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据说,季羡林先生建议奥运会开幕式总导演张艺谋,在开幕式中应当出现孔子的形象,作为中国文化的一个代表,于是,反对者揭竿而起,立刻对“孔子进奥运”骂得不可开交。我原本觉得这是一个没什么讨论价值的话题:可是.当我看到一些令我匪夷所思的“反对理由”之后,改变了主意。或许,正是因为有如此多人对中国文化、对儒学、对孔子怀有如此令人费解的误会,  相似文献   

2.
“以美育代宗教”命题中包含着对信仰问题的深切关注,只不过在蔡元培看来,信仰所指向的对象并非现实世界之外的超绝世界,而是本身就存在于现实世界之中、与现实世界互为表里的世界。蔡元培的这一观念深受中国传统哲学的影响,从本质上说乃是渴望在人心中建构起一种高远的“境界”;但是,与传统境界论所倡导的回归心性本根的思路不同,蔡元培依托于康德、席勒的观念,提出要以审美为中介、以完善人性的恢复为基础来实现现象与实体的融合,其中彰显的乃是以席勒为代表的西方现代人性哲学精神。心性哲学与人性哲学之间天然的异质性,使得蔡元培的信仰观念充满了矛盾,但即使是这样,“以美育代宗教”命题对中国特色的现代信仰建构以及“境界美育”观念的形成依然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当代美育理论建设理应从中获得启发。  相似文献   

3.
当我们走进奥运史,沉浸在这感人肺腑的字里行间时,我们会强烈地感受到一种极其伟大的“拼搏”精神。正像《奥运弘扬“拼搏”精神》中介绍的那样:“几乎没有例外,所有运动员的成长史,都是一部拼搏史。”的确,每一位奥运选手的背后都有数不尽的汗水,无论他们是否曾经获过金牌,但可以肯定,他们是在一次次的失败和跌倒中拼搏,超越自我。  相似文献   

4.
谈谈“类”与“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844年8月,大约就在马克思为他的“经济学哲学手稿”撰写序言的时候,他给费尔巴哈写了一封深表崇敬之意的信。信中说到他新近读过费尔巴哈的两部虽然篇幅不大但却极具深远意义的著作——“未来哲学”和“信仰的本质”,认为这些著作给社会主义提供了哲学基础。他说:“建立在人们的现实差别基础上的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从抽象概念的天上转到现实的人世来的人类这个概念,——如果不是社会的概念,那是什么呢?”这清楚地表明,至少到这时为止,马克思还仍然把费尔巴哈的人类概念当作社会概念来理解,或者说,他的社会概念还仍然是从费尔巴…  相似文献   

5.
每届奥运会结束后都会出现“后奥运效应”。与“后奥运效应”联系最紧密的是经济与体育体制,本文就“后奥运效应”的两个方面的影响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6.
关于哲学基本问题的再认识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文认为,我们当前在哲学理论研究上之所以缺乏重大的突破和创新,在相当程度上是由于对“哲学基本问题”(即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的误解而引起的。本文引入类型理论,把哲学与哲学的具体类型区分开来。哲学是唯一的,与它对应的问题是哲学的元问题,即“什么是哲学”?哲学有许许多多的具体类型,所谓“哲学基本问题”不是对应于哲学而言的,而是对应于具体的哲学类型而言的,有一种哲学类型,就有一个基本问题,所以,它不是唯一的。实际上不应提“哲学基本问题”,而应提“某某类型的哲学的基本问题”。在这个意义上,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只是以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笛卡尔、黑格尔等为代表的知识论哲学类型的基本问题。现代西方哲学从根本上超越了知识论哲学传统,所以它与近代西方哲学(知识论哲学的典型形式)之间存在着重大的差异,马克思哲学是从属于现代西方哲学的,它不是知识论哲学,而是实践唯物主义,所以它的基本问题不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而是实践问题。这一基本问题也包含着两个方面:一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二是人与人的关系。重新认识“哲学基本问题”,将使我们在哲学和哲学史研究中获得许多新的成果。  相似文献   

