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随着中国碳交易体系日益完善,有必要系统性分析中国试点碳市场与能源市场之间的风险溢出效应。基于溢出指数模型,使用2014年4月4日—2019年6月28日的周度波动率,刻画中国碳市场与能源市场之间的静态波动溢出指数和时变的波动溢出指数。结果表明:中国碳市场与能源市场之间存在双向的溢出效应,不同区域碳市场与能源市场间溢出效应的特征、净溢出关系存在差异。通过滚动宽口方法计算的溢出指数呈现出明显的时变特征,市场间的总溢出水平主要在能源市场震荡期内呈现显著上升趋势。总体来看,在能源市场震荡时期中国碳市场接收到的风险溢出效应显著高于其他时期,但中国不同试点碳市场在相应时期受能源市场的波动影响程度存在一定的区域差异性。据此认为,下一步应加快形成中国碳市场与能源市场间内在稳定的价格机制,完善中国碳市场自身风险监测和预警机制,构建统一碳市场交易体系的同时,综合考量并有效协调各地区差异以促进碳交易体系稳定运行。  相似文献   

2.
[目的/意义]温室气体的过度排放已经给全球环境造成了极大危害,为保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各国积极推行碳限额与交易机制,与此同时,学者们也采用实证、模型等范式对碳限额与交易机制进行了大量研究,但尚且缺乏关于碳限额与交易机制的文献综述.鉴于此,对碳限额与碳交易机制展开综述分析,这将丰富碳限额与碳交易机制的研究内容,并为碳交易市场的运营提供参考.[设计/方法]通过文献综述法,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进行论述.宏观角度包括区域层面和行业层面,微观角度主要是指企业运营层面,并根据相关文献的研究对象将其归类、总结和分析.[结论/发现]通过对碳限额与交易机制领域内的107篇文献进行描述性分析和综述分析,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展望:一是对碳限额与碳交易机制中碳价格的研究;二是对碳限额与碳交易机制对供应链的影响研究;三是对多种碳减排政策的研究;四是对碳限额与碳交易机制中碳减排技术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论中国碳交易市场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建中国的碳交易市场不仅是应对日益严峻的国际减排压力的积极行动举措,也是中国走可持续的低碳发展之路的必然选择。中国节能减排的宏观政策法律环境已经形成,碳交易的实践也为建立碳交易市场创造了重要条件。就中国碳交易立法、碳交易市场的定位、市场主体结构、碳交易所的功能、中国碳产品的设计等提出相关建议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4.
中国将在"十二五"期间建立自己的碳排放交易市场,目前该市场面临的主要挑战是:碳市场发展滞后,缺乏国际话语权;区域性碳市场失衡,全国性碳市场缺失;碳减排指标无法分解,碳交易制度尚未建立。中国碳交易存在的主要问题有:法律法规不完善,监管体制不健全,碳交易非标准化,交易成本难下降,人才和中介短缺,交易所"有场无市"。这种碳交易市场不完整性的机理在于:尚未界定碳排放权,交易缺乏法律基础;碳排放权初始分配难体现公平和效率;碳监测和报告制度缺失导致管控不力;碳交易制度缺乏制度衔接和制度支持。只有事先在内在机理和作用机制分析的基础上,真正解决建立我国碳交易市场存在的上述问题,才能使整个市场的建立和运作更加有效和安全。  相似文献   

5.
有效的碳价预测有助于碳市场以较低成本解决环境问题,实现碳排放减少的目标.现有研究忽略市场不对称和极端因素对碳价的时变高阶矩冲击关系,预测准确性存在质疑.基于碳价非对称性、极端冲击敏感性强以及时变波动等专属特征,构建新的机器学习碳价预测模型NAGARCHSK-LSTM.研究显示,NAGARCHSK-LSTM模型能有效捕捉碳价时变高阶矩特征,碳价预测精度和鲁棒性均优于其他基准模型,特别是模型长期预测优势得到验证.研究为投资者研判市场行情、开展价格分析提供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6.
基于状态转移波动模型的金融市场动态风险测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测度金融市场动态风险VaR的一个关键在于如何准确刻画金融市场收益波动事.引入马尔可夫状态转移的ARCH(Regime switching ARCH,SWARCH)模型,构建出基于状态转移波动模型的金融市场动态风险测度模型.然后运用其对中国大陆上证综指和伦敦金融时报100指数的市场风险进行测度,并运用Back-testing中的似然比率检验方法(Likelihood Ratio Test,LRT)对金融市场风险测度的准确性进行检验.实证结果表明,基于SWARCH的风险测度模型,不仅能够准确测度不同类型金融市场的动态风险.而且在测度金融市场大风险方面展现出同样具有优越的测度能力.  相似文献   

