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近代日本教育家福泽谕吉的教育思想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日本民族的独立和富强,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日本走向极端民族主义、富国强兵和对外侵略之路,他所鼓吹的是一种“为了社会的教育”;而日本当代教育家池田大作提倡的则是一种“为了教育的社会”,致力于一种建设世界和平、反对战争和对外侵略的教育,一种关爱生命、生命至上的教育。  相似文献   

2.
钱学森不仅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而且是一位杰出的人民教育家。他在临终时对中国教育前景的担忧被提炼为著名的“钱学森之问”,它与“李约瑟难题”一样,对中国的科技和教育工作者都有深刻的启发意义。钱学森以他的求学和教育科研经历告诉我们:应该怎样发展中国的科学和教育事业,才能培养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的人才。  相似文献   

3.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期,要发挥教育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作用,就必须进行教育改革,推进教育现代化,使教育达到一种和谐的、理想的状态。转型期教育的价值取向就是实现教育的和谐与现代化的统一。具体来说,转型期教育现代化所追求教育的和谐、理想状态即实现教育实然与应然的统一、教育公平与效率的统一以及教育“人为”和“为人”的统一。  相似文献   

4.
教育思想体系包括教育目标、教育原则、教育手段与教育特点等.作为明中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和教育家,王阳明从其“心即理”思想出发,将其“致良知”的心学思想与其教育思想紧密结合起来,以“良知”为出发点,以“致良知”为目标,构建起了自己的一套教育思想体系并付诸实施.  相似文献   

5.
哲学家冯友兰同时也是一位教育家.他客观地看到了在现代化(工业化、产业化)背景下教育的集中性、批量性和分工性,看到了现代化的教育与传统教育的不同,肯定了在现代化的教育中不能也不必对教师有太高的道德上的要求.他的教育为学术服务、教育独立、为学术而学术、教授治校等思想对于克服中国教育中长期存在的“左”的做法,对于教育去行政化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虽然这些思想曾经遭到批判,但是,它们经受了历史的考验.  相似文献   

6.
论中国"乡村教育"运动先驱者的现代教育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上半叶的“乡村教育”实验运动 ,具有丰富的现代化教育思想和主张。“乡村教育”运动的先驱者们进行长期的探索、积极实践 ,为中国教育现代化做出了重大贡献 ,实质上这也是中国社会现代化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教育”先驱者的探索和实践 ,为当前农村教育的改革提供了借鉴或参考。  相似文献   

7.
《成才与就业》2009,(5):12-12
2009年1月8日至9日,江苏省教育厅在南京市召开2009年全省教育工作会议。江苏省副省长何权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他强调要按照党的十七大关于“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的新要求,以深化教育改革、扩大教育开放为主要动力,以建立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终身教育体系和优质教育体系为重要支撑,以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创新人才为根本任务,以推动知识贡献、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为重要使命,大力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  相似文献   

8.
电化教育是当今世界各国教育手段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是实现“教育要面向现代亿、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深化教育与教学改革以及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有效途径之一.面临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教育和人才提出的新要求.如何进一步发挥电化教育优势,努力为教学、科研服务,为培养“四有”人才服务,这是摆在我们电化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9.
我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的核心和精髓是:“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用生活来教育,给生活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这道出了教育的本质和本体、本源。陶行知先生针对教育的弊端,曾一针见血地揭露:“中国教育的歧途在于抱着分数忘记了人生,  相似文献   

10.
论我国国民素质的现代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民素质即国民的整体质量,国民素质的现代化是指国民整体质量的现代化,也就是国民由“传统人”转变为“现代人”所应具有的素质。我国国民素质的现代化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基石,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根本保证。我们只有通过教育改革,更新教育理念,提高教育质量,才能提高我国国民的整体素质。只有实现了我国教育的现代化,才能实现我国国民素质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11.
马克斯·韦伯与教育社会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韦伯的社会学中,各个分支社会学之间存在着有机的关联,宗教、政治、经济、法律、教育混成一体,很难区分出中心和边缘。也正因如此,论述韦伯的教育社会学,就绝非是在描述韦伯社会学中一些处在边缘的非体系性的有关教育的散论,我们更应看到的是它内含着丰富的问题意识和思想性。在“韦伯的教育社会学”层面,我们可以讨论韦伯就教育究竟著述了些什么;在“韦伯式的教育社会学”层面,我们可以着重探讨后人在韦伯的理论和方法论的影响下进行了怎样的教育社会学研究;在“韦伯的社会学与教育”层面,要讨论的是,从韦伯的社会学原著中,或者从有关韦伯社会学的研究中,我们可以发掘出什么样的具有深层次启发意义的教育研究命题。  相似文献   

