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波爱修斯的模态逻辑直接来自古代,特别是亚里士多德的模态逻辑.中世纪早期模态理论主要关注关于将来事件模态命题的解释.基于此,波爱修斯首次对上帝的预知与人的自由意志一致性进行了逻辑论证.  相似文献   

2.
论波爱修斯与古代逻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波爱修斯是古代逻辑向中世纪逻辑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哲学家.他翻译和注释了亚里士多德的<工具论>;探讨了波菲利关于共相的三个问题;对假言命题和假言三段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在斯多亚学派之后重新奠定了命题逻辑在整个逻辑学说中应有的地位.波爱修斯的逻辑理论是中世纪逻辑学进步的主要源泉.  相似文献   

3.
Kripke语义学是关于模态逻辑形式语义等符号的意义和公式真假的一种理论。模态逻辑是逻辑学的一个古老的分支,近几十年来,它得到了蓬勃的发展。其中Kripke語义学的提出是极为重要的,模态逻辑的发展因此而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而且它还在哲学研究方面提出了新的工具以及新的观点和问题,表现了逻辑和哲学在现代形式下的相互依赖和促进的关系。一、模态逻辑的形式系统模态逻辑简单地说就是关于必然性与可能性的逻辑。“必然”和“可能”作为模态概念在模态逻辑里通常分别用符号□和◇表示,称为模态词,从演算的角度,也称为模态算子。有了模态概念和符号后,就会产生以下三种模态公式:  相似文献   

4.
模态代数语义学是模态逻辑的三大内容之一,从理论上看,对模态逻辑的发展起着深层次的影响作用。模态代数语义学的基本形式是模态矩阵。通过模态矩阵解决了一些模态系统的如判定性和完全性等重要问题。模态代数是最简单的一种模态矩阵。因为这一简单性便于作深入的研究,形成了摸态代数语义学偏重于模态代数的发展方向;由此还形成了正规模态逻辑的概念,以及相应地使模态逻辑形成了偏重于正规模态逻辑的发展方向。模态代数为关系语义学的产生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5.
奎因在20世纪加年代提出解释量化模态逻辑的问题,认为不能把标准量化与模态结合起来。逻辑学家尝试了各种解决方案。由于克里普克语义的广泛应用,逻辑学家找出了一些量化模态逻辑系统,并给出相应语义解释和完全性,使特定的模态系统具有正确的句法和语义,因此部分回答了奎因提出的挑战。另一方面,人们从哲学上提出各种不同的对“模态个体”的说明。我们详细讨论奎因提出的问题,简要说明量化模态逻辑的发展。最后的结论是,虽然关于量化和模态的关系的技术处理取得了大量有意恩的结果,但从哲学上看,我们仍然需要一种对模态个体、内涵、同一等概念的恰当解释。  相似文献   

6.
模态逻辑研究的模型是集合论的结构,所以人们可以把模态逻辑的模型论看作是集合论的一个分支。这样就产生了一个哲学问题:在模型论中所研究的集合论结构和任何一种客观性之间的联系是什么?我们凭什么能够解释这些结构的研究能够产生出关于模态逻辑原理和推理的真正洞见?对这类问题的回答是由刘易斯的模态实在论提供的。  相似文献   

7.
将意向性的心灵活动与它们所指向或涉及的对象分割开来所得的一些'态度',即为心智模态,它们由'相信'、'喜欢'、'坚持'等'心智模态词'所刻画。根据对象的种类,心智模态可划分为三种: 指向事态的认知模态、指向客体(包括人)的情感模态和指向行动的意志模态。它们可分别看成'从言模态'、'从物模态'和'从动模态'。心智模态词操作于相应的对象构成心智模态命题。心智模态逻辑或心智逻辑研究同种心智模态词构成的心智模态命题之间的逻辑关系,以及不同心智模态词构成的心智模态命题之间的逻辑关系。心智模态逻辑不同于皮亚杰所给出的心理逻辑,心智逻辑探讨的是心灵的结构。  相似文献   

8.
模态实在论者普兰汀格主张按照可能世界分析模态算子。依据普兰汀格的理论,P是可能的当且仅当存在着一个可能世界,在该世界中P为真。但是与刘易斯的模态实在论不同,普兰汀格的可能世界是由抽象实体,更具体地说,是由一些极其复杂的性质构成的。普兰汀格的模态实在论在他的模态形而上学中扮演着关键性的角色。文章简要地讨论普兰汀格的模态实在论和模态逻辑,并提供了拒绝他的模态形而上学的理由。  相似文献   

9.
多模态逻辑系统是在经典模态逻辑基础上增加多个模态词而得到的系统,Walter Carnielli 和Claudio Pizzi在专著Modalities and Multimodalities中提出了更为一般化的多模态逻辑系统,证明了这些系统的完全性.混合逻辑系统是在模态逻辑基础上增加名词性词(nominal)作为一类特殊的命题,并增加满足算子等联结词而得到的系统,它有着更丰富的表达力.人们对经典模态逻辑和时态逻辑的混合系统已经作了研究,在此基础上,把混合逻辑的方法推广运用到更一般的正规多模态逻辑中,同时证明它的完全性.  相似文献   

10.
亚里士多德的模态三段论 亚里士多德是历史上对模态逻辑进行过系统研究的第一个逻辑家。在《工具论》中,他讨论模态三段论的篇幅超过了他讨论非模态三段论的篇幅。他的非模态三段论,即直言三段论,两千年来一直是学院中逻辑课程的重要内容。但亚里士多德的模态三段论,由于本身存在着许多难解的问题,却被人们称为“奥秘的学问”。  相似文献   

