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为加速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针对辽宁地区实际,从以下几个角度提出了进一步增加辽宁城乡居民收入政策和措施的建议:加快经济发展;落实积极就业政策;完善各类工资和薪酬制度;完善社会保障和救助政策与制度;优化国有资本收益分配;提高居民基本福利水平。旨在为改善辽宁民生问题提供决策借鉴。  相似文献   

2.
辽宁省是我国社会养老保险改革的试点省份,"辽宁试点方案"曾有力地推动了全国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和发展,并为辽宁老工业基地再次腾飞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然而,从发展角度看,辽宁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还远未完善。据此,本文从实证角度分析辽宁城镇基本养老保险收入再分配对老年贫困、居民收入差距以及对居民福利的作用,探索制度运行中现存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改革建议,以期为辽宁乃至全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进一步完善提供改革依据。  相似文献   

3.
辽宁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应通过发展市场经济来实现。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民法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法,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主要以民法为保障。完善我国民法制度,为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提供法律保障主要体现在:完善市场经济主体法律制度,保障市场经济主体平等的法律地位和合法权益;完善物权法律制度,为辽宁市场经济发展中财产归属和利用提供法律保障;完善合同法律制度,为辽宁经济振兴中的商品流转提供基本法律形式;完善知识产权法律制度,推进辽宁经济振兴中知识产权的法律保护。  相似文献   

4.
运用收入转换矩阵和惯性率指标,文章对1989~2009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流动的动态演化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转轨时期,我国居民收入的相对地位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大部分居民的经济地位存在改善机会。收入流动整体表现出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的趋势;高收入和低收入阶层的收入位置呈现固化趋势,中等收入阶层的收入地位比较脆弱;农村居民收入流动性总体状况优于城市,农村的顶层缺乏流动,而城市的顶层和底层都较缺乏流动。改革现有分配制度,打破高收入群体的固化状态、以教育投资促进低收入群体改善收入地位和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数量应是我国未来社会政策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5.
利用河北省1978—2013年间的时间序列数据,采用基于VAR模型下的Johansen协整检验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对河北省金融发展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金融发展规模的扩张、金融发展效率的提高和经济增长会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而产业结构变化会拉大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政策建议是通过金融制度改革,消除金融抑制,缩小河北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改善和发展民生。  相似文献   

6.
为探究内蒙古地区城乡收入差距水平,本文对1978年以来内蒙古地区城乡居民收入数据指标进行分析后得出,改革开放以来内蒙古自治区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提高的同时城乡收入差距也在不断扩大.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国家政策倾向及内蒙古地区本身的历史地理环境特点是城乡差距形成及扩大的主要原因.只有改革二元经济体制,加大对农民的政策倾斜力度,发展内蒙古地区的特色经济才能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相似文献   

7.
和军  李江涛 《南都学坛》2023,(4):114-124
基于2011—2020年中国县级层面的面板数据,以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政策作为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代理变量,采用PSM-DID方法考察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发现:农村电子商务显著缩小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且这一作用主要通过增加农民收入、促进产业结构合理化、提高农业专业化生产水平等路径实现;农村电子商务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效果主要体现在东部、中部和东北地区,而在西部地区农村电子商务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缩小效果并不明显;农村电子商务在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水平较高和互联网发展水平较高的县域中,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缩小效果更为突出。基于此,建议因地制宜制定农村电商发展优惠政策,重视农村电商经营主体培育,完善农村金融与数字设施支撑服务,利用电子商务助力城乡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8.
从居民收入结构和基尼系数两个角度分析中国居民收入差距现状,认为中国居民收入差距问题已不容忽视;通过居民总收入和可支配收入的洛伦兹曲线比较,认为中国收入再分配政策在调节居民收入时作用有限。在此基础上,依据帕累托的思想,在规模收入分配的视角下,对影响居民再分配收入各因子对居民收入的规模和结构的影响机制进行分析,并借鉴美日两国的收入再分配政策,提出如完善财政收支制度、税制税种、社会保障制度以及第三次分配制度等一系列缩小居民收入差距的再分配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增加低收入居民的收入对于经济社会发展至关重要。更有效提高低收入居民收入必须从控制性政策入手。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改善城乡二元结构,加快城市化进程;尽快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等控制性政策对于提高低收入居民收入有根本作用。  相似文献   