12.
1913年6月,美国教育家孟禄来华之行是实用主义在中国近代教育思想史上首次传播的标志.在孟禄的直接影响下,黄炎培发表了<学校教育采用实用主义之商榷>一文,掀起了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第一次实用主义教育热潮,开启了近代中国近代教育思想的新篇章.黄炎培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之所以在中国近代教育思想史上占有重要一席之地,既是因为它适应了当时的历史内在需求,也来自于实用主义自身内部的积极因素.  相似文献   

13.
梁启超是近代中国最早关注教育宗旨问题的学者。甲午之战后,他从救亡图存出发,提出了“以政学为主义,艺学为附庸”的办学方针,强调对改革急需的政治人才的培养。戊戌变法后,高举培养“新民”的大旗,率先对中国近代教育宗旨问题进行了理论上的阐发。“五.四”运动后,又提出发展“圆满人格”、“学做现代人”的教育方针,倡导以人格教育为核心的“三达德”教育。他对教育宗旨问题的不懈探索和大力倡导,突破了传统教育思想的束缚,推进了精英教育向社会教育的转变,更重要的是他已关注到现代教育的真谛,即人格教育问题。所有这一切,都不同程度地影响和推进了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14.
生命教育是教育的重要内容和人生发展的重要课题,传统儒家文化因其蕴含着丰富的生命哲学思想,为生命教育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内涵。具体意蕴包括生命可贵与坚韧的生命意识教育,生命安顿寻求的生命情感教育,彰显生命价值所在的生命责任教育。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生命本身如需得到关照和滋养,必然离不开优秀传统文化映照与教育的相互作用。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在历史演进和时代发展中传承和延续着对生命关注的精神传统,其过程在于以“文”的感化为本,塑造教育主体人文精神和生命意识,重塑生命教育价值的时代导向;以“仁德”的教化为基,丰盈生命内涵,渗透贯彻“精神生命”教育的核心保障;以“行事”的实践为要,扩展“社会生命”宽度,共筑和谐社会的根本动力。以此为基础,就传统儒家文化对生命教育的推进,可以生命的协作教育实现生命教育的内化,润泽生命底色;以生命的价值释放实现生命教育的深化,丰盈生命层次;以生命的诗意情结实现生命教育的升华,绽放生命雅致。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代家国一体的社会结构,使“齐家”有着重要的意义。传统家训是“齐家”思想的载体,有着丰厚的内涵,在文化传承和人格培养中曾起过重要作用。家训中“由家及国”的教化理念,“义为利先”的中心命题,“以德教子”的重要内容,“言传身教”“严慈相济”“因材施教”“预防教育”等方法体系,对今天的道德教育仍有借鉴意义。但古代家训中也有一些封建的烙印和糟粕,对传统家训加以现代转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其教化体系进行现代重构,对今天的道德教育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6.
在爱国主义思想和“兴学育才”、“求才治国”的近代教育观的指导下 ,张之洞对中国传统教育进行了改革并展开实践活动 :创办新式学堂、推进留学教育、废除科举制、创立近代教育行政机构、制订新学制等 ,不仅为中国培养了一批具有近代知识的人才 ,而且使中国近代系统教育制度得以形成 ,有力地推动了中国教育近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17.
日本素以“教育立国”著称 ,教育曾为经济高速发展发挥过重要的作用 ,特别是在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方面也创造了自己的模式。然而 ,面对新的形势和发展环境 ,日本提出了“科学技术创新立国”的口号 ,意在重构教育价值取向 ,进行教育改革和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18.
自2007年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开始,"免费师范生"作为一种特殊身份,倍受社会各界关注,褒贬不一,对于免费师范生角色认同的研究也各抒己见。如今,第一届免费师范毕业生已经走上工作岗位,对于免费师范生的角色认同又有了源于工作实践的诠释,对免费师范生角色认同的内涵、理论层次、影响因素有了进一步的研究和阐释。强化免费师范生角色的认同可以从两方面入手,一是以"研究+实践"的方式,创新教师教育的方式方法,提升免费师范生教育作为终身追求的热情;二是以"实践+反思"的方式,构建新的教师教育体系,提高免费师范生的教育教学能力。  相似文献   

19.
对1958-1965年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考察表明,这一时期以往被评价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教育改革具有浓厚的"左"倾色彩,它并不是新中国教育发展的"黄金时代".这一时期的教育改革造成了中国教育功能的紊乱,在某种意义上说,它实际上是"文革"的教育动因之一.  相似文献   

20.
二战后,基于对战前中央集权式教育行政体制的否定与反思,日本开始探寻契合现代民主法治精神的教育行政体制。在教育政策法律的引导下,日本不断推行教育行政改革,围绕"集权—分权、统合—分立"两个轴心,先后形成分权—分立型、集权—分立型、集权—统合型、分权—统合型教育行政体制,逐步建立起中央与地方合作管理的教育行政法治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