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早在三、四十年代,冯友兰先生就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的教育,只教学生知识,不教学生做人。今天,中国的人格教育仍然有失偏颇。一、人格教育的重要意义和基本涵义(一)人格教育的重要意义教育的核心是做人的教育,而不是简单地传授知识。陶行知先生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做人首先必须做人格健全的人。因此,做人的教育,应是加强人格教育,培养青少年的健全人格。首先,重视青少年学生的人格教育,是现代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具有鲜明的创造性和竞争性特征,这就要求人才不仅有知识…  相似文献   

2.
重视青年"做人"教育,是当今世界教育的一种发展趋势,学会"做人"是知识经济对人才素质的客观要求,学会"做人"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青年的呼唤,学会"做人"是当代青年自身的要求和科技发展负效应的呼唤。  相似文献   

3.
教育的理念是要培养健全的人格,就是要教人做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是对学生进行道德和人格教育的资源宝库;“学会关心”和“学会学习”的提出,又标志着对教育的认识重又回到对人的培养上来。教师做好教人做人的工作,必须处理好言教与身教的关系,处理好成才与成人、学知识与学做人的关系,处理好教育者的外部强化与增强受教育者品德完善的内部强化的关系,并有所侧重。  相似文献   

4.
纵观历朝官方文献和私人著作对官德条目的种种规定和论述,可以把中国古代官德修养归纳为"公廉慎勤学"五个德目。公即公正无私之德。廉即立廉就要戒贪。慎即谦虚谨慎。勤即勤政。学即通过学习来提高官德修养。中国古代官德修养在当代的启示可概括为先做人后做官、重用德才兼备者、加强官德教育、完善从政法律制度、加强监察考核制度五个方面。  相似文献   

5.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指出:“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是关系国家命运的大事。”必须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帮助他们树立远大理想,培育优良品德。高校担负着培养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光荣使命。对高等院校来说,落实中央决议精神,首要的是必须坚持以育人为中心。在培养学生全面的科学素质和宽阔的科研视角的同时,重视和加强教育学生“怎样做人”,把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高素质的合格人才。为了切实加强对大学生做人的教育,本文谨结合在校大学生的实际对此略抒管见。 一、大学生做人状况分析 这代大学生是改革开放中成长起来的一代。经过十余年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教育熏陶,他们在做人方面的主流是好的,是健康向上的。他们当中的绝大多数人在多数情况下,其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及道德评价标准能够符合社会公共生活准则,实现社会对各种角色的期  相似文献   

6.
本文把教育和教育学作为一个社会角色 ,结合教育发展的几个议题 ,对照历史 ,对教育的社会适应性进行了反思。认为“做人”是教育的元功能 ,无论社会怎样变化 ,教育的中心都不能偏离做人。  相似文献   

7.
文章抓住明理做人这个主题 ,围绕“思想道德修养”课六个方面的教育内容 ,努力把道理讲明、讲实 ,使学生理解和把握做人的真谛  相似文献   

8.
钱穆认为,中国教育目的应该包括做人、做中国人、做世界人三个循序递进却又彼此相通的层次。所谓做人,即做一个身心全面发展的人,而身心全面发展则以道德为核心与统帅。所谓做中国人,即我们应当具有“真切爱护国家民族”之心理;换言之,作为国家一成员,我们应当具有“立国精神”;作为民族一分子,我们应当具有“民族精神”。所谓做世界人,第一,我们应当在不忘本我的前提下努力向其他民族学习;第二,我们在关心自己民族利益的同时,也应该关心其他民族生死存亡的大问题。钱穆的上述思考,必将有助于当下中国教育目的之完善。  相似文献   

9.
从传统伦理道德中汲取营养 强化高校德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学生是当代的骄子,是开创21世纪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力军。高校的教育工作者需在教学生知识的过程中把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中的思想精华,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结合起来,引导他们从伦理道德中吸取营养,规范自己的言行,懂得怎样做人。  相似文献   

10.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具有独特的渗透功能,对培养大学生的民族精神、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对大学生学会做人、做事、做学问具有不同程度的启迪。在《纲要》教学实践中,要强化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突出教学重点,探索多样化的教学方法,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1.
高校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院校的校园文化具有其自身的特殊性,这一特殊性在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活动文化等方面均有不同的体现;民族院校的校园文化在民族精神的培育过程中发挥着导向、熏陶、实践、整合规范等功能,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当前,要通过充分利用中华民族优秀精神文化资源,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线,并与公民道德教育、文明修身教育、“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相结合,进一步加强民族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育。  相似文献   

12.
加强大学生个人品德建设是公民个人品德建设的重要内容,对提升社会的道德水平和保障大学生的个人发展均具有重要的意义。对此,从以下两方面入手:一方面,高校要转变教育理念,通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大学生党员的率先垂范和校园文化建设,加强大学生个人品德的教育;另一方面,通过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约束,提升个人品德建设的自觉性。  相似文献   

13.
宿舍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向上的宿舍文化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成才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构建低重心的思想教育工作体系,坚持重在建设的方针,加强宿舍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4.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当前感恩意识的缺失已成为大学生的共性问题,同时也成为社会所关注的热点,影响了和谐校园和和谐社会的建设。大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的主要表现有对父母养育、师长和学校以及社会与国家的培养缺乏感恩。究其原因,家庭感恩教育的缺位、学校教育重知能轻品德的偏差、社会不良风气的熏染和自我感恩意识缺失是造成大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的成因,应通过重视和发挥家庭教育的示范作用、创造和利用校园文化的熏陶作用、搭建和强化社会实践的平台作用、树立和发挥教师的榜样作用来强化感恩教育,增强大学生感恩意识。  相似文献   

15.
新形势下,校园文化的概念被赋予了德育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丰富内涵,应以培养21世纪高素质人才为宗旨,从改革高校德育工作,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营造优良育人环境的高度,研究和探索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  相似文献   

16.
道德建设需要有一定的基础和环境,形成道德场。在和谐社会的建构中,大学教师一方面要充分利用校园优势建设道德,同时又要发挥自身优势加强道德建设。以深刻认知道德的“应当”为基始,以自觉道德的“应当”行动为诉求,以提升道德的“应当”境界为指向,在创造“人与校园互动效应”的道德场中,不断提升大学教师的德性涵养,铸就现代大学教师风范和师德精神,为培育新型的高素质人才而努力。  相似文献   

17.
校园文化是一种特殊的文化模式,中西校园文化呈现出互相吸收和融合的发展趋势。由于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形成了不同模式的校园文化之间的差异。因此,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吸收和借鉴先进的校园文化理念,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不断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在高校校园文化中,思想政治文化以其独特的导向、育人、凝聚、激励、辐射功能,反映"大学人"这一社会群体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行为规范.作为校园文化的灵魂,它统帅着校园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关键.在其实际建设中,应该从物质、制度、精神三个主要层次来进行.  相似文献   

19.
高校校园文化是高校在建设发展过程中逐渐积淀形成的精神内核和特色文化。在育人方面,高校校园文化对在校大学生具有价值导向功能、规范约束功能、情操陶冶功能、身心调节功能,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取向、道德水平、审美情趣、文化修养。因此,在实现高校育人功能的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不断加强高校的精神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基础平台建设,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活动,从而不断探索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20.
高校学生是网民中的主力军,网络文化影响着他们的价值取向、道德观念等并且其负面影响日益凸现,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应顺应时代潮流,把握主动,趋利避害,构建健康、向上的校园网络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