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9 毫秒
1.
从"公室告"与"家罪"看秦律的立法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秦律中,当父家长的侵害对象是家庭中的卑幼时,这种行为属于"家罪"或"非公室告",禁止卑幼控告,但不禁止家庭成员以外的人控告;当父家长的侵害对象超出家庭卑幼的范围时,这种行为就属于"公室告",家庭卑幼也有义务和责任举报,甚至可以将其捉拿归案以免自己受到株连."公室告"与"家罪"的有关规定,源自法家之君权高于父权、官方利益高于家族利益的政治理念,明显带有限制父权的意图,是法家伦理观念和法律思想的体现,并不符合先秦儒家的家国观与忠孝观.  相似文献   

2.
自原始社会母系氏族转变为父系氏族,母权也就让位于父权,在让会中,夫权、父权就开始了它的逐渐提高的过程,进入文明社会后,父权、家长权、夫权被极大的加强了,成为支配子女和妇女的绝对权威。但在秦又一度被削弱,构成了中国古代史上父权、家长权、夫权的低谷时期。泛言秦父家长权重、夫权强,这是不符合历史实际的。  相似文献   

3.
家庭历来被视为社会的细胞。古代罗马的家庭制度是严格实行一夫一妻制的家长制家庭,而作为家庭的基础和家庭父权产生的最重要原因的婚姻,在罗马私法中.就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在十二表法前,罗马的婚姻制度纯粹为“有夫权的婚姻”,女子出嫁后即与母亲家脱离关系而加入夫方家庭,完全处于夫权统治之下,此时婚姻与  相似文献   

4.
聘财和嫁妆是中国古代婚姻中的一种礼和俗,至中古时期演变为婚姻重财.唐代婚姻重财经历了从前期重聘财到中后期重嫁妆的演变,这是唐代以士族的衰亡和官僚阶层的兴起为主要特征的社会结构变革和以出嫁以后女子生活中父权地位下降、夫权地位的上升为特征的家族权力变革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父系家族公社(或称父系大家族)形态是原始社会史的一项重要研究课题。近两个世纪以来,各国学者的考察与研究愈来愈广泛、细致,使人们逐渐看到,摆在人们面前的一系列家族公社实例在其结构上并非划一,各地区家族公社本身也不是一成不变的。科斯文在本世纪中叶曾主张家族公社存在“民主型”与“父权型”之分,这一分类在历史、民族学研究中  相似文献   

6.
福克纳的家族小说在书写美国南方家族神话、男权思想、种族问题、妇道观念、血缘伦理等主题的过程中,形成了清晰可辨的母题类型和母题谱系."家族神话与失乐园母题"、"父权至上与审父母题"、"血缘秩序与乱伦母题"和"女性崇拜与厌女母题"是贯穿福克纳"约克纳帕塔法"家族世系小说的四对矛盾母题形态,彰显了福克纳历史观念的内在矛盾性及其对美国现代化进程的深刻反思.这种母题谱系学研究是考察福克纳家族小说思想艺术特征和美国南方家族文化精神内涵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7.
中国的分家制度蕴涵了"合"的机制,即"分中有合"。分裂的小家庭合并之后的形式在传统时代表现为实体形态的宗族;在当代农村则表现为实践形态的家庭网络,本文称之为"日常生活实践中的家族"。我们可以从家庭的文化礼仪活动、家庭经济活动和家庭建设活动这三大家庭实践活动中清楚地看到这一家庭网络的内涵和外延。传统社会的宗族是血缘偏重的父系家族,而当代农村的日常生活实践中的家族则扩展为血缘、姻缘并重的泛化家族,姻亲在家庭网络中地位的急剧上升与分家习俗的变化有一定的关联。不过日常生活实践中的家族所涵括的父系血亲范围则急剧缩小,一般是从该家庭沿父系的血缘关系向外推三代,即近亲-本家的概念。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的国家是在父权家族基础上产生的。在中国原始社会末期特定的历史条件下,随着父权家族力量的不断扩大,某些显赫家族及其父家长层层控制了氏族组织,使包含着阶级压迫性质的父权渐次扩及氏族、部落乃至部落联盟的范围,形成其逐步凌驾于社会之上的趋势。在这个过程中,氏族征服战争使军事首长的职责揉入父权之中,并促使部落联盟向国家机构转化。在此基础上,某些夺取了统治权的父家长,利用自己战胜者的威望和权力,构筑起“家天下”的统治格局,中国古代的国家终于形成。这是一条“从家到国”的道路。  相似文献   

9.
传统的中国文学建构着"文学父权"神话,这在新中国成立后似乎不存在了.政治上的男女平等几乎一夜之间吹散了几千年形成的"文学父权"话语体系,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男女都一样"的诗学景观.然而,这"一样",同样让我们看到"十七年"文学包裹在阶级斗争、政治革命中的"文学父权"的顽固阴影中.  相似文献   

10.
1494年法国大兵压境,佛罗伦萨在军事失败后,统治佛罗伦萨的美第奇家族与法国"真结盟",靠出卖国家利益来换取家族统治的苟延残喘,把佛罗伦萨置于变成法国属国的险境,这招致市民推翻了美第奇政府。为了挽回外交败局,新政府重新与法国谈判,把"结盟"作为一种与敌国斗争的手段,而不是真正的联盟。围绕着国家主权、法国驻军、美第奇家族回归、战争赔款等诸多问题,佛罗伦萨与法国进行外交谈判,采用各种不同的外交手段打破僵局,最终克服了困难,成功地维护了国家主权,保护了人民利益。"结盟"开启了佛罗伦萨政治改革的新时代,给佛罗伦萨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引发了佛罗伦萨政治上的共和改革运动。  相似文献   