7.
以2003年1月—2012年8月芝加哥环境交易所碳价格月度数据为样本,采用VAR模型、脉冲响应及方差分解等方法,探讨碳价波动对我国能源价格及消费者物价指数(CPI)波动的影响。结果表明:碳价波动构成我国能源价格波动的原因,但对CPI影响较小。研究结果为我国政府和企业参与2013—2020年第二期碳减排承诺期碳交易提供了理论基础,防止碳价波动对我国实体经济产生负面影响,并提出了利用碳排放交易促进我国实体经济发展、推进经济结构调整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本文选取2018-2020年期间北京、广州、天津三所碳排放所交易价格为样本,对其展开波动性横向及纵向分析.研究表明:(1)三地碳交易碳市场价格波动及价格水平差异明显,最高价和最低价差别显著:(2)三地碳交易试点对数收益率标准差较大,碳交易风险性偏高.基于此,本文对构建中国碳排放交易市场价格稳定路径提出三点建议:一是统一碳排放配额机制;二是免费碳排放配额与碳排放拍卖机制相结合;三是加强碳金融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9.
国际石油市场的ARCH效应分析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近几年发展起来的非线性时间序列模型及其分析方法在理论探讨和实际应用方面都取得了迅速的发展 ,形成了ARCH族计量模型。利用ARCH模型对国际石油价格进行波动性检验 ,发现国际石油价格呈现较为明显的ARCH效应。石油企业抵御价格风险 ,应降低企业经营成本 ,建立以期贸交易为主要手段的风险采购屏障  相似文献   

10.
碳交易通过显性碳定价原则,将排放的负外部效应内部成本化,为处理经济发展与减排关系提供了一种解决方案。截至2023年,全球共28个碳交易体系投入运行,覆盖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超过全球排放总量的17%,实施区域从发达国家逐步拓展至发展中国家,从欧洲、北美等地逐步拓展至拉美、东亚等地,更多的区域选择将碳市场减排目标与宏观减排目标绑定,并通过不断优化制度提高市场有效性,碳市场影响力逐步提高。2023年中国全国碳市场核算、核查、配额分配、数据管理、自愿减排等制度方法取得重要突破,全年配额成交2.12亿吨,是2022年的4.2倍,成交均价68.15元/吨,较2022年上涨23.24%,较第一个履约周期上涨59.04%。经过两个履约周期的建设,全国碳市场已形成要素完整的全流程制度框架,责任主体分工明确,支撑平台安全运转,碳排放数据质量大幅提高,碳价格发现机制初步形成,碳减排激励约束效果初显,推动碳市场成为中国实现“双碳”战略目标的重要政策工具。下一步全国碳市场将扩大行业覆盖范围,梯次纳入水泥、民航、电解铝、钢铁等行业;优化配额分配方法,适时引入有偿分配机制;调整履约机制,明确结余配额结转规定;出台多项中...  相似文献   

11.
碳排放权交易对全要素碳效率(TFCE)的影响研究文献较少,且存在争议,研究碳交易试点对TFCE的影响及机制具有现实意义。利用2002—2017年264个城市的数据,通过SBM模型测算了TFCE,并通过PSM-DID模型分析了碳试点对其的影响。结果显示,碳试点对TFCE具有很强的异质性。一线城市和直辖市具有更便捷的条件进行技术创新、产业调整和资源配置,因此,碳试点促进了这些城市的TFCE。然而,碳试点对普通城市的TFCE并没有显著的影响,可能是对创新的挤出效应导致的。因此,为了顺利实现双碳目标,应尽快建立完善的碳交易机制,促进企业培训碳市场相关人才,提高碳市场信息透明度与可得性,扩大低碳技术与管理手段的推广与应用。  相似文献   

12.
基于复杂网络方法,构建碳市场与上市金融机构间的动态联动网络和信息溢出网络,对比分析碳市场成立前后我国系统性金融风险传染的静态特征与动态演化规律,通过考察不同类型外生事件冲击前后金融系统风险传染程度与方向的变化,探究外部因素对金融系统稳定性的影响。研究发现,碳市场的成立有助于降低整个金融系统的风险传染程度,且其与银行部门的关联密度最高。政府政策、极端气候、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局部军事冲突等外生冲击会显著增加金融系统的风险传染程度。信息溢出关系的结果表明,风险主要由证券、银行和保险等金融部门向碳市场溢出。研究结论有助于投资者更好地理解系统性金融风险的传染机制,对监管层加强“双碳”目标背景下的金融市场风险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对葡萄酒投资市场的波动性进行研究,选取伦敦葡萄酒交易所(LIV-EX)发布的样本区间为1988年1月至2013年11月的LIV-EX Fine Wine Investables Index月度数据,对FWI月收益率序列的平稳性、异方差性进行分析和检验。基于GARCH(广义自回归条件异方差,Generalized Auto-Regressive Conditional Heteroskedasticity)族模型来描述FWI的波动集聚性、敏感性及其杠杆效应。结果表明,FWI月收益率序列是平稳的,其指数波动具有高阶ARCH效应,并且具有正向非对称的反杠杆效应,但不存在ARCH in Mean效应。  相似文献   