7.
“寂”作为东方哲学与美学中一个极具代表性的范畴,在中国和日本文化中都有重要意涵。日常语境中,中文与日文汉字均以“寂”表示寂寥、寂寞、孤寂等义。从哲学层面考察,中国哲学话语中的“寂“多表现本体义或描述本体之状态;而在日本思想的语境中,“寂”则多为一种审美之境——既是一种雅致、闲适的意趣,又具有虚、淡、幽、古等审美意境,是排遣人心与人情参与而呈现的物的本然之姿。究其缘由,中国文化在人与自然关系中较早确立了人的主体性,人为天地万物之心;而与此相对,日本则产生了以神道为代表的泛神信仰,将人融寄于万物的自然神性中,而非重视道德的振扬与修养。于是导致了“寂”这一中日共用的哲学词汇具有了截然不同的向度。  相似文献   

8.
西方现代政治哲学中的个体思想有它自己的 “心” 路历程。 从路德到康德之间, 西方现代政 治哲学的 “心学” 经过了霍布斯的翻转与斯宾诺莎的再翻转。 在路德那里, 内心为里事工为表。 霍布斯放 弃了路德的唯灵论, 区分了内在信仰和外在崇拜, 并从政治上强调了外在认信。 斯宾诺莎继承并再度翻转霍 布斯的内外结构, 明确了内心自由是一项不可穿透的私权, 塑造了现代政治哲学关于个体自由的基本特征。 路德、 霍布斯和斯宾诺莎对内心外行之分的不同解释, 表现了 “心” 的不同地位与意义, 展现了现代个体 思想的发展过程。 这对于理解现代政治哲学的基本脉络具有特别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1923年发生的“科学与人生观论战”(亦叫“科学与玄学”之争),是中国现代资产阶级哲学营垒中不同派别之间的论争,也是中国现代资产阶级哲学思想发展史上的极其重大的事件。在这场论战中,张君劢以西方生命哲学特别是柏格森哲学为武器,宣传自己的“人生观”思想,建立了援洋入儒的文化思想体系,为他以后成为中国现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奠定了基础。研究中国现代新儒家就不能不考虑当时西方思潮的影响,同样,研究“科学与人生观论战”中的张君劢就必须注重考察柏格森哲学在其思想中的地位。如果从广阔的文化背景来探讨张君劢在“科学与玄学”之争的“人生观”,便可发现张君劢的“人生观”与柏格森哲学有着内在的联系。  相似文献   

10.
“文化的唯物主义”是美国的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形态。它是沿着两种不同的思路建构起来的:一种是借助于文化人类学的成果,在经济和日常生活层面上,建立经验的文化哲学;一种是汲取欧洲“批判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成果,在语言意义和意识形态层面上,建立批判的文化哲学。本文着重考察这两种思路在研究范式、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传统和对马克思实践范畴的文化阐释上的不同观点.揭示美国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的多元理论走向。  相似文献   

11.
人是什么 ,人的本质如何 ,这始终是哲学的根本使命。哲学史上许多哲学家对此进行了不断的探索。现代著名哲学家卡西尔力图从一种与前人不同的角度对人的本质进行综合性的、功能性的诠释。他创建的符号与文化哲学就是从人的符号功能入手 ,把人看成是“符号的动物” ,而人类的整个文化系统就是其符号功能活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卢卡契根据海涅所说:“随着浮士德的出现,中世纪的信仰时期结束,现代批判的艺术时期开始了”,把德国哲学的古典时期称为“艺术时期”。在这个艺术时期里,随着人在艺术和美学中的地位的提高,人对神的关系愈益成为时代的中心问题。如果说,黑格尔的“历史哲学”是理性的辩神论──用理性辩护上帝,那么,歌德的《浮士德》则是在人性上证实了上帝,也是一种理性的辩神论。歌德提出了一个十分独特的主题—一拯救人类,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拯救人的灵魂,以使人性完善,达到理智与情感,道德与行为,精神与感觉的统一。关于浮士德博土的传…  相似文献   

