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解释学视阈中的语文教育研究,就是以解释学理论为基点,以期打破以往的对文本(文章、文学)的概念化的解读模式,旨在为语文教育提供新思维、新视点、新思路和新方法。解释学是一种研究理解和解释"文本"的哲学,是一种关于理解和解释"文本"的系统理论。它把解释本体视为"文本"意义的审美生成过程,将读者的解读作为寻求理解和自我理解的活动,即既建构"文本"意义又建构自我世界。解释学视阈中的语文教育研究一般涉及"基本原理"、"主导技术"和"应用工程"等理论问题。这是一个牵动语文教育生命的课题,直接关系到语文教育的功效和成败。  相似文献   

2.
论理解与文本意义的关系——解释学基本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读者的理解与文本意义的关系问题,是解释学的基本问题.这个问题包含两个方面:第一方面是本源的问题,即文本的意义是由读者的理解生成的还是理解是对文本意义的把握;第二个方面是同一性问题,即读者的理解能否正确地把握文本的意义.对理解与文本意义的关系的不同理解,构成了解释学上的不同理论派别.本文坚持"客观主义"的解释学立场和文本意义的可理解性立场.  相似文献   

3.
施特劳斯在论及隐微写作传统时为何对曾经专论此传统的托兰德只字未提?其实,在《迫害与写作艺术》中,施特劳斯借迈蒙尼德反驳了托兰德的老师斯宾诺莎。将隐微写作归因于政治迫害,是托兰德“显白/隐微”论的关键论点,这种主张已经成为现代启蒙学说的基础——哲学探究的思想自由已是现代民主政制的基础。然而,施特劳斯向有心人传达的是古典的隐微论教诲:隐微写作的必要性并非仅仅由于政治迫害,更多是由于哲学与社会的天然对立、以及哲人对社会承担的政治责任。《迫害与写作艺术》书名看起来像支持现代启蒙式的隐微论,实际上是要恢复古典的隐微论。  相似文献   

4.
在西方哲学解释学看来,一切理解都是自我理解。有多少个不同的自我,就会有多少种不同的自我理解。进一步讲,自我理解不是限定了理解的多样性而是加剧了理解的差异性。欲实现文本→他人→自我的理解路径,必须尽力祈向自我视域与作者视域、当下视域与历史视域的契通和融合,还必须注意到自我与文本的双向敞开以及自我视域的单向运动的特征。同样,中国诗学解释学也注重以"我"观诗,以"我"解诗,但在自我理解和视域融合的态度及方式上又与西方解释学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研究需要唤醒解释学意识,但解释学的研究同样需要借助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的指引.在马克思主义的视野中,正确的解释学意识包括对理解的对象意识、目标意识、条件性意识、创造性意识和性质意识等内容的正确理解和解释.理解的对象是文本,理解的目标是把握文本的意义,从而为理解者服务;理解是一种创造性活动,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进行的历史性行为,理解的条件性不仅规定了理解的相对性,同时也规定了理解的可能性、客观性和绝对性.  相似文献   

6.
解释学本来是一门研究文本理解的具体学科而不是作为世界观的哲学.但是从狄尔泰开始,"文本"概念被扩大到了历史,"理解"概念被扩大到对历史的认识,解释学就发展为一种哲学,而同时哲学也就降为解释学.解释学发展为哲学既不是解释学的进步,也不是哲学的进步.解释学发展为哲学,是解释学在研究对象上的越界.哲学降低为解释学,是哲学在研究对象上的退缩和在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化.解释学只能作为研究文本理解的具体学科得到发展,而哲学应当作为世界观得到发展.历史唯物主义坚决反对作为历史唯心主义哲学的解释学.  相似文献   

7.
解释学是当代西方最重要的哲学思潮,解释学意识正在广泛地渗透到各人文学科的研究中,将解释学方法运用于新闻文本的解读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些创造性的启示和发现。从解释学视角考察新闻文本的特征,其鲜明的“作者消隐”特征和“受众指向”为读者独立的、多元的解读文本提供了一定的合法性,但是透过受众多元解读的表象,新闻文本的实质却是一种传播者本位的活动,受众本位没有实现的理论和实践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作为西方传统哲学的核心问题,形而上学遭到了现当代哲学的深度解构和尖锐批判。形而上学命运问题在极端的激进型后现代主义浪潮下开始朝着既坚持形而上学又变革形而上学的路向展开探讨。伽达默尔的解释学就是这种探讨的鲜明表现,解释学也是一种形而上学,它就是要从根本上关注人类精神的普遍性和总体性问题,要阐述和创造出人类理性的最普遍的世界意义。但是,解释学的形而上学又完全不同于传统的建立在理论理性基础上以知识本质为思路的所谓客观的形而上学,它是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交流、对话,强调理解意义的普遍性和共同性,突出理解之形而上学的必然性和意义。  相似文献   

