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政治正确"源自美国的意在避免种族、性别等歧视的语言净化运动,它是民权运动和多元文化的产物。本文阐述了"政治正确"的渊源、内涵、在美国英语和社会生活中的体现,以及"政治正确"对我国英语语言文化教学的几点启示。  相似文献   

2.
长期以来,在推动美国政治异议和言论出版自由保护进程中,最高法院在解释和适用联邦宪法第一修正案言论出版自由条款时,始终未能摆脱普通法反煽动思维的影响.直至1969年,作为政治言论自由领域的一个标志性案件"布兰登伯格案"判决方宣告了美国社会政治压制传统的终结,从而为当代美国政治言论自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尽管该案判决所确立的"迫在眉睫的非法行动"标准决不会是美国政治异议和言论出版自由保护的圆满终结,但它将以其所代表的高度宽容精神,继续指引着美国政治民主化进程的未来方向则是没有疑义的.  相似文献   

3.
龙向阳  郑建成 《国际论坛》2011,(6):47-51,78,79
政治发展理论本身就是影响发展中国家政治发展的一种外部因素。而亨廷顿不论在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强调"政治稳定",还是在80、90年代呼吁"政治民主",这些主张基本上都是当时美国对发展中国家政策的一种反映,在非洲地区的具体表现就是美国调整对非洲的政策和向非洲国家输出民主。因此,"政治稳定"与"政治民主"究竟哪个才是"好东西",这主要不在于亨廷顿的政治思想是否发生了变化,关键是当时美国的对外政策需要哪个。这不仅是我们在研究亨廷顿的政治发展理论时应该注意的问题,而且是我们在应用亨廷顿的政治发展理论研究以非洲国家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发展实践时更应该谨慎对待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美国逐客诉讼中法援律师迟延诉讼策略与贫困租客无家可归问题揭示了"美国弱势群体法律援助的正当性"、"公平与效率发生冲突时究竟如何权衡"等理论和实践上的两难困境。它是美国上世纪初至今"以左翼政治意识形态为核心的福利国家观念"与"以右翼政治意识形态为核心的自由市场经济和最小国家观念"之冲突在逐客诉讼中的缩影。这种冲突通过法律得以重构,并在一定程度上被显性的诉讼程序所遮蔽。美国逐客诉讼中的迟延策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贫困家庭被逐出家园的风险,但在美国现有政治、法律制度框架内很难寻找到根治该症结的良方。  相似文献   

5.
美国意识形态多元维度分析--国际政治学意义测度和梳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国际政治学意义测度,美国意识形态体现为多元维度以美国为主导的历史使命观、以"自由与民主"为核心的政治价值观、以"敌视共产主义"为主要目的的政治制度思想,并在国家利益的旗帜下相互作用,构成了整个政治意识形态的基本链条.美国历史外交传统和现代外交风格的选择和确立均与其意识形态的独特性存在内在的政治逻辑关系.  相似文献   

6.
从功能主义"政治文化"到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化霸权"论、文化帝国主义理论出发,考察美国对外宣传,特别是战争宣传与政治文化之间的关系.美国政治文化是其媒体战争宣传的惯性思维系统,恪守舆论服从并服务于战争观念.崇尚强权和武力解决危机,全方位塑造"唯美独尊","唯美至上"的世界领袖形象.控制和垄断战争报道权,开辟军事战线的"第二战场".  相似文献   

7.
托马斯.伍德罗.威尔逊是20世纪在美国乃至西方最著名和颇具影响的学者和政治家,也是理想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和理想主义外交政策的实际施行者。他所倡导的理想主义道德政治对国际政治产生了深远影响。基督教信仰传统教育以及"美国例外论"、"美国使命论"对威尔逊的政治信仰及道德观具有决定性的影响,考察威尔逊关于战争的思想转变和国际联盟思想形成的历程,并重点总结威尔逊政治伦理思想的基本内容、重要影响及其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在美国的多元政治体制下,其联邦官僚系统保持着一定程度的自主性。与之同时,又接受着来自国会、总统和社会利益集团等多种政治主体的影响和控制,形成"一仆二主"乃至"一仆多主"的现象。基于美国的民主原则,美国联邦官僚系统必须回应来自政治系统的意愿和利益要求,接受其监督,同时凭借自身的专业技术能力及其他职业性资源,又保持着相对独立性,呈现出美国政治中特有的政治行政关系结构和特征。  相似文献   

