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1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5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9篇
社会学   3篇
  2021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技工学校经常承担复转军人的岗前培训教育工作,针对复转军人普遍文化素养不足、学员个体水平参差不齐(有的已自修完大专学历)的情况,必须本着"有的放矢、因材施教、重在技能"的原则,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使学员克服困难,转换角色,提高专业知识水平,尽快获得适应岗位需要的相关技能.  相似文献   
2.
一切理解活动的发生都必须以理解对象的客观存在为前提,文本一经产生便具有了自身的意义,文本意义不因理解者的理解而改变,文本意义相对于理解者而言具有客观性。“读者赋予文本意义”的观点既不能避免自身的逻辑矛盾,也不符合人们理解活动的实际,并且在实际生活中产生了消极的后果,对此我们应当保持自觉的解释学意识。坚持理解的客观性原则对马克思主义研究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3.
论前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解释学主张克服前见以达到对文本的绝对把握,哲学解释学把前见看作理解的本体论处境,是理解得以可能的本体论条件,前见是无法超越的。这两种观点都有片面性。人首先属于历史,同时历史又是属于人的历史。在本体论意义上,一切理解都是从前见出发的理解,是无法超越的;在方法论意义上,一切理解又都是不断超越前见的理解,前见又都是可以并且应该被超越的。对前见本身应当保持自觉的解释学意识,我们应该认识到理解的相对性与绝对性、多样性与统一性,以及理解的可能性、局限性、派生性等等。前见决定了理解的相对性,同时又决定了理解的绝对性,理解是相对性与绝对性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4.
论解释学的马克思主义重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有的解释学存在两个主要方面的缺点 :一是在解释学的研究对象、研究任务、学科性质问题上的看法还不统一 ,从狄尔泰开始 ,把对历史的认识也看作是解释学的研究对象 ,从而使解释学成为哲学 ,混淆了解释学和哲学的学科界限 ;二是在解释学理论中不能很好地贯彻辩证法 ,割裂相对和绝对的关系 ,存在着绝对主义或相对主义倾向。因此 ,有必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进行解释学的重建。在重建解释学时 ,必须批判地继承以往的解释学 ,贯彻实践性原则、客观性原则、可理解性原则 ,体现理解的主体性和理解的辩证法。  相似文献   
5.
当前,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在学生培养过程中普遍存在"三重三轻"的现象,即:重理论学习,轻实践训练;重知识积累,轻能力培养;重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训练,轻创新思维能力的提升.基于此现象,该文针对性提出了构建"以赛代练、以赛促学、赛学结合"的新型实践模式,旨在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实现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  相似文献   
6.
陈海飞 《职业》2015,(8):88
本文针对技校有机化学课程特点和技校学生现状,通过重实际、讲方法、强引导的做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将以讲解教材、传授知识为主的封闭式教学,转变为以增长知识、提升效果为主的开放式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成效。  相似文献   
7.
陈海飞 《职业》2008,(29):36-36
<正>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计算机的应用几乎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为技工学校计算机专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同时也表明技校计算机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其改革的主要思路是:以"适应市场,各有所长,各尽所  相似文献   
8.
解释学哲学化的缘起——狄尔泰与解释学的转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解释学发展进程中,狄尔泰是承前启后的重要人物.他从其生命哲学出发进行历史理性批判,试图为人文科学奠定方法论基础,这便是对精神进行理解的解释学.他把历史看成文本,理解是对历史的理解,也就是对精神、生命的理解,同时也只有通过理解这一方式,人才能把握历史.他的解释学理论承继了一般解释学的形式,把解释学引入了历史观,使得解释学哲学化,直接开启了哲学解释学的诞生.  相似文献   
9.
情感既是影响学习的因素,又是教育的结果.情感的特征具有两极性,表现为肯定的和否定的对立,存在着积极的和消极的两个方面.因此,在历史教学中,既要发挥情感在教育中促进学生成长的动力作用,又要努力通过教育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感.  相似文献   
10.
理解与循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解释学循环本质上不是形式逻辑意义上的循环论证,而属于辩证法的矛盾,体现了理解过程中的辩证法,理解是一个发展的、开放的过程;解释学循环决定了理解的根本性质是相对的,但相对的理解中就已经包含着绝对的成分,理解的性质是绝对性与相对性的辨证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