9.
解释学和接受美学一致强调文学作品的社会效果 ,共同完成了西方文论从“作者中心”向“文本中心”,再向“读者中心”的转向 ,对后来的解构主义和英美的读者反应批评 ,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选取两种文论中具有典型方法论性质的内容 ,结合古典文学、现代文学创作以及绘画等方面问题进行了较为细致的探讨  相似文献   

10.
解释学哲学化的缘起——狄尔泰与解释学的转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解释学发展进程中,狄尔泰是承前启后的重要人物.他从其生命哲学出发进行历史理性批判,试图为人文科学奠定方法论基础,这便是对精神进行理解的解释学.他把历史看成文本,理解是对历史的理解,也就是对精神、生命的理解,同时也只有通过理解这一方式,人才能把握历史.他的解释学理论承继了一般解释学的形式,把解释学引入了历史观,使得解释学哲学化,直接开启了哲学解释学的诞生.  相似文献   

11.
高常营 《东方论坛》2004,(1):102-106
在西方哲学史上,语言问题一直被哲学家们所重视,他们分别从不同的维度,对语言进行分析、研究和评判.传统哲学把语言理解为一种形式和符号系统的工具,而伽达默尔的哲学解释学则认为语言并不仅仅是人的工具,而是人的自下而上和生活经验的形式,即存在方式,离开了语言,人的理解活动是不可能的.马克思主义认为,语言本身就是人的实践活动的产物,是现实生活的表现.  相似文献   

12.
一种历史视域中的解释学的普遍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解释学的普遍性的问题是当代不少哲学家们所热衷讨论的话题。文章作者从一个新的角度提出了一种解释学普遍性的观点,它不同于以往正统的说法,即解释学从个别到一般、从局部到普遍的发展。作者反对这种线性的、目的论式的理解,而是从史实出发(不仅从解释学史,而且还包括解释学的史前史),强调这种普遍化的进程很早就已经开始了,只不过,过去有过去的普遍性,现代有现代的普遍性,这种普遍性的形式不断的转化并逐步深化。  相似文献   

13.
从伽达默尔解释学看文学翻译标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两千多年来,传统的翻译标准一直坚持忠实的原则,即对作者原意的追求.伽达默尔的现代解释学中通过对理解和解释的哲学分析,表明作者的原意根本不存在,而且新意义也在不断地生成,从而证明忠实的原则并不适用于文学翻译,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4.
西方文学诠释学的发展经历了三次转向,文学批评对文本理解和意义追寻的行动乃是造成诠释学领域作者、文本和读者间关系变动不居的原因所在。所发生的从传统诠释学向现代哲学诠释学的转变,实则是文本意义从单一走向多元的流变过程。当代法国思想家利科的诠释学思想,则为文学批评基于文本与存在的关联走向读者的自我理解提供了一个务实的可能性空间。  相似文献   

15.
翻译的文本观问题,在译界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关注.传统的文本观主张探求作者本意,现代的文本观主张诠释文本本意.本文拟在对施莱尔马赫的传统诠释学和伽达默尔哲学诠释学中提出的文本意义的理解和解释方法的对比分析的基础上,来探讨伽达默尔哲学诠释学对翻译理论的启示,指出在翻译中要破除旧的文本观,树立新的文本观,探求文本所能展现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赵岐《孟子章句》的诠释学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岐的《孟子章句》一直被认为是以追求对文本的“纯客观”诠释为特色的“汉学”的代表,而与以“意义发挥”为特色的“宋学”相对应。然而,事实却是:《孟子章句》以“解”“喻”结合、“原意”与“用心”互现的诠释实践,开启了中国诠释史上方法论诠释与哲学诠释相统一的诠释之路。  相似文献   

17.
诠释学视角中翻译标准的变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现代诠释学主要围绕解释过程中涉及到的"作者-文本-读者"之间的关系展开,各个流派强调的侧重点各不相同,从而使翻译研究也经历着一次次视角的转变。从对作者原意的不懈追求到考虑读者的感受,对译者主体性的张扬,之后又落实到文本分析,最为明显的转变体现在对翻译标准的影响上。以作者原意为圭臬的传统"忠实"、"等值"的翻译标准,到崇尚个性差异的多元化标准,翻译标准在一步步走向宽容、多元。  相似文献   

18.
翻译理解的哲学解释学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成见、效果历史、视界融合是伽达默尔的哲学解释学的三大原则。翻译活动中出现的成见的限度、理解不可还原对象、理解不可穷尽对象等问题,可以从哲学解释学的原则与范式中找到解答方法。这样,可以促进翻译活动的动态操作性,并解释传统翻译观中难以解决的种种矛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