策手段选择、碳减排的成本收益比较、区域碳减排的政策设计、碳减排与能源定价机制的关联等均可能是低碳经济研究的重点领域。  相似文献   

5.
在全球致力于减小温室效应、减少碳排放的大背景下,电力行业作为碳减排的"主力军"和"潜力股",实现发电环节的碳减排具有重要意义。发电企业是发电环节的主体,通常可以采用技术手段或市场手段来控制发电企业的碳排放,环境型政策工具即是典型的市场手段。本文基于碳排放权交易、绿色证书交易和发电权交易这三种政策工具,分别分析其影响发电企业碳减排的路径,阐述不同政策工具组合使用时对发电企业碳减排的影响,并提出了促使政策工具更好发挥作用的几点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基于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构建政府绿色竞争力指数模型,测评2005-2016年21个低碳试点城市政府绿色竞争力。测评显示:目前多数城市政府绿色竞争力较弱,其中,北京、保定等11个城市政府绿色竞争力呈上升态势,上海、重庆等7个城市相对平稳,青岛、镇江、遵义3个城市呈下降趋势。采用系统GMM方法研究政府绿色竞争力对区域碳排放的影响及对其他碳排放影响因素的传递作用。结果显示:提升政府绿色竞争力促进了碳减排方案的实施,城镇化率与能源结构的调整间接地抑制了碳排放;在政府绿色竞争力作用下,东部和中部城市的能源结构、产业结构对碳减排贡献增加,西部城市的人口规模对碳减排贡献降低,中部城市在技术创新对碳减排贡献方面优于东、西部城市。基于此,应在提升政府绿色竞争力、优化财政节能减排支出结构、加快税制改革、完善税收体系、构建政府间协同减排机制、实施新旧动能转换等方面采取措施,以推进城市低碳化转型发展。  相似文献   

7.
根据不同的经济转型情景设置情景组合,并结合应对气候变化政策,评估了实现不同减排目标下的经济结构,并分析经济转型政策和应对气候变化政策的经济效应及社会效应。模型结果显示,单纯实施碳减排政策会导致能源价格成倍上涨,居民终端消费效用显著降低,对经济发展有不利影响。不同情景下的模拟显示,经济转型能够有力地促进中国的低碳发展。在相同的减排目标约束下,经济转型情景付出的成本远低于非转型情景。  相似文献   

8.
碳排放的区域差异研究,对各地区碳减排任务的合理分配及碳减排目标的顺利实现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泰尔熵指数系统分析了中国碳排放的区域分布特征及差异化程度,探索了中国东部、中部和西部不同区域碳排放效率的差异及成因.研究结果表明:中国碳排放整体呈现出人均碳排放量增加、碳排放强度降低的走向;碳排放效率总体呈现出东高西低,中部改善迅速的态势;中国各区域碳排放效率长期存在差距,西部地区的减排行为对中国整体的碳减排目标实现举足轻重.为中国碳减排任务的合理分解提供了经济及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碳排放交易体系正成为温室气体减排的重要手段,而目标设定是碳排放交易体系法律框架中的第一个关键要素。以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在减排目标与总量设定的立法与实践为考察对象,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总量目标设定分为分散决策与集中决策两种模式。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的立法与司法实践在碳减排目标的选择、总量目标设置权限配置与水床效应问题的预防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气候变化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受到广泛关注的全球性问题。优化调整产业结构是平衡经济发展与减排的重要手段。文章以经济增长和碳减排为目标,编制了含30种能源的“碳排放”投入产出表,构建了碳减排约束的线性优化模型,揭示了在经济优先型、均衡型和减排优先型三种情景下三次产业的最优结构,并进一步揭示了30个产业部门的最优结构。研究发现:在三种情景下,优化后的产业结构都能实现经济增长和减排目标,但在经济优先型情景下的GDP增长率最高,达到8.10%;减排优先型情景下碳减排率最高,达到8.00%。从优化后的三次产业结构来看,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增加值对GDP占比和碳排放量对总碳排放量占比均有所下降,而第三产业的占比显著上升。从优化后的各个部门结构来看,经济增长贡献最大的3个部门是30“其他”、6“食品和烟草”和20“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减排潜力最大的3个部门是14“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品”、13“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和28“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适当的经济发展和减排约束,不仅有利于减排也有利于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构建碳减排政策下企业均衡的理论模型,对企业在实施碳减排政策前,以及实施碳减排政策后不同时期的均衡条件进行比较静态分析,研究不同政策条件下企业低碳技术研发的差异。结果表明,碳减排政策对企业从事低碳技术研发具有激励作用。作为两种主要的碳减排政策,碳排放交易体系与碳税对企业低碳技术研发的激励效果存在差异,前者的激励作用更大。  相似文献   

12.
嵌入式碳足迹(EmbeddedCarbonFootprint,ECF)是居民消费的产品或服务在其生命周期过程中所产生的碳排放,测量比较困难。居民消费产生的碳排放已经成为我国碳排放增长的重要因素,从消费者角度研究碳排放及其驱动因素对节能减排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构建碳排放投入产出模型对城镇居民嵌入式碳足迹(ECF)进行测算,并运用LMDI因素分解模型分析中国城镇居民嵌入式碳足迹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生活水平效应较大,为正效应,对总ECF的贡献度是233%;碳排放强度为负效应,对总ECF的贡献度是一133%;消费结构为正效应,对总ECF的贡献度是9%。因此,政府应倡导居民节约消费,大力发展低碳产业,注重交通项目的减排。  相似文献   

