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6 毫秒
1.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的第一个伟大发现,恩格斯则参与了这一伟大发现中许多重要的工作,唯物史观是"唯一的科学的历史观"。其中,分工、交往、和谐三个范畴的形成与演进以及这三个范畴之间内在的、辩证的统一,构成了唯物史观的一个理论条链。如果把马克思、恩格斯的相关论述与现当代人类社会的实践结合起来就会发现,"分工"与"交往"是这个理论条链的重要两环,通过"分工"与"交往"又可以导出这个理论条链的另一重要环节——"和谐"。  相似文献   

2.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第一次系统地从实证科学的角度阐述了分工理论,从而发掘出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的物质基础。分工造成了人的片面化和畸形,使得人被局限在特定的范围内,马克思的目的则是实现个人的全面的发展,实现劳动的自由。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分工思想包括 ,分工制约着生产力、生产关系、阶级和国家等 ;分工包含的矛盾只有通过消灭分工来消解。剖析这些思想及其实质 ,是研究全球化 (或社会化 )、腐败以及国有企业改制等问题的理论前提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分工思想论述了分工制约生产力、生产关系、阶级和国家;分工包含的矛盾只有通过消灭分工来消解等方面的重要内容。正确认识《形态》中的分工理论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当下存在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绿水青山”理论作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原则之一,其孕育形成具有深厚的思想渊源和坚实的理论基础。通过对“绿水青山”理论的思想渊源和两种范式下生态环境观的比较分析,归纳出“绿水青山”理论的思想内涵的三个方面: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原则;重新定义了生态环境的价值;绿色转型的基本出路在于绿色分工演进。因此,在分工视角下构建“绿水青山”的理论框架和实践路径,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色诺芬、柏拉图、斯密和圣西门等人的分工思想是马克思分工思想的理论渊源。马克思分工思想萌发于《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形成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德意志意识形态》。唯物史观创立后,马克思分工思想走向成熟,它不仅超越了古典政治经济学家的研究视域,形成了唯物史观分工思想的研究方法,而且取得了一系列的理论成果。  相似文献   

7.
论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基本内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恩格斯整个思想的出发点和归宿。它包括人的劳动能力的发展、人的社会关系的丰富和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是与社会全面发展相统一的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是与自由发展相统一的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具体的实践过程。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继承前人思想成果基础上,形成的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科学理论。在近代留学潮、爱国救亡运动以及苏俄社会主义实践的合力推动下,马克思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在中国逐渐传播开来。理论工作者为马克思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在中国早期的传播作出了重要贡献,他们从核心要义、限制因素、实现路径三个方面对马克思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作了阐释解读。马克思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呈现出语言“接地气”、形式多样化、不同派别通力合作、传播的相对片面性等几个贯穿始终的鲜明特点。对马克思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在中国早期的传播历史作一系统考察,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9.
"分工的规律是阶级划分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阶级与阶级分析的理论核心.马恩著作中的分工是一个包含多层次的分工体系.阶级划分的基础是脑体分工,因而阶级实际上就是指分别从事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社会集团.消灭分工就是消灭使个人"异化"的生产技术性分工和使广大劳动人民"异化"的脑体分工.这一切只有靠生产力的高速发展才能实现.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是历史辩证法大师,其分工与人的发展关系理论明显体现出历史辩证法的彻底运用与贯通.在马克思看来,分工与人的发展有着紧密的关联.古代社会的分工使个人显得比较全面,体现出了人的发展的有限的、不发达的"圆满".资本主义社会的分工则使人受异化的物的全面统治,使人走向片面的、畸形的发展.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主张"消灭"分工."消灭"分工的真实内涵,并不在于消灭"分工"本身,而在于消灭包括资本主义分工在内的旧式分工,代之以共产主义的"新式分工"——自愿分工.在共产主义社会里,由于消灭了"旧式分工"和私有制,建立了共产主义的"新式分工"和公有制,人的发展将表现为人的需要、活动、能力、社会关系等多方面内容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1.
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方法,从人的实践活动出发,马克思科学地确立了分工范畴,论证了分工存在的必然性、合理性,并依据分工发展的历史进程,划分人类社会所有制关系的更替变化,阐释了分工在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形态演进中的巨大作用。全面准确地理解马克思社会分工理论,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学界在论及恩格斯的自由思想时,通常将重点集中他在《反杜林论》中对于自由和必然的关系的思想上,即"自由就在于根据对自然界的必然性的认识来支配我们自己和外部自然界"对必然性的认识越深入越全面,人类就越能按照自己的意图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从而获得更大的自由。这样理解恩格斯的自由思想,既窄化和僵化了其思想内涵,又不符合恩格斯本人的创作初衷。因而有必要从自由与必然的关系入手,阐述二者之间被遮蔽的深层关系,并以此为起点,深入全面地论述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关于自由的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经济自由哲学、生产力理论、分工理论、国际贸易学说等方面,通过比较分析,说明李斯特与斯密之间存在着许多共同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14.
劳动分工与个人自由是贯穿现代社会的基本问题.工业革命和思想启蒙在现代社会的双重展开催生了两者之间的矛盾:工业革命所催生的现代分工使个人越来越成为机器的附庸,思想启蒙所唤起的人本精神则使个人自由越来越成为现代社会和政治的目标.如何实现劳动分工与个人自由的协调发展,成为马克思、涂尔干、韦伯反思和重建现代社会的核心问题.秉承这一问题,马克思把劳动分工与生产力、劳动异化和阶级斗争对接在一起,力图通过无产阶级运动来消灭资本主义的劳动异化,建立生产力高度发展与职业选择高度自由的共产主义社会;涂尔干把劳动分工与社会团结、社会失范和社会道德对接在一起,力图通过普遍社会道德来克服社会失范,建立个人主义与社会整合相结合的有机团结社会;韦伯则把劳动分工与理性化、祛魅和工具理性支配对接在一起,通过勾勒价值伦理迷失、工具理性支配和诸神之争的社会景象来表明个人自由的灰暗前景.通过对劳动分工的深刻分析,三大思想家展示了个人自由的三种前景:通过消除外部强制来实现个人自由;通过重构个人认知结构来实现个人自由;个人自由的暗淡前景.  相似文献   

