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是适用于一切社会形态的基本矛盾,而生产力与社会主义现行体制之间的矛盾是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具体形式。深入研究这一具体形式,对于我们深刻理解社会主义发展动力、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公有制形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信息社会主义是以一种复合了技术社会形态与经济社会形态的新视角来研究信息时代的社会主义。信息社会主义是对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的积极创新,是信息生产力发展的可能结果,是完善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要求,是人民群众利益的集中体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新探索。  相似文献   

3.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对东方和西方能否跨越资本主义而进入社会主义,并没有取得一致意见。历史证明,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国家,可以跨越"卡夫丁峡谷",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带有连惯性,而社会演进带有跳跃性。只有社会形态与生产力水平相互适应,才有其现实意义。因此,社会主义国家要一心一意发展生产力,把经济搞上去,使社会主义奠定在生产力快速发展的基础之上。  相似文献   

4.
试论社会主义社会是独立的社会形态张志明历史唯物主义是揭示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及其实现条件的科学。研究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阐述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要借助一系列范畴和概念。其中,社会形态是一个基本的理论范畴。然而,我国理论界对社会形态这一范畴的...  相似文献   

5.
经济全球化与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内在的共存性和统一性,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形态必备的物质生产力基础和社会基础。资本主义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每一次成功地自我改造都是生产力发展逼迫的结果,因而也是向社会主义总体发展方向的复归和向更高形态社会制度的靠拢。经济全球化为埋葬资本主义和建设社会主义准备了巨大的物质力量。但在可预见的时期内,两种社会制度共处与竞争仍是一个不可改变的基本趋势。  相似文献   

6.
社会主义有两种历史形态.根据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设想,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在这个社会发展阶段上,不复存在商品交换和货币流通,它应该属于"五形态"中的第五社会形态和"三形态"中的第三社会形态.而现实的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着商品交换和货币流通,它不属于"五形态"中的第五社会形态,而属于"三形态"中的第二社会形态.现实的社会主义是第一形态的社会主义,以商品经济为基础性经济关系,是与资本主义"同时态"的社会形态;马克思设想的社会主义是第二形态的社会主义,以产品经济为基础性经济关系,是后资本主义的社会形态.  相似文献   

7.
信息社会主义作为一种技术社会形态与经济社会形态复合视角下的又一新的社会形态,它的形成和实现具有现实可能性。技术社会形态与经济社会形态都是研究人类社会发展历程的基础性视角,通过对两种社会形态理论与现实社会形态发展历程的比较研究,发现采用两种社会形态理论复合的视角可能会更好地把握社会形态的时代特征。复合视角下的社会形态呈现出多样性的特征,经过研究与分析得出结论:信息社会主义不仅在理论上最具有匹配性,而且在现实中也具有实现可能性。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一再有人主张把社会形态界定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体。其用意看来是想强调生产力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但这样理解社会形态在理论上和实际上都是不正确的。 肯定生产力对社会发展的最后决定作用当然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一贯思想。但他们却并没有由此而得出社会形态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体的结论;相反,列宁却反复强调了社会形态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他在指出物质的社会关系即生产关系是社会有机  相似文献   

9.
人类历史是一个低级社会形态被高级社会形态代替的过程,是一个发展的过程。人类历史过程就是在生产力不断发展基础上,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社会基本矛盾由适合到不适合再到适合的循环上升过程。这是一切社会形态的普遍历史规律。根据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任何要推动历史前进都必须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并在此基  相似文献   

10.
个人形态是对与一定生产力发展阶段相适应的个人之间以及个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的概括.马克思认为,个人形态是与所有制形式、共同体形式完全一致的;人类社会的历史,既是生产方式、社会形态新陈代谢的历史,也是作为社会主体的个人生成发展的历史;依附的个人、独立的个人和个性的个人是个人发展的三种形态.世界历史性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个人,是当今生产力的普遍发展和世界交往的必然产物,既是建设社会主义的主体,又是建成社会主义的决定因素.  相似文献   