13.
低碳城市是一个涉及产业、建筑、交通、管理、生活方式及法律法规、伦理道德等多层次、多层面的复杂系统工程.本文通过城市碳排放源头、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多层次的城市碳减排机理分析和基于多学科复杂系统科学的城市碳减排调控机理分析,提出要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着力发挥市场的主导作用,加强技术、制度、观念的创新与整合,加快城市产业结构升级,营造低碳消费环境与倡导低碳消费理念,促进城市发展向低碳经济转型.  相似文献   

14.
低碳经济作为一种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特征的新经济发展模式,对石油企业来讲既是挑战更是机遇。面对低碳能源的开发利用对石油和天然气等高碳能源市场的冲击,从低碳经济的特点和要求为切入点,分析了石油工业面临的机遇:低碳经济不仅可以促使石油工业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利用资源优势开发新能源,而且还能促使国际竞争关系发生改变;并结合石油企业的实际,提出了应适时转换石油用途、改进石油生产技术、积极参与新能源产业、建立适当的碳交易机制及充分利用清洁发展机制(CDM)等对策建议,以促进石油行业良性增长和保持石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中国正面临着气候变化、环境保护以及能源安全等方面的严峻挑战,而发展低碳经济是应对这些挑战的一项重要战略选择。通过引入碳税、碳排放、碳存量以及人力资本等变量对经典RBC模型进行拓展,基于拓展后的模型模拟分析碳税改革的低碳发展效应。结果显示:从长期效应看,增加碳税收入同时减少资本税和工资税扭曲效应的碳税改革能够有效抑制碳排放和降低碳存量,并促使企业提高减排的积极性;从短期效应看,碳税改革不仅能够带来碳排放和碳存量的减少,而且会通过影响人力资本的机制对产出形成正向影响。由此看来,选择合适碳税改革路径以及恰当运用碳税工具将能够有效推动中国当前低碳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工业碳排放及能源消耗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工业是我国碳排放的主要部门,减少工业部门碳排放直接关系到我国低碳经济的实现。工业碳排放强度包括行业结构、能源消费结构、能源强度和碳排放系数4个影响因素。以建材行业为例,通过对每一影响因素的现状、发展趋势和减排潜力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现阶段能源效率的提高和能源消费结构的优化仍是我国工业减排的重点。  相似文献   

17.
碳中和目标不仅会促进中国能源系统低碳转型,也将推动中国经济结构发生转变。研究梳理了碳达峰国家达峰时的能源结构、经济特征和重点领域碳中和政策,从而识别出需重点关注的减排措施和低碳政策。基于此,利用中国能源经济动态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CGE模型),综合模拟了四种类型减排政策(组合)对中国宏观经济、能源和排放的影响,分析了中国在碳中和目标约束下的碳排放路径、行业减排规划、能源深度脱碳进程等多个层面的转型发展方案。研究表明,1 295个组合政策情景中仅有48个政策组合可实现碳中和目标,减排任务艰巨;要实现碳中和目标,中国能源排放需在2029年前达峰,峰值不超过104.2亿吨,2040年和2050年的碳排放量需控制在77亿吨和45亿吨以下;化石能源、电力、重工业和轻工业是重点减排部门,不同时期需重点聚焦的部门需要动态调整;加快能源结构向非化石能源转型,强化电能在终端用能中的主体地位,206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超过81%,终端电气化率需提高至74%;实现碳中和目标的整体经济代价可控,2020—2060年GDP年均增速有望保持在3.46%左右。  相似文献   

18.
基于已有的交通碳排放相关研究,使用超效率SBM模型及ML指数动态效率分解对货运碳排放效率进行针对性研究,试图阐明目前京津冀区域的货运碳排放效率现状,并追踪其效率水平差异存在的原因。结果显示:北京、天津货运碳排放效率较高,河北货运碳排放效率较低且与北京、天津差距较大,均呈现下降趋势;北京、天津货运碳排放效率降低主要来自于技术进步指数降低,而河北则受技术效率指数降低的影响较大。因此,京津冀需要不断优化货运结构,推进货运系统低碳技术应用及推动发展多式联运,以实现货运的节能减排目标。  相似文献   

19.
截取山东省1999-2010年的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数据,测算山东省碳排放总量及煤炭、石油、天然气三类能源碳排放量,分析山东省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脱钩关系,并通过对碳排放与经济增长脱钩弹性进行因子分解,定量分析各因子的脱钩影响力.结果表明,山东省碳排放总量及煤炭、石油、天然气三类能源碳排放量总体呈上涨趋势;多数年份中山东省碳排放与经济增长处于弱脱钩状态,碳排放受经济增长驱动较弱;在碳排放与经济增长脱钩影响因子中,能耗脱钩因子的脱钩影响力总体为正值,对碳排放与经济增长脱钩起主导作用,排放脱钩因子影响力较弱.这一结果反映出山东省节能工作已具成效,能源利用效率得到提升,但同时也说明山东省总体减排水平较低,对碳排放与经济增长脱钩贡献有限.山东省应强化节能减排调控,实现能源结构多元化,推动产业低碳化发展,倡导和支持节能减排技术研发与应用.  相似文献   

20.
化石能源具有高碳排放性。自从化石能源成为人类不可或缺的燃料以来,导致全球气温变暖、海平面上升等灾害持续发生。当前,国内外均在强调碳中和、可持续发展、绿色生活等环保理念,世界主要经济体也在努力提高化石能源利用率、创新低碳技术、减少碳排放。学术界一直将化石能源的减排和低碳化作为研究重点,从区域层面、行业层面和企业层面就化石能源碳减排问题进行了深入探索。在化石能源碳减排的未来研究中,化石能源碳减排行为的来源、化石能源碳减排技术的应用、化石能源供应链减排、化石能源产业链协同减排等方面的研究应该成为学术界的关注重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