15.
"自由和必然"作为一对哲学范畴早在古希腊罗马时期已经产生。恩格斯批判继承了前人优秀的思想遗产,在《反杜林论》中,精辟阐述了"自由和必然"的关系。列宁又在恩格斯的基础上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中,对"自由和必然"作了进一步的解释,全面阐明了"自由和必然"这对哲学范畴。  相似文献   

16.
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最终价值诉求,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它是马克思、恩格斯对人的终极人文关怀的最终落脚点,是人类解放的最高境界,是马克思、恩格斯构建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价值目标。自由发展、全面发展和自由时间是深入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的重要问题。理清三者的思想内涵、提出缘由和实现条件对于深刻理解和全面把握马克思主义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7.
分工理论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通过对马克思和恩格斯经典文本的解读,可以看出:私有制、分工和阶级不是简单的单向度决定关系,而是双向互动关系;交换、分工和联合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对应着不同的人类社会发展形态;联合作为与共产主义相适应的社会组织形式,它包含着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身的和谐统一关系。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明确提出了人的全面发展问题,并在阐述一系列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过程中考察这个问题.这部著作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形成.在这本书里,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就个人自身来考察个人,个人就是受分工支配的,分工使他变成片面的人,使他畸形发展,使他受限制”.由此可见,他们研究人的全面发展问题着眼于对分工的考察.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批判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弊端的基础上,形成了对于平等、公平及正义的基本观点;鸟克思和恩格斯的正义观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是一种实践正义观。围绕着实践的主体性、社会性以及历史性,马克思和恩格斯完成了基于个体自由、社会平等以及历史进步的实践正义观的理论构建。  相似文献   

20.
本文依据经济学、社会性分工原理分析了二元社会结构演进的一般过程及中国的特殊性,并着重回顾和考察了改革后乡村社会结构变迁过程与机制。研究显示,中国二元结构演进具有曲折和迂回特征。其演绎路径是:(1)城乡分工扩展一分工受阻一乡村自给自足状态与城市高度分工并存→恢复分工→城乡分工网络扩展;(2)社会分化→反分化(城乡同质化)→社会重新分化;而改革后乡村社会结构的正向演进是在城乡分工链条重新链接,分工网络逐步恢复之后乡村制度、组织和人的行为质变的结果。为了保证今后分工、专业化有序发展和社会结构正向演进,避免曲折迂回,必须推进制度改革,创造国家长期和谐稳定的政治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