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社会主义精神富裕有其特定内涵,并从其是社会主义统一体的重要因素、社会主义本质实现的重要方面、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标志及价值效用上体现了社会主义发展目标的地位.我国精神富裕还存在一些问题,因此,在推动精神富裕发展的进程中应采取一定的措施.  相似文献   

2.
共同富裕既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和具体体现,也是社会主义优越于资本主义的重要特征。践行共同富裕要避免两极分化,强调先富只是手段、共富才是目的,要认识到共同富裕历史进程具有长期性,共同富裕是物质富裕与精神富裕的统一。  相似文献   

3.
社会主义精神富裕,既缘起于社会主义思想史中先哲们对光辉未来的描述和构想,更缘起于对社会主义新鲜实践的应有理性反思。社会主义精神富裕具有真实性与全面性、民族性与世界性、先进性与超越性、继承性与创新性、主导性与普适性等特征。而作为一个学术概念,其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既在内涵、提出的角度、质与量等方面有明显的区别,又在关注对象、价值目标等层面具有内在的同一性。  相似文献   

4.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新发展阶段,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成为更加突出的发展主题。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中国共产党在探索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不断深化对促进共同富裕规律的认识,共同富裕思想不断发展,内涵也越来越丰富。共同富裕作为一个总体性范畴,它是全民富裕、全面富裕、共建富裕和渐进富裕的统一。从主体而言,共同富裕是普遍富裕与差别富裕相统一的全民富裕;从目标而言,共同富裕是物质富裕与精神富裕相统一的全面富裕;从要求而言,共同富裕是权利共享和义务共担相统一的共建富裕;从过程而言,共同富裕是动态过程与发展目标相统一的渐进富裕。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不仅深刻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对广大人民群众庄严承诺的初心与使命,还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价值追求。新时代新征程,我国迈向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立足新发展阶段,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需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将共同富裕目标与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相融合,统筹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聚焦“共同”与“全民”,着力维护社会的公平与正义,紧扣发展主线,在动态发展中循序渐进地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相似文献   

5.
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落实到教育领域需要一种理性思考。通过从学理上对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实质、历史地位和作用、根本原则等方面分析得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对我国较长一段时间以来存在的文化偏至现象的反对和纠正,是当代中国进步发展的新纲领,是中华民族精神人格建构理论发展的新高度,是当代中国人精神人格建构的新起点。其解决了人们如何获取利益及富裕起来的中国人的精神灵魂向何处去的问题。从而,笔者不仅提出了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根本原则,同时探讨了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一个完整的体系如何进一步丰富和发展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精神富裕的内涵与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富裕是物质富裕和精神富裕的统一,而精神富裕是指主体(个人、团体、阶级、社会等)在一定的社会物质生产方式基础之上,所呈现出的对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知识水平、意识观念、价值取向、理想情操和风俗习惯、思维与行为方式等的创造拥有程度,以及由此所获得的对精神需求的满足、享受状态。精神富裕具有受动性和相对独立性、隐蔽性和非量化性、历史性和多样化、动态性和稳定化、社会性和个体性、世界性和民族性等特征。在当前推动精神富裕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7.
本文采用熵权TOPSIS法定量测度和比较了我国30个省、区、市农村居民生活富裕水平。研究发现:农村居民生活富裕是物质生活富裕和精神生活富裕的统一体,是提高农户获得感的根本保障。农村居民生活富裕指数在省际存在较大差异,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异质性带来农村居民生活富裕水平的梯度性,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对农村居民生活富裕指数存在显著影响。在农村居民物质生活富裕层面,第一梯队与第二梯队省际农村居民生活富裕指数存在较为明显的"门槛"效应。在农村居民精神生活富裕层面,第一梯队与第二梯队省际内部差异相对较小,但农村居民物质生活富裕对其精神生活富裕的影响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8.
邓小平理论体系中的共同富裕思想具有丰富的内涵: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是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是有先有后的允许有差别存在的共同富裕,是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双富裕。  相似文献   

9.
精神富裕需要以个体心理和谐和社会心理和谐为基础,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背景中用心理和谐解读《孟子》,发现和开掘《孟子》中丰富的心理和谐思想,使传统经典文本的意义得以创新和转化。孟子的心理和谐之道内涵非常丰富,把它作为当代培育和建设个人及社会心理和谐的资源,服务于社会主义社会精神富裕的建设。  相似文献   

10.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一个具有战略高度、任务艰巨、需要进行深层次思考的问题,而新农村中的先进文化建设也是一个全面性的战略课题,因为先进文化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思想保证,并为努力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创造“新”的内外条件与稳定的环境。  相似文献   

11.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动力的思想 ,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邓小平在扬弃前人思想的基础上 ,系统地考察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动力。他既将社会主义发展的根本动力与直接动力有机地结合起来 ,又将社会主义发展的内因与外因辩证地统一起来 ;既分析了社会主义发展的物质动力与精神动力 ,又阐述了推进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实体性因素与渗透性因素 ,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动力理论作出了重大创新 ,对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毛泽东的先进文化思想是时代进步的产物 ,是中国革命的精神支柱 ;邓小平关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思想是其文化思想的具体体现 ,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 ;江泽民的先进文化思想是对毛泽东、邓小平文化思想的发展和创新。  相似文献   

13.
从空想社会主义到科学社会主义 ,到苏联、中国的社会主义实践、直到邓小平概括出社会主义本质及江泽民同志提出“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 ,这是一个社会主义从产生、发展到不断完善的过程 ,人们的认识也在不断的提高。社会主义的历史还很短 ,它的本质、优越性等还没有完全显现出来。实践的发展将推动人们对社会主义及其本质的认识更加深入。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要求,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主流思想舆论,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文章从目标维度、教材维度、实践维度三个方面阐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实现,即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向,整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关内容,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相似文献   

15.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灵魂和导向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的重要地位,必须深刻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文化内核和主旋律,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促进民众的公共精神的培养,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打牢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  相似文献   

16.
论社会文明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和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命题并做出了重大决定。和谐社会理论的提出和建设标志着社会文明建设已进入全方位实施的新阶段。社会文明同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四者相互交融,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整体。现今探讨社会文明的内涵、特征;社会文明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辩证关系;社会文明建设的路径选择是有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的。  相似文献   

17.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寻求相应的伦理标准价值观念支撑,本文通过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背景分析,探讨在社会转型的历史背景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伦理的内在要求,并试图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内化及经济伦理的形成历程。  相似文献   

18.
民主政治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政治文明是人们改造国家制度及国家治理方式所取得的成果 ,表现为国家治理的改善和政治生活质量的提高。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目标和任务就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就是要改革不适应经济社会和政治发展的政治体制 ,适应经济和政治发展要求完善国家体制和运用新的治理方式 ,使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理念得以逐步实现 ,其中 ,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  相似文献   

19.
高校构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时代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继承了中国传统的价值观。针对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和心智特点,弘扬中国传统价值观是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0.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最重要的改革实践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选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缘起且发展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选择为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奠定了物质基础;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造与完善为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提供了发展机制;政治权力资源的启动为富裕目标的实现提供了政治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