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44 毫秒
1.
我国处于现代化的繁荣发展时期,市场经济得到充分发展,社会分工也发生了变化。社会分工在提高我国的生产力,创造社会财富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同时社会分工对变革生产关系也起了辩证的作用。在研究马克思分工理论时,我们通过研究分工的本质,了解了分工产生的必然性。当代我国的发展主题是以人为本,社会分工对人的发展造成的束缚性,为保障人的全面发展,应建立更合理的社会分工,使得分工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也推进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2.
色诺芬、柏拉图、斯密和圣西门等人的分工思想是马克思分工思想的理论渊源。马克思分工思想萌发于《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形成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德意志意识形态》。唯物史观创立后,马克思分工思想走向成熟,它不仅超越了古典政治经济学家的研究视域,形成了唯物史观分工思想的研究方法,而且取得了一系列的理论成果。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社会分工理论经历了雏形、形成、深化和成熟的主要发展阶段,始终贯穿着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一核心主线。马克思社会分工理论认为自发分工与私有制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主张以科技进步引领自发分工和私有制朝向自觉分工和公有制转变,以此消除人的片面发展,推动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有鉴于此,实现新时代“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在生产力层面筑牢物质基础,在生产关系层面优化制度基础,在生活方式层面创造和谐环境,不断消解自发分工对人的危害,逐步构建和谐的自觉分工,从而更好地满足我国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  相似文献   

4.
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方法,从人的实践活动出发,马克思科学地确立了分工范畴,论证了分工存在的必然性、合理性,并依据分工发展的历史进程,划分人类社会所有制关系的更替变化,阐释了分工在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形态演进中的巨大作用。全面准确地理解马克思社会分工理论,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人类社会经济增长的动力是历代经济学家致力于解释的一个问题。学术界一般认为,该问题的经典解释起源于斯密和马克思的劳动分工理论。按照这一思维线索,首先回顾亚当.斯密(Adam Smith)关于劳动分工的论述,然后介绍卡尔.马克思(Kari Marx)对劳动分工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最后在综述和比较的基础上作简要的评论,旨在通过重新解读斯密和马克思的劳动分工理论,对经济增长的原动力有更深入的理解。  相似文献   

6.
现实生活、社会分工、历史构成是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的三个基本要素。其中,现实生活是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基本前提的奠基,界定了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的现实维度;社会分工是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基本路径的透析,界定了马克思社会批判的理论维度;历史构成是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基本架构的确证,界定了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的历史维度。  相似文献   

7.
恩格斯在《共产主义原理》等著作中形成并阐述了"全面才能→自由分工"思想;恩格斯的"全面才能→自由分工"思想开创了分工理论研究的新境界;如果把从斯密到马克思、恩格斯的分工理论整合,可以形成"分工实践环";恩格斯的"全面才能→自由分工"思想有三重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8.
意识形态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该理论的形成和唯物史观的创立是同一过程的两个不同侧面.在这一过程中,“自发分工”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通过“自发分工”的逻辑建构,马克思在存在论层面上阐述了意识形态产生、形成和终结的过程,实现了意识形态的“存在论”策反.马克思认为,作为虚假意识的意识形态:它源起于“自发分工”;它的真正内涵是“活动”;它没有自己独立发展的历史;它的终结之途径是“革命”而非“批判”.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亚当.斯密分工理论、马克思劳动分工理论进而到新兴古典经济学分工理论的梳理,从专业化分工视角考察和分析产业集群形成的诱因,厘清了专业化分工与产业集群演进的互动机理:高度的专业化分工通过组织和技术创新,促进了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同时产业集群的发展又会提高交易效率,并降低交易成本,从而进一步促进分工演化。分析结果表明:产业集群的形成是专业化分工的产物,同时分工和专业化的发展与产业集群之间表现出高度一致性。  相似文献   

10.
主张自由放任的经济学家认为,自由放任是最有利于国民财富增长,形成合理的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提高劳动生产力,形成市场均衡从而达到社会利益最大化的经济政策。主张国家干预的经济学家认为,国家干预是帮助国家积累货币财富,保护和发展民族工业,解决有效需求不足从而克服市场失灵的重要手段。在当代西方经济学中这两种对立的学说得到综合采用。这启示我们:为完善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恰当地综合运用自由放任和国家干预这两种政策。  相似文献   