11.
“异乡人”身份和“边缘人”人格的赛珍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赛珍珠是一个"异乡人",也是一个"边缘人",她具有"异乡人"身份和"边缘人"人格。虽然她在中国生活了近40年,虽然她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女作家,但是无论在中国还是在美国,赛珍珠都感到自己是一个"异乡人","异乡人"的身份催化了她"边缘人"的"人格",从而对她的创作和事业选择发生影响。  相似文献   

12.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初期,面对纳粹德国在保留侵略波兰成果基础上提出的“和平倡议”,美国表示了反对与拒绝。这一方面是慕尼黑会议后美国对纳粹德国政策中出现遏制因素的必然结果,另一方面也与它当时所推行的援助英法遏制德国的政策有着密切关联。  相似文献   

13.
美国“新经济”是以现代高新技术为基础的知识密集型经济,具有与传统经济相比的新的特征,带来了美国经济的繁荣和发展。在面临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形势下,美国新经济对促进中国经济的发展和提高国际竞争力都有一定的借鉴和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4.
美国经济领导权的悖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某些指标来看,美国经济运行良好,目前年均创造实际GDP超过11.5万亿美元,继续保持世界最大经济体的地位。但是,从其他一些指标来看,美国经济的表现并不如意,它对美国的很多中产阶级产生了负面影响。美国经济尽管面临着许多挑战,但却存在一个悖论,即美国依然有能力掌控着世界大部分地区的经济权势并具有威望。造成这一“悖论”的原因,就在于存在着一整套保护美国经济运行的制度,甚至在结构不平衡的时候,它们也能够起到保护作用。这些制度有些是经济的,也有一些是法律的和政治的;有些是国际制度;有些是国内制度;加在一起,它们似乎解释了为什么国际社会对美国经济的信心经常能够持续,甚至在似乎没有理由这样做的时候也是如此。  相似文献   

15.
《蝴蝶君》:从边缘走向中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传统的美国戏剧舞台上,表现东西方爱情戏剧的一个突出现象是剧中的西方男人总是身处突出的中心地位,而东方女性总是身处边缘。当代美国剧作家黄大卫努力重新建构遭美国式的东方主义话语所压抑的亚裔美国文化。他在其代表作《蝴蝶君》一剧中跨越传统戏剧的框架模式,将剧中男"女"主角的关系作了象征性的转换,从政治、文化、哲学以及男女性别诸方面颠倒了传统东西方角色关系,使东方女子的形象挣脱了"边缘"枷锁的束缚,从"边缘"走向"中心"。同时,剧作者希望该剧能够纠正种种文化和性别的错误感受,抛弃旧有的刻板印象,由对立、对抗转为对话和交流。  相似文献   

16.
想象·纪实·批评--解读V·S·奈保尔的"写作之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写作之旅”中,奈保尔以后殖民社会为主要写作对象,以想象与纪实为写作手段,以尖锐的批评为写作目的。他作为“有机知识分子”的写作实践,呈现为虚构作品日渐衰落与非虚构写作日益加强的过程。虽然其右翼立场决定了他的写作难免失之偏颇,但是他的作品也确实展示了后殖民社会的部分真相,使之成为在当今西方知识界有重要影响的作家。  相似文献   

17.
朱全红 《南都学坛》2004,24(5):19-26
“9·1 1”恐怖袭击事件之后 ,美国对其国家安全战略进行了重大变化 ,在全球范围内打击恐怖主义成为其外交政策的首要目标 ;同时 ,美国社会族裔关系也因“9·1 1”事件而出现了调整 ,阿拉伯裔与白人主流社会群体之间的关系尤为紧张。所有这些变化使族裔群体在美国外交政策上的表现出现了许多新的特征。与冷战后克林顿执政时期相比 ,族裔群体在外交政策上的影响力受到美国打击恐怖主义这一最高外交政策目标的制约 ,族裔群体的“双重文化”认同在这个特殊的时期受到特别的考验 ,总体上有向冷战时期回归的趋势  相似文献   

18.
只要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文化的接触,就会产生有意或无意的“杂合”现象。赛珍珠的著作与译作都具有明显的“杂合”特征,其著译中的“杂合”,多数是其有意所为,目的是要让西方读者注意到世界上其他文化的存在、彰显中国语言文化特色,因此,“杂合”理论对于赛珍珠的著作与译作具有较强的解释力。赛珍珠著译的成功,对于我们更好地对外传播中国文化、进一步做好文学批评及文学翻译等工作,都有较大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30年代,针对美国白银收购政策给中国带来的巨大灾难,中国要求美国改变这项政策,由此,在美国政府内部引发争论。美国国务院为避免触怒日本,主张美国自行修改白银政策或联合其他国家共同解决;而财政部从反对绥靖日本的角度出发,主张给中国以经济援助,并将其作为政治支持中国的有力工具,最终财政部的意见占了上风。世界局势的变化和罗斯福在不同时期的政策考虑导致了这种结果的出现。  相似文献   

20.
情报体制比较完备的大国都分别设置了政府和军队两套不同的情报机构,美国的情报机构也不例外。美国情报机构体制的历史变革表明,美国的情报机构不仅从军事、反恐方面为国家的安全服务,而且日益强化情报在国家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效能。国家走向强大,离不开渗透在国家各个层面的情报的支撑,这是美国情报机构体制历史演进带给我们的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