14.
碳交易及碳交易市场是在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生态环境遭遇严重破坏的大背景下产生的概念.1997年通过的《京都议定书》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一段时期内的温室气体减排量均做了相应的规定.在碳交易及碳交易市场日益发展、完善的过程中,各类金融机构扮演了关键性的角色,例如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碳交易所,还有基金公司、商业银行等等,都直接或者间接地参与了碳交易活动.不仅如此,一些金融机构还是市场价格的发现者.从全球碳交易现状出发,研究发达国家和地区在碳交易排放体系构建方面的经验,结合国内外金融机构的具体案例论述中国金融机构在碳交易当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我国同期的主板市场不存在ARCH效应,中小板市场存在弱势ARCH效应,创业板市场存在明显的ARCH效应;GARCH(1,2)模型能较好地刻画中小板指数,GARCH(1,1)模型能较好地刻画创业板指数;EGARCH(1,2)能较好地刻画中小板市场波动的非对称性,EGARCH(1,1)模型能较好地刻画创业板市场波动的非对称性;GARCH(1,2)-M模型不能有效刻画中小板指数,GARCH(1,1)-M也不能有效刻画创业板指数,表明中小板市场及创业板市场日收益序列对风险溢价的敏感性不强。  相似文献   

16.
碳排放权交易是运用市场机制控制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重大创新,是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举措。我国碳交易市场发展迅速,但仍存在碳市场流动性不足、碳价格发现功能有待加强、碳市场制度体系亟待完善、碳市场金融化程度较低等问题,未能充分发挥减排效应。对此,提出碳市场支持“双碳”目标实现的路径,主要包括完善碳市场运行机制、建立灵活的碳定价机制、健全碳市场相关制度体系建设以及推动碳金融建设发展。  相似文献   

17.
为应对气候变化,中国政府提出了雄心勃勃的减排目标,并计划通过碳交易政策促进减排目标的实现。2021年全国碳市场从电力部门展开运行,将逐步覆盖其他部门。构建加入碳交易模块的动态CGE模型,评估中国碳市场不同扩容策略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中国碳市场在2022年即纳入其他七个碳密集部门的减排成本和宏观经济损失最小。此时,到2030年碳价为110元/吨,较基准情景累计减排5.11%,累计GDP损失为0.18%。若全国碳市场在“十四五”规划时期内未完成扩容,将导致单位减排的GDP损失较加速扩容情景提高32.77%。从部门角度,纳入碳市场的部门中,电力部门在碳交易政策下的减排量和经济损失最大,非纳入碳市场的部门中,煤炭生产加工部门的经济损失最大。此外,还讨论了模型参数和碳市场机制设计的不确定性对结果的影响,并为全国碳市场的发展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碳限额与交易机制下零售商模糊库存模型优化求解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探讨不确定条件下碳交易机制对库存管理中排放控制和成本优化的影响,用梯形模糊数描述各参数和决策变量,建立碳交易机制下模糊经济订货批量模型和排放模型,对比分析不同决策下经济订货量的关系,讨论碳交易机制对模糊成本与碳排放的影响效果。研究结果表明:模糊模型能有效降低决策的不确定性;模糊参数满足一定条件时,考虑碳交易机制前后和仅考虑碳排放最小时的经济订货量不相同,适宜进行碳交易;碳限额增大能有效降低成本,对经济订货量和排放无直接影响;碳价与排放负相关,而对成本的作用则取决于给定碳限额的范围。  相似文献   

19.
使用GED分布的EGARCH模型对上海金属期货交易所与伦敦金属交易所铜期货多空市场的风险价值进行了测算,并据此利用Granger因果检验和脉冲响应函数检验了两市风险溢出效应。实证结果表明,在子样本1内95%和90%置信度下,两市期铜市场风险互为Granger原因;子样本1内99%置信度下、子样本2内3种置信度下以及总样本3种置信度下,伦敦金属交易所期铜市场风险是上海金属期货交易所期铜市场风险的Granger原因,但上海金属期货交易所期铜市场风险不是伦敦金属交易所期铜市场风险的Granger原因;面对一个标准新息冲击时,伦敦金属交易所对风险冲击有一个反复纠偏的过程,上海金属期货交易所则没有,从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样本区间内国内经济形势好于国外。  相似文献   

20.
为探索我国农产品价格周期性波动的内在机理,首先对农产品价格波动的成因、价格波动与影响因素之间相关关系进行了研究;利用多Agent技术,构建了农产品价格波动动态模型,并对多因素间的协作过程与工作原理进行了设计;在多Agent模型下,以小麦市场价格趋势数据为对象,借助自回归条件异方差模型(ARCH)对价格波动规律及强度进行了探索,在此基础上对ARCH模型进行变换形成TRCH模型,进行了模型的检验与估计。通过实验仿真,结果表明农产品价格波动动态模型能有效的反应价格波动的内在机理,有利于实现农产品价格波动的事先预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