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当今的中国,是由五十多个兄弟民族组成的统一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一般地说,中国各民族,都有非常古远的发展历史。在古代史上,除汉族建立的封建王朝之外,有些少数民族也曾在若干地区建立过政权,有些还建立过统治北部中国或统一全国的封建王朝。如此漫长而复杂的中国古代历史,如何确定中国的历史疆域?中国五十多个民族是否在历史上就属于中国的民族?这些是中国古代史研究必须给予解答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谭其骧先生是我国杰出的历史地理学家,是历史地理学科主要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他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倾注30余年心血主持编绘的《中国历史地图集》,以其内容之完备、考订之精审、绘制之准确赢得了国内外学术界的高度评价。在处理历史上的民族关系、中外关系和疆域边界等问题上,他始终坚持在尊重历史事实的前提下,努力做到有利于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他所确定的关于历史中国、中原王朝、边疆政权、非汉族政权、地方政权、自治地区之间关系的原则,对于中国史、民族史、中外关系史、中国历史政区地理等学科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汉族在新中国建立以前是否已形成为民族?对这个问题在1954—1956年间曾展开相当活跃的学术讨论。当时,学者们主要依据斯大林关于民族与民族发展诸阶段的理论,形成了如下三种观点: (一)汉民族在秦汉时已形成,在其后的历史时期中不断得到发展,但由于资本主义在近代仍未能在中国占统治地位,因而汉族到近代也不是资本主义民族。 (二)民族是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的产物,汉族形成为民族,应在1840年以后中国产生资本主义的时期。  相似文献   

4.
辽代的农牧政策与农牧经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契丹民族是很早就生活在中国古代北方的游牧民族,也是中国北部建立国家政权的比较早民族,契丹民族从一个游牧民族逐渐发展成为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契丹民族广泛的吸收了中原汉族的先进技术和文化,实行了有利于发展牧业和农业的策略,发展了自己的畜牧业、农业,建立了以牧业、农业为主体的经济体系.并促进了中国北部的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5.
宋辽夏金时期是传统民族关系思想的继承、完善及理论总结和升华的时期,这一时期民族关系思想的发展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密切相关.在少数民族对儒家思想的吸收与借鉴、汉族对少数民族政权的逐步认同以及"中国观"扩大与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少数民族与汉族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共同认同.  相似文献   

6.
略论清代前期的“因俗而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清代前期是我国多民族统一国家进一步发展和巩固的时期。乾隆朝中叶,清王朝的疆域东北至外兴安岭,北达恰克图,西北到巴尔喀什湖和葱岭,南及南沙群岛和西沙群岛,东括台湾及其附属岛屿。在这辽阔的境域内,生活着汉、满、蒙、维、藏等五十多个民族。清王朝为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封建政权的巩固,采取了比较灵活的民族统治政策。其中,对西、北地区少数民族“因俗而治”,在这一政策中占重要地位。“因俗而治”政策产生的基础是什么?它包括哪些内容?怎样认识这一政策的实质?本文就以上问题略作论述。  相似文献   

7.
文章对历史上各民族"共同疆域"所涉及到的历史内容及其形成演变过程进行探讨.认为"共同疆域"指的是国内的不同民族之间或同一民族在不同国家所共同拥有的疆域."共同疆域"分历史上的共同疆域与现代的共同疆域两种类型."共同疆域"往往又和跨界民族联系到一起,牵涉复杂的疆域归属理论问题.文章围绕着"共同疆域"的形成及类型、"共同疆域"的衍生问题、"共同疆域"所涉问题之国际法解释等三方面,讨论"共同疆域"沿革过程中形成的国际惯例及其对当代处理国与国之间历史疆域遗留问题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文章对历史上各民族"共同疆域"所涉及到的历史内容及其形成演变过程进行探讨,认为"共同疆域"指的是国内的不同民族之间或同一民族在不同国家所共同拥有的疆域."共同疆域"分历史上的共同疆域与现代的共同疆域两种类型."共同疆域"往往又和跨界民族联系到一起,牵涉复杂的疆域归属理论问题.文章围绕着"共同疆域"的形成及类型、"共同疆域"的衍生问题、"共同疆域"所涉问题之国际法解释等三方面,讨论"共同疆域"沿革过程中形成的国际惯例及其对当代处理国与国之间历史疆域遗留问题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从历史上说,中华民族的形成经历了秦统一和元统一两个重要的历史时期。秦统一是以少数民族的汉化为主要特征;元的统一,则以少数民族和汉族的共创中华意识为主要特征。本文试就辽、宋、金、元时期各民族的中华意识,做一粗浅的评述。 五代十国以后,在中国出现了多民族封建王朝并存的现象。这是自唐代以来,统一的封建中央之下,地方民族政权向更高发展的结果。历史的发展不仅在地方出现民族政权,而且在地方还出现了少数民族封建王朝。这种并存与宋代以前的分裂不同。从整体看,中原封建王朝与少数民族政权之间,朝贡作为一种重要经济联系,而成为同一个国家内共同经济生活的标志,并为元朝的统一奠定了基础。从民族意识变化看,这时期的少数民族开始自觉地增强了中华意识。这与历史上少数民族的“汉”化是根本不同的。“汉”有两重含义:  相似文献   