11.
传统中国朦胧的女性主义意识中所内蕴的政治价值观是一种"政治之外"的政治价值观;这种政治价值观具有很强的依附性、叛逆性和迷惘性,它不是成为父权政治的帮凶,就是最终成为父权政治的牺牲品;这就决定了中国传统女性主义政治抱负的实现有着特定的实现方式及其相应的路径抉择。  相似文献   

12.
日本近代以前的传统法律是在模仿中国的律令的基础上制定的,但在家族法的亲属、婚姻、收养和继承方面却与中国传统的法律有很大不同,究其原因是传统“家”的形成原理不同所致。中国传统“家”的形成遵循以父系自然血缘为纽带的结合原理,而日本传统的“家”的形成遵循血缘、模拟血缘的结合原理。  相似文献   

13.
婚姻是人类繁衍自己后代的文明形式 ,是构成家庭、产生宗族的基础。早期满族的婚姻形态处处渗透了宗法的色彩和内容 ,以宗族家族利益为目的 ,财产作为婚嫁中介 ,严门第等原则成为制约满族婚姻缔结的宗法性因素 ;包办婚、收继婚、早婚、一夫多妻等婚姻习俗 ,反映了宗法的族权、父权、夫权在满族家庭婚姻生活中起着决定作用 ,体现了浓厚的宗法性  相似文献   

14.
丧服制度是中国古代丧葬礼俗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项与先秦宗法制互为表里的社会制度,先秦时期的丧服制度是在确保父系(夫系)家族利益优先的前提下,对女性在服制内应享有的权利和义务普遍采取“压降”的办法加以限制,甚至剥夺,这必然导致先秦服制中性别等级地位的不平等。先秦服制中性别等级地位的差异,正是先秦统治者将“亲亲”、“尊尊”、“长长”以及“男女有别”等一套宗法制精神“外化”于丧礼服饰中的表现。其目的在于维系和巩固父权家长制的统治和宗法家族社会的稳定。  相似文献   

15.
通常在国际政治斗争中,当一国借助于"共有的"思想观念,通过鼓吹自身政治行为的普惠性或渲染对手政治行为的公害性来追逐狭隘的国家利益时,"意识形态陷阱"也就产生了。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国家往往通过给对手设置"意识形态陷阱"来谋求政治权力和利益,不慎落入这一"陷阱"的国家将会遭受严重的利益损失。冷战后国际政治形势所呈现出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西方国家不仅在物质性权力方面取得了空前优势,而且在意识形态权力方面独霸天下。随着中国的快速发展,我们应当深刻认识到国际政治斗争中"意识形态陷阱"的严重性和复杂性,采取有力措施加以防范和应对。  相似文献   

16.
封建父权下的女性 ,被看作是低于男性的 ,她们长期生存在第二性的境况中。可是乔叟笔下的“巴斯妇”却是一个具有叛逆精神的女性。乔叟借“巴斯妇”之举反对男尊女卑和夫权压迫 ,反对贞节观念 ,主张男妇婚姻不应受不干涉和妻权高于夫权 ,这在中世纪时期 ,无疑是妇女解放思想的具体表现。然而乔叟只提到把妇女从婚姻和家庭中解放出来 ,却没有提到妇女政治上、经济上、教育上的解放 ,这是时代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代亲属集团的形成,总系于族和宗的衍传与分化,曾经历母族母宗、父族母宗、父族父宗三个发展阶段;与此相适应的姓氏制度,亦曾经历由合而分、由分而合的演变过程。史前母系社会的族和宗皆依母系划分,其时族名和宗名即是后世所称不同层级的"姓",同时也是不同层级的"氏","姓"和"氏"还是合而不分的。在进入父权制社会以后,姓族体制转向依父系分族而仍依母系分宗,双系并行,族名表"氏"而宗名表"姓","姓"和"氏"始趋向分离,并逐渐形成男子称氏而女子称姓的习俗。驯至父系宗法完全成熟,族和宗皆依父系划分,"女生曰姓"的传统归于消亡,"姓"和"氏"遂亦复归于合一,此即秦汉以后通行的姓氏制度。  相似文献   

18.
由于父权、夫权的强化,封建礼教的束缚以及社会风气的日趋保守,宋代女性的财产权和人身权逐渐减少.而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孝母、尊母极为提倡,因此"为人母"的女性,尤其是寡母在家庭中地位较高,享有一定的财产权和人身权.  相似文献   

19.
父亲角色的缺席是当代许多女性小说文本书写母亲形象的一个共同语境。本文分析"缺父"的文本背景,阐释当代女性小说中母亲书写的性别文化内涵,指出"缺父"一方面意味着父权的无处不在,母亲的"妻性"被剥夺了,"母性"被推向极致;另一方面则是重建女性谱系的前提,使"母亲"重新获得"人性"、"女人性"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20.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分析家长制家庭时指出:“这种家庭的主要标志,一是把非自由人包括在家庭以内,一是父权。”妻、子女和奴隶都是父家长的世袭遗产,父权支配着他们,並且对他们握有生杀之权。我国古代和世界上其他民族一样也存在着这种家庭形式,对后世发生重要影响。一大约从五千年前开始,我国黄河、长江流域的氏族部落,先后从母系氏族社会转变为父系氏族社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