11.
柏拉图认为,分工就是专业化,一个人专门从事某一行业。分工的原因在于,每个人既非兼才又非多才,只能做一件事情。他将社会分为三个阶层:第一阶层统治者主管政治,第二阶层武士主管军事,第三阶层生产者主管经济。生产者内部进行二级分工,如农夫、织匠、木匠等。马克思的分工论论述中多处引用柏拉图对分工的论述,对柏拉图的分工理论给予较高的评价,检讨了柏拉图分工理论的特点和得失,并提出柏拉图时代几乎不存在的第二类分工。  相似文献   

12.
王屹 《东方论坛》2011,(4):42-46
应用马克思分工理论,可以从社会历史发展角度更为深入认识诚信发展的内在动力。通过发挥分工多样性、目标一致性的凝聚力,推动诚信由现实载体向真实载体的发展,体现出分工与诚信载体共同前提的现实意义,避免抽象诚信或“伪诚信”对分工与诚信载体的侵蚀。应用马克思分工理论认识诚信问题。一方面可以体现出马克思主义理论鲜活的时代意义,另一方面可以对诚信建设从不同的视角提出具有实践价值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在历史问题上,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分别作为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典型代表,由于黑格尔的综合与费尔巴哈的形而上学和直观方法脱离实践,在历史问题上均落入了意识形态陷阱,不自觉的作了历史的辩护士。马克思以分工为线索解蔽了历史之谜,把人类发展史的嬗变与作为人类外化劳动的直观展现形式的分工相联系,透过为黑格尔和费尔巴哈所鄙视的工商业实践这一现实的分工活动,揭示了资本与劳动的对立和矛盾运动,展现了人类主体自身的分裂。马克思以分工为契机敢于直面历史的疮痍与丑恶,并努力在批判中开启人类的解放之路。  相似文献   

14.
李大钊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先驱,他对马克思劳动思想的接受和运用,开创了马克思主义劳动思想中国化的起点。李大钊着重接受马克思的雇佣劳动学说和阶级斗争理论,并自觉运用马克思的劳动理论来服务于中国劳工运动的实际,努力使马克思关于劳动的理论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为中国劳工运动找到了正确的出路,指引了明确的方向。  相似文献   

15.
早在十九世纪四十年代马克思就开启了对理性化资本主义的批判,沿着马克思理性批判方向,西方马克思主义特别是法兰克福学派继承了异化劳动理论,将马克思的研究方法延伸至对晚期资本主义社会批判中。在当代视野下,对于促进我国当代工业社会的科学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和现代性问题的反思等方面,马克思理性批判思想都彰显出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时代气质。  相似文献   

16.
19世纪大工业生产下劳动异化状况是马克思劳动教育思想产生的历史境遇。马克思为工人争取权利而斗争、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而努力、为全人类的解放而不懈奋斗的革命理想是马克思劳动教育思想形成的内在动力。马克思之前的教育家、哲学家、经济学家等提出的劳动教育思想是马克思劳动教育思想形成的理论来源。马克思认为,劳动教育是劳动与教育的双向结合,劳动教育的目的是满足不同层次的需要,而教育与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马克思的劳动教育思想蕴含着劳动教育推动生产力进步的价值取向、劳动教育为无产阶级解放服务的价值立场、劳动教育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归宿。马克思劳动教育思想启示我们要高度重视劳动教育的战略意义,准确把握新时代劳动教育的育人导向,要办好与新时代特征相适应的劳动教育。  相似文献   

17.
分析马克思主义对剥削理论的重构在西方哲学界引起了很大轰动,美国的艾伦.布坎南教授在对此论题的回应中,首先廓清了马克思视野中的剥削概念,认为他的著作中包含三个剥削概念:资本主义雇佣劳动过程中的剥削、贯穿历史的剥削和一般剥削,并对质疑马克思剥削概念的几个重要反对意见作出了有力的回应。布坎南的阐释基本上符合马克思的思想实际,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入、全面地认识马克思的剥削概念。  相似文献   

18.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居于经济学与哲学的二维空间内进行理论批判的重要成果,是马克思哲学的秘密诞生地。其中,马克思以现实的对象性的人及其实现自身对象化本质的劳动为立脚点,批判地继承了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中“精神劳动”论题的合理形式,并从现代资产阶级社会中人的现实状况出发,发现了异化劳动的现实存在方式。揭示了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虚伪性以及黑格尔异化理论的抽象性与非批判性,指出两者均妄图将现实异化绝对合理化。而马克思则以现实的、历史的、批判的眼光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异化现象理解为人类自我实现过程中必然生成却又只具有暂时性的特殊的物质生产形式。并且不同于黑格尔力图在主体思维范围内解决这种异化的幻想,马克思提出现实的共产主义革命以实现历史的超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