10.
中华民族文学是多民族文学构成的共同体,具有多样统一的特点.一般来说,目前流行的高校文科中国古代文学史教材绝大多数没有充分注意到中国文学的多民族性这一特点,所述内容基本上是汉族文学及少量的少数民族作家的汉文创作.亟须编撰尽可能真正再现中华多民族文学原生态和民族特点的《中国古代文学史》.正确认识并解决好相关的理论问题是编撰多民族文学史教材的前提.应以多民族文学史观为指导,从民族融合和民族文化融合的切入点审视中国古代文学现象及其流程,对古代少数民族的作家书面文学和民间文学口头创作都给予足够的重视.基础研究和各民族文学专史的编写是综合性的多民族《中国古代文学史》产生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1.
中国朝鲜族的形成与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朝鲜族是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形成的,研究中国朝鲜族的形成过程,对于我们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以及巩固东北地区的稳定与和谐具有重要意义。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中国朝鲜族已成为我们民族大家庭的重要成员,其自我意识、认同意识和国家意识逐步形成。中国朝鲜族的形成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化,朝鲜族为开发中国东北边疆做出了重要贡献,在中韩交流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清末民初,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步伐大大加速,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它们利用民族、边疆问题,挑拨中央与地方关系,散布分裂主义,策划“独立”,以达到其侵吞中国边疆领土和分裂肢解中国的目的。共同的命运,促使中国各族人民空前地团结起来,共同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共同维护国家统一和主权领土完整,构成了这一时期民族关系政治纽带的坚实基础。这一时期中国民族关系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各族人民在历史上形成的民族凝聚力日益增强,这是国家利益与民族利益一致的必然结果;中华民族精神得到进一步升华、提炼,并成为各族人民团结奋斗,抵御外侮,共创中华各民族新纪元的强大精神力量。中华民族团结御侮,共同抗击帝国主义侵略者是这一时期中国民族关系的基本特点,并始终成为这一时期中国历史运行的主轴。  相似文献   

13.
新疆民汉语互学现象的由来和发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多语种地区.本文通过对新疆民汉语互学现象的产生、存在和发展的论述,真实地反映2000多年来,新疆的汉族与少数民族和睦相处、密切交往的民族关系以及共同为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和巩固所做的努力.  相似文献   

14.
略论中国的社稷祭祀礼仪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礼仪制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而祭祀礼是礼仪中最重要的制度。社稷礼仪制度的本质是古代农业民族的信仰理想的折射和统治者强化国土观念 ,是崇本重农观念的仪式化的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15.
维吾尔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古老民族之一,其族名历代译写繁多。1934年,维吾尔族文化促进会呈文新疆省政府,请将“维吾尔”三字核定为汉文规范的维吾尔族名,新疆省政府在认真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后,予以核准。  相似文献   

16.
关于我国古代民族关系的一个重要理论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如何正确认识古代的“中国”是涉及我国古代民族关系史的一个重要理论问题。对于古代与中原政权并立的民族政权哪些可算做中国,学术界大体分为“上溯法”和“下叙法”两大派,至今无法达成共识。我国先民们对“天下”、“国家”、“中国”的认识,同现代的观念有很大的差别。如果从现代法理意义上的主权国家理念去解释中国古代的邦国问题,把古代的“中国”与现代法理意义上的中国等同起来,并在此基础上去解释历史上各民族政权与中国的关系,那么必将陷入进退失据的窘态。  相似文献   

17.
壮族是一个拥有1000多万人口的大民族,其语言——壮语在现代社会中,现状怎样,命运如何,令人十分关注与担心,于是关于壮语濒危的研究开始出现.以巴马言语社区为调查对象,调查了壮语、普通话、桂柳话的使用情况以及语言能力、语言态度情况.通过对这些情况的统计分析,得出巴马壮语面临濒危化的结论.  相似文献   

18.
国民党的派系基本上是后孙中山时代的产物,因而从1925年孙中山先生逝世起,开始探究其原因。国民党派系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以军队、地盘为凭藉的地方实力派,一类是没有军队、地盘的政治性派系。国民党的各个派系之间互相倾轧,造成国民党力量的分散和内耗,加速了国民党的失败。可以说,国民党的派系化是造成国民党丢掉政权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深究其派系化的原因,不仅具有一定的学术研究价值,而且对于我们今天来说还是有警醒意义的。  相似文献   

19.
当代中国民族关系的发展有着丰富的历史遗产,这些遗产成为各民族之间平等、团结、互助、和谐关系的建构资源。一方面我们需要认识有利于民族关系良性发展的历史遗产,另一方面,我们也需要清理和辨析对民族关系发展存在负面影响的遗产,清醒地认识民族关系发展的状态。各民族人民应以更密切的团结应对敌对势力的挑战,消除历史上残存的不利于民族团结大局的负面因素,进而走向各民族共同繁荣。  相似文献   

20.
秦文学简论     
秦族很早就生活在中华大地上 ,由于长期处于边地 ,发展过程又深受法家传统思想的影响 ,而且在短暂的秦王朝统治时期 ,实行了“以吏为师”、“燔灭文章”的文化专制政策 ,因此 ,一般认为“秦世不文”而对其文学尚没有足够的重视。秦能很快由地处边陲的小国发展而成为一个一统天下的封建帝国 ,对中国历史、经济、文化影响非常深远。随着秦这一民族的发展 ,追溯其文学源流、特征 ,认识其文学的全貌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