9.
"罗伊案"在美国政治生活中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由"罗伊案"引发的堕胎权之争,在美国的政界、司法界和社会各个层面掀起了轩然大波."罗伊案"和此前的"布朗案"推动了美国司法复审制度的建设进程;围绕堕胎权的问题,衍生了选择权利派和生命权利派的对抗:由对选择权和生命权的认可,加剧了美国上个世纪末的政治分野;通过"罗伊案"的推动,美国妇女运动超越了对"性自由"、男女平等等权利的诉求,在更深、更广的层面延展.  相似文献   

10.
列奥.施特劳斯是美国现代著名的保守主义政治哲学家,其毕生都在分析和解决"现代性危机"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的阐释和解决,构成了其古典政治哲学理论的终极追求和核心。"现代性危机"问题,是掌握其古典政治哲学思想的重要基石。  相似文献   

11.
维特根斯坦对"哲学问题"的思考始终都在"超越"和"现实"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即在"沉默"与"言说"之间:恰如其分地说出可说的,以显示不可说的.这一思路为后世哲学开启了一个新的研究视角--一种区别于传统形而上学和现代科学的新的思维方式.认为哲学也并不意味着找到答案以求安宁,而在于根据不同的时代特征不断地提出新的"哲学问题",这些问题作为人之为人的永恒追求,构成了人的价值意义世界,将与人类同在.  相似文献   

12.
理学家们把本来具有道德性的孔子之仁与<易传>的生生观念相结合,将此生生不息视为生意、生理,并与人的心性相结合,建立起了"仁"、"生"、"理"三位一体的形上架构,完成了"天人合一"的理论预设.这种建立过程包括了对孔子的同情、<易传>的阐发,包括有佛老的刺激、中医的启发,以及他们自我的体贴和思考等一系列工夫.对这一过程的分析和说明,可以更清楚地把握理学本体范畴的结构与含义,也有利于进一步了解理学的整个体系及其思想价值.  相似文献   

13.
"作者"与"读者"是叙事交流语境中的重要环节.本文尝试从隐含作者与隐含读者、叙述者与叙述接受者的角度,分析福音书的文本,以此强调其中的意识形态内涵:认信耶稣是基督,耶稣基督向世人传报救赎的好消息,使世人更加笃定对上帝的信仰.这种神学观念的彰显既是福音书的著书目的,又凸显出了其自身独特的综合意识形态特征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4.
本文着重对“隘、狭、窄”三个词,从西周到元明清的历史文献中出现的频率和原因进行考察,并结合它们在现代汉语方言区中的分布,讨论了这三个词的历时替换及其原因。  相似文献   

15.
原始的雅、俗都和"礼"有着密切的关系.是否遵循礼的规范,是区分雅俗的重要标准.礼最初是俗的一种体现,经过贵族加工和发展后.礼更加规范,约束力更强.雅依从于这种规范后的礼,最早在音乐领域诞生,借以和未经规范的、不能体现礼的精神的"俗乐"相区分.雅的观念产生以后,雅俗之间才开始有了区分.  相似文献   

16.
"愁"作为人们一种普遍的情绪体验,在宋词中经常得以表现。在具体创作中,词人往往借助某些具有特定文化内涵和情感指向的意象进行传达。本文着重指出"落红"与"幽月"二意象来阐释词人的言"愁"情怀。  相似文献   

17.
典型”作为“他者形象”,是后现代主义与中国本土文化的“互为文本”过程的表现,中国当代文学中,典型人物的非中心化“他者”形象,是后现代主义对中心主义二元对立的解构的表现;典型事件向他者视角的演变,在于后现代主义对“元叙事”的消解;典型环境演变成为“平面化的‘他者’在场”,源于后现代主义对深度的消解。与此同时,典型作为他者的文化形态也出现了“泛精英、大众、反精英”形式,通过对后现代主义文化的拆解,能够发现“精英-大众-反精英”的过程也是后现代主义与中国本土文化的“互文”的不同层次表现。  相似文献   

18.
"兴"恰好是中国古典诠释学美学最具深远影响和意义的范畴,也是<诗经>的本质.对<诗经>的诠释基本方式就在于"讽诵涵泳","叶韵理论"的应用就有利于"讽诵涵泳"的落实 .朱熹美学的真正价值就在于对中国古典诠释学美学的创造性转进与拓展.  相似文献   

19.
自80年代后期,特别是90年代以来,余华等先锋作家及其作品被称之为“后新潮”,他们对中国文学中的传统人文精神和文化秩序进行绝对地反叛和怀疑,根本否产极价值和意义,常常在恐惧和绝望中进行“死亡叙述”,描述死亡过程,93年余华小说《活着》的问世,表明他已进入“新写实”的行列,他的人生态度,文学观念等都已发生了变化,但这种变化是有限的。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大学毕业生就业现状的透视,对影响毕业生就业四个方面因素的调查分析,对如何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难从学生自身、高等院校、政府行为等角度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