13.
奥运会之所以举世瞩目,主要在于体育运动能体现出人的精神力量。奥运离不开人文精神。通过奥运宣扬中华民族古老而又博大精深的文化,会使奥运会更加精彩迷人,更加富有吸引力。从解读“人文”及“人文精神”的内涵出发,重点探讨了奥运人文精神的内涵所在。  相似文献   

14.
伯尔曼的“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这一命题近年来在中国法学界引起了极大的争议,争议的焦点在于对“法律”和“信仰”概念的不同理解。伯尔曼基于对20世纪美国社会现实的分析,认为法律与宗教荣辱与共,法律不仅是一种规范,还体现了人的正义终极的关切。伯尔曼是基于西方现代本体论的视角,提出“法律必须被信仰”这一命题的。  相似文献   

15.
礼仪之文化     
徐迅雷 《社区》2008,(24):4-4
“入境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这是中国古代典籍《礼记》中的话。显然,这主要是对“客人”人乡随俗的善意提醒。中国自古以来被誉为“礼仪之邦”,有着深厚的礼仪文化。而一说奥运礼仪,就是咱们得适应西方的礼仪,久而久之成了一个问题。“奥运礼仪”需要向西方看齐吗?我们应该看到,奥运本来就是展示中国的文化文明,那种礼仪细节的碰撞,  相似文献   

16.
康德哲学诠释史中有一个十分强大的传统是将其批判哲学整体上视为“先验人类学”或“哲学人类学”。支持者们基于《纯粹理性批判》写作与康德人类学兴趣的高度相关性以及康德自己对“人是什么?”这一根本哲学问题的发问而持有这一立场。近年来,学界对科学院版《康德全集》中讲义部分进行了深入研究,发现这一诠释路径在康德本人的语境中难以充分证立。成熟时期的康德完全弃用了“先验人类学”这一称谓,并特别在其批判体系中指派了“实用人类学”的部分。康德的思想资源重新诠释人类学视角与先验哲学的关联与差异,对我们今天反思“人是什么”也有特别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正> “一”与“多”思想是古希腊哲学家在探究世界本原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阐明了世界的多样性和统一性问题,集中体现了古代哲学家对世界的根本看法,因而它是理解古希腊哲学的钥匙。我们从各个哲学家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中可以看到,在古希腊哲学史上存在着两条既对立又联系的螺旋式上升的思想发展曲线。其中每个哲学家都是某一曲线上的一个环节,几个著名的哲学家或学派就连成了哲学史上的一个个大小圆圈,整个古希腊哲学史就是由这些思想圆圈所组成的。本文试图以“一”与“多”的思想为核心,用哲学家思想发展的圆圈去勾画古希腊哲学史的螺旋曲线。  相似文献   

18.
梁漱溟是我国早期现代新儒学的代表人物,他的思想一直处于变动之中:从最初信奉西方功利主义,到佛学,再到儒学;不管是哪一种选择,他都走得坚定而有力。他认为儒家和佛教在本质上都是为解决人世问所面对的困惑和苦难,在生命的终极关怀意义上具有一致性。因而,在一定意义上,“援佛人儒”是可能的,是行得通的。梁漱溟是徘徊在“佛”“儒”之间的智者,他的文化哲学带有浓厚的宗教气息和色彩,但归根结底,他认为自己的思想主体仍是儒家的。本文试图对粱漱溟的文化思想进行一个简单梳理,主要包括其人其思想,而侧重点则在于他对“儒”“佛”的选择。  相似文献   

19.
奥运筹办和成功举办大大提升我国“软实力”。充分继承和发扬这一笔巨大而长久的精神遗产,进一步提升我们国家的“软实力”,是“后奥运”的光荣而长期的历史性任务。  相似文献   

20.
“爱的哲学”是冰心创作的母题,一个有成就的作者不可能没有自己的哲学信仰,冰心曾自称是一个“爱的哲学”的信徒,并视“爱的哲学”为“永久的哲学”。历沧桑岁月,饱经忧患,冰心始终没遗弃这“永久的哲学”,她的艺术生命始终与“爱”相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