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索亚:后现代地理景观的空间本体论批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黑格尔说过,哲学像是一只黄昏时才起飞的猫头鹰。所谓的“晚期马克思主义”,就是后现代话语挑战中姗姗来迟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正如詹姆逊所反思的:形形色色的后现代主义与后马克思主义思潮联袂演出的“马克思主义终结论”,逼着马克思主义者发展出一种“更加现代的”(实际上是“后现代的”)马克思主义。它试图对传统的研究客体,即资本主义本身所呈现的“新的出乎意料的维度”,即“后现代状况”加以理论化。由此,晚期马克思主  相似文献   

2.
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和认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生的理论基础,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的性质和内容的理解决定了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并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产生决定性影响。考察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者对马克思主义的性质、内容的理解和他们对待马克思主义态度,对研究早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很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3.
詹姆森是在美国和中国都很有影响的理论家,他试图寻找一条沟通马克思主义与后现代主义道路,并对"现代———后现代"问题提供他自己的独特理解。虽然詹姆森的理论位置处于马克思主义与后现代主义之间,但是,他的理论实质不是通过后现代主义使马克思主义获得某种现代性,而是通过马克思主义对后现代主义提供一种与众不同的解释。  相似文献   

4.
詹明信的新马克思主义立足于将经典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观点融入到后现代理论话语中,而这一点恰好是经典理论与后现代状态的理论困境之所在.其中总体性问题是他与许多后现代理论家的最大分歧.本文就这一问题对其基本叙事理论的根基进行分析,以探讨总体性观点在当代理论中的合法性.  相似文献   

5.
后马克思主义中的齐泽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斯拉沃热·齐泽克是当代西方著名的左翼理论家。他与拉克劳和墨菲的后马克思主义关系亲近,提倡"具体的普遍性"和"行动"哲学,批判各种"主体化"政治哲学。2000年以来,他不断通过拉康阐释列宁,并在阶级斗争、批判资本主义等方面日益回归经典马克思主义。从总的理论追求来看,齐泽克应该属于经后结构主义理论洗礼之后,在马克思主义谱系中重新探索全球资本主义批判和社会主义规划的精神分析后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6.
美国当代著名学者弗雷德里克·詹姆逊(Fredric Jameson,1934一)因其后现代马克思主义理论而扬名学术界。他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对后现代主义进行了批判,体现出了某种反后现代的立场;又赞同并采用后现代观点把晚期资本主义文化理论化为一种形象的、类像的、片断化的、拼凑式的、精神分裂式的文化,体现出了某种亲后现代的立场。在这种“亲”和“反”的辩证统一中,詹姆逊艰难而努力地调和着后现代理论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可是有些后现代立场并不相容于甚或有损于他的马克思主义观点,彼此处于一种非常紧张的状态,因此说詹姆逊后现代马克思主义是对后现代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一种艰难的调和,是游弋于后现代主义与马克思主义之间的一种理论形态。  相似文献   

7.
胡绳成长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思维运行轨迹,展现出这样一条逻辑线索——三个基本环节,一个不断发展的思维过程.三个基本环节分别是接受马克思主义,这是他成长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基础;运用马克思主义,这是他成长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关键;在学术领域内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这是他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标志.胡绳一生的学术思维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一个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相似文献   

8.
"后现代主义"在詹姆逊的著作中是一个异常重要的关键词,但这并不代表他是一个后现代主义理论家。因为后现代主义是他介入当今现实的一个切入点,是表征着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他真正要指认的是支撑后现代主义背后的晚期(全球)资本主义。事实上,他的后现代文化批判理论是对当下资本主义发展的一种马克思主义的当代解读。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需要各种各样的生长点。概括起来讲,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生长点不外乎四大类:一是马克思主义者的社会实践;二是马克思主义者的著作和理论;三是非马克思主义者的社会实践;四是各种非马克思主义学派的著作和理论。对非马克思主义学派的观点,也要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要成功地实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就必须敢于和善于从非马克思主义学派的理论中吸取合理的因素。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视野中麦克弗森的平等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麦克弗森被誉为"20世纪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学说"的西方政治理论家.其"占有性个人主义"的理论范式独树一帜.他被自由主义者认为是马克思主义者,同时又被马克思主义者看作是自由主义者.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出发,麦克弗森立足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提出了平等的要求,用马克思的阶级分析方法剖析了不平等的根源,并且提出了"能力净转移"概念,在一定程度上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平等观.但是,麦克弗森在选择实现平等的道路问题上采取了调和态度,从而与马克思主义观点存在明显分歧.  相似文献   