11.
一、法律观的层次性 就一个社会的法律观而言,任何时候都不可能是纯而又纯的一种类型,法律观的层次性是一切社会所共有的现象。这种层次性主要表现在两方面:其一,多种社会形态的法律观同时并存;其二,多种民族的法律观同时并存。 社会从来不是静止不动的。一种社会形态往往脱胎于前一社会,又谱写着一个新的社会。所以,在一种法律观念占主导地位的社会形态中,程度不同地保留了前一社会的法律观。社会主义的法律观同样具有这种特征。由于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尚未经过生产力较发达的资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从生产一般抽象出适于一切社会形态及其各个历史发展阶段的社会基本经济规律,即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性质的规律。这一规律,决定着社会的发展变化及其客观趋势,规定着社会生产的主要过程和主导方面,制约着其他经济规律的产生、发展和消亡,特别是决定着由不同社会形态和不同历史发展阶段上赖以存在的经济条件而左右的不同社会性质。依据这一规律,中共中央在《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指出:“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变革和完善必须适应于生产力的状况,有利于生产的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并不存在一套固定的模式,我们的任务是要根据我国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在每一个阶段上创造出与之相适应和便于继续前进的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这一英明决定,  相似文献   

13.
在过去的哲学教科书中,有一种传统的说法:“社会形态,就是经济基础和土层建筑的统一”。这种说法把生产力排除在社会形态之外,是片面的。应该概述为:“社会形态是生产力、经济基础、土层建筑的有机统一”。其理由是:1 生产力是社会形态赖以存在的基础。马克思对于人类社会历史的总画面,在《〈政治经济学批判〉  相似文献   

14.
人类社会几千年来经历了五种社会形态: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社会主义社会。每一种社会的变革都取决于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当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不相适应时,社会革命也就必然会发生。以往的一切革命实践都证明了这一点,特别是近百年的无产阶级革命实践,不仅是最好的证明,而且是一个重大的丰富和发展。其中,无产阶级革命在一些经济落后国家首先取得胜利的经验更为  相似文献   

15.
一、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与社会主义生产力布局规律生产力在空间的布局是有客观规律的,人们在进行生产力布局的时候,一定要遵循生产力布局的客观规律,进行合理布局。违背了生产力布局的客观规律,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生产力布局规律有适用于各个社会形态的共同的一般规律,也有只适用于某一社会形态的特殊规律。  相似文献   

16.
新民主主义社会论是新民主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本质特征是保护和利用一切有利于国计民生的社会生产力和社会组织形式,为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物质基础。由于对资本主义认识的误区,这个理论被放弃,导致新民主主义社会形态的匆匆结束,为以后建设发展社会主义的实践,造成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选择江西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的着眼点是发展商品经济。因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而商品经济是迄今为止发展生产力的最好经济形式。商品经济是超脱于不同社会形态具体利益结构之外的最一般、最基本的生产关系,能够充分地、有效地调节人们的利益和行为;同时,商品经济时代不断深化的劳动分工和日益广泛的劳动协作,是一种社会性的社会  相似文献   

18.
我国现阶段究竟是处于社会主义社会时期,还是处于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对此,人们的回答并不一致。本文就这个问题讲一点自己的看法。 (一) 在历次讨论中,提出的划分不同社会经济形态或社会形态的“尺子”(或标准),主要是:(1)生产力;(2)生产关系。毫无疑问,生产力是决定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重要因素,但  相似文献   

19.
人类文明开始以来,道德就进入了人类社会生活。它以一种看不见的力量约束着人们的行为,并协调着整个社会关系。正是在这一点上,不同的社会形态选择了不同的道德关系,也就是说,道德本身不是一种固定的关系。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中,道德所起的作用并不一样,因此说其价值就各有千秋了。又由于社会关系决定了社会意识形态,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也由社会经济关系来确定。一个社会确定何种道德价值,或者说哪种道德价值导向起决定作用,是其文明程度的标志。做为人类文明发展的高级形态的社会主义社会,对社会道德导向的选择不同于以往其他任何社会形态,因为社会主义社会与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高级阶段,其价值导向的确立应该以有利于集体、国家以致于全人类为目的,这就要求以个体与集体相统一、以集怍为主的集体主义做为其价值导向,这就是本文的出发点。  相似文献   

20.
社会主义社会不同于历史上其他任何社会形态的最根本性的标志,是实行生产资料的公有制。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建立,不仅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广阔的前景,而且将使整个社会的经济关系和上层建筑都发生根本的变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