10.
针对数字普惠金融能否有效提高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和幸福感的问题,利用“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第二期)2011—2018年31个省市区的面板数据,以省级互联网普及率作为工具变量,实证分析了数字普惠金融对城乡居民收入的异质性影响及其中介效应。研究认为,数字普惠金融能够显著提高中国城乡居民收入,且对农村居民收入的提升效果大于城镇居民,数字普惠金融通过经济发展和促进就业间接提高了城乡居民收入,地区发展差异、城镇化发展水平在其中发挥着异质性作用。因此,需要加快欠发达地区的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数字普惠金融的利用效率; 引导数字普惠金融更好地为实体经济提供支持和服务,运用互联网平台带动创业、增加就业; 加大对欠发达地区居民金融知识、金融素养的培训,充分发挥数字普惠金融的提升效应; 进一步创新和健全金融监管体制机制,完善金融法律法规体系,为数字普惠金融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和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11.
公民参与碎片化是导致扩展公民有序参与难以实现的关键因素,因此必须使公民参与组织化。社会组织是公民有序参与的组织基础,而发挥社会组织参与功能也符合党和政府的基本政策目标。因此,要通过激活群团组织的利益表达与聚合功能、促进行业协会商会参与市场治理和释放NGO的社会治理活力来实现公民组织化有序参与。  相似文献   

12.
现代化的公民参与公共决策是指公民作为国家的主人,自主决定公共政策的议题、程序,通过国家的力量实现对公民社会的自治,这种参与要求公民具有理性的自我认识能力、基本的正义感能力以及形成合理的善的观念的能力作为前提.公民的这些道德能力的形成的保证是公民拥有参与公共活动的基本财富与公民社会和法治秩序基本形成.  相似文献   

13.
公民参与是地方治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民主政治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近年来,随着治理理念的深入发展,以及社会团体的迅速增加,我国地方治理中公民参与取得较大进展,已经形成了公民参与地方治理的网络雏形。但是受传统行政观念、公民参与能力,以及法律制度不完善等原因的影响,公民参与地方治理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因此,应当通过转变公民的角色定位,提高公民的参与能力,完善相应的法律、制度保障等,来进一步提高公民参与地方治理的水平和效果。  相似文献   

14.
公民道德建设是维持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公民道德建设 ,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客观要求。社会主义的公民道德建设 ,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根本方向 ;坚持从我国目前客观现实出发 ;坚持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未来等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5.
文章在对公民概念分析的基础上,对公民意识的内涵及其作用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文章认为,公民意识包含主体意识、权利意识、责任意识、平等意识、参与意识与理性精神。同时,公民意识对于现代性社会而言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论“公民”概念的本质及其历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公民”这一概念源自西方,它包含了丰富的政治学、法学和伦理学内容,其本质是公民身份,即拥有权利义务的主体。它区别于人民、臣民、市民等概念。“公民”在西方经过了古希腊罗马、近代的发展,在现代又随着社会互动、国际交往和人道思想的普及等而发生了巨大变化,原有的“公民”概念不断被扩展和修正,可以说,“公民”至今仍然处于不断完善的过程之中。  相似文献   

17.
美国大学生公民教育的经验与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的公民教育比较成熟,具有合理规范的教育内容,教育方式独特,能有效实施服务学习等特点。借鉴美国公民教育的经验,可以从以下方面提高我国当代大学生公民教育的有效性:通过传授公民知识、训练公民技能和培育公民意识来丰富公民教育的内容;从培养公民的主体性、政治参与性和道德性三个方面明确大学生公民教育目标;合理设置大学生公民教育的课程,加强社会实践环节。  相似文献   

18.
论城市化进程中的新市民社区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城市化进程中必须重视新市民社区教育,这是提高新市民素质、构建和谐城市和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必然要求,开展新市民社区教育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原则、"属地化"定位、系统运作和外部配套等。  相似文献   

19.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需要培育健全的现代政治主体即公民。从思想史的角度来考察,近现代公民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是资产阶级思想家以自然状态为起点、以自然权利为理论核心、以社会契约为中介、以人民主权为其政治结论加以论证的。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需要对西方近现代公民理论进行批判性地吸收。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沈阳市民法律意识的调查研究,分析了沈阳市民法律意识的现状,对沈阳市民法律地位进行了综合分析与评价,提出了提高沈阳市民法律意识研究的途径,对提高市民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具有较强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