11.
李大钊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大钊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系统介绍与理解、对近代中国社会和革命问题的深刻认识,以及对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原则的初步探索,虽然带有早期共产主义知识分子的局限性和不彻底性,但不可否认的是,李大钊走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启程前宝贵的探索道路,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形成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项深关中国革命和建设成败的事业。毛泽东不仅开创和奠基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而且毕生都在探索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相结合 ,走一条符合中国实际的有中国特色的道路。毛泽东在理论上开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经验马克思主义化的创新之路  相似文献   

13.
在后现代军团,让·鲍德里亚,可谓个中翘楚,以至于从20个世纪末就被称为"鲍德里亚效应",他的理论对马克思学说的各个方面均进行了严厉挑战,但与此同时,也对马克思主义的一些理论作出了发展,尤其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拓宽了我们的学术视野,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4.
詹姆逊建构的马克思主义解释学的元批评理论,以意识形态和乌托邦为双重视角,揭示出了 文本中的政治无意识,也阐释了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这一理论的内在根源是经过他符码化的马克思主 义的生产方式。詹姆逊一方面充分肯定了马克思主义是当代不可逾越的理论视域,另一方面又仅在叙事和文 本中理解马克思,弱化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  相似文献   

15.
亨利希·库诺夫是第二国际时期重要的思想理论家,他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占据着争议性地位,但却往往被忽视。他对马克思唯物史观的理解有其独到之处,并且将其原创性地运用于人类学领域,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他的研究成果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和发展做出了一定贡献。他在理论和实践中的倍受批判与其对马克思唯物史观的理解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与公认的经济决定论者拉法格相比,他更加彻底地以“捍卫”的立场“背离”了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将其理解为经济史观,并以此为基点考察资本主义的阶段特点,得出了与马克思截然不同的结论。在当下中国的视阈中审视并研究库诺夫的思想,对于中国的社会建设将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6.
毛泽东到延安及其后的几十年间,大量阅读了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著作,写了批注,提出了自己的思想观点。由于毛泽东拥有丰富的实践斗争经验,又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基础,善于理论联系实际思考问题,因而他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理论问题有自己独到而精辟的见解。毛泽东哲学批注中的哲学思想是毛泽东哲学思想的一个组成部分,对于我们把握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涵和特点是有重要价值的。  相似文献   

17.
吴瞿安先生为近代著名学者,世共推为独步一时的曲学大师。瞿安先生亦精于词,但其词学研究因其曲学成就之特出而常被忽略。自近代词学研究的展开看,瞿安先生实为承前启后的一辈学者中颇值得瞩目的一位。因其特殊的禀赋和修养,瞿安先生在词学研究方面所达到的学术高度,有许多是后世所难以企及的,其诸多看法或结论,在今日仍有其不可磨灭之价值。  相似文献   

18.
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开创是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后中国学术发展的必然。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 ,李大钊就阐发劳动创造美的思想 ;他在传播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不仅引进马克思主义的美学原理 ,而且在中国介绍西方的美学思想 ,并根据马克思主义的美学理论对美学的诸多领域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李大钊是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开创者  相似文献   

19.
佩里.安德森根据西方马克思主义在欧洲的兴起与发展做出了对工人阶级运动及其理论性独到的见解和认识,开创了西方马克思主义学术研究的新局面。同时根据国际工人运动大环境的变化,不断调整对工人阶级运动的认识,对左翼工人运动的衰落给予现实分析,并因此导致思想转变,重新站在现实的角度上对当代社会加以再认识。这其中不乏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批判,同时更是对经典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积极超越。  相似文献   

20.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的两个伟大发现之一.唯物史观的创立实现了社会历史观的伟大变革,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诞生.恩格斯在其晚年与布洛赫等人的书信来往中体现了其思想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丰富和发展.廓清这段历史,对于我们全面认识唯物史观、遵循历史规律、坚持科学发展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