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马克思亚细亚生产方式理论传入中国,引起了中国思想界的广泛兴趣,也产生了众多的争议。从20世纪20年代到现在,中国思想界对马克思亚细亚生产方式理论进行了三次大的讨论。如以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为界,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对马克思亚细亚生产方式理论的态度经历了从"回避"到"回归"的变迁。无论是前期的"回避"还是后期的"回归",可以说都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亚细亚生产方式——马克思创立的亚细亚理论的结晶,它凝聚了马克思对亚洲前资本主义社会历史研究的主要成果,概括了他对人类文明初期所走道路的成功探索,可是国际学术界对这一用语的理解却各自不同,争论达数十年而莫衷一是。目前国内史学界就这一问题继续展开讨论,是很有价值的,因为搞清楚这个重大的理论问题,亚洲和中国古代至中世纪的许多具体问题就可迎刃而解。一、亚细亚理论创立的经过马克思亚细亚理论的创立过程,同社会科学的进展是一致的,同学术界对人类原始社会的探讨是声息相通的。恩格斯在一八八一年回顾这一历程时写道:“在一八四七年  相似文献   

3.
为什么东方国家走社会主义的具体道路必须与西方不同 ,其理论基础就是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 ,而东方社会理论的核心 ,就是亚细亚生产方式。这也是亚细亚生产方式和东方社会理论成为 2 0世纪最尖锐、最持久思想争论焦点的原因。作为东方社会很独特的一种现象 ,影响着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在现时代亚细亚生产方式同样影响着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文正是试图从亚细亚生产方式对中国市场经济的阻碍和促进两个方面 ,探讨我们应该如何发挥中华民族所具有的优良传统 ,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路  相似文献   

4.
亚细亚生产方式理论,是马克思关于人类文明起源与东方社会特征的科学理论,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关系是理解这一理论的关键。亚细亚生产方式具有二重性:它既是人类从原始社会向文明社会过渡的一般形式,也是中国等亚洲国家在特殊历史条件下自然形成并长期存在的一种特殊的生产方式。因此,中国古代社会具有不同于西方古代社会的特殊性质不仅具有可能性,而且有其历史必然性与客观现实性。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社会经济形态的理论,是指导我们研究历史的理论基础。离开这个理论基础,就没有历史科学。“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是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经济形态理论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因而弄清“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是正确理解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经济形态理论的不可逾越的前提。如同一  相似文献   

6.
国内关于"亚细亚生产方式"的讨论述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亚细亚生产方式的运用主要可以从三个角度来考察一是亚细亚生产方式概念科学与否,即马克思是否放弃亚细亚生产方式这一概念;二是亚细亚生产方式的性质和内容;三是亚细亚生产方式的特征.本文试就近10多年来相关论文对亚细亚生产方式的运用状况进行梳理,对如何运用亚细亚生产方式理论进行简要的探索.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的"亚细亚生产方式""早熟的儿童"理论,是探索中华文明史的重要理论指导,在这一理论统摄下观察齐家文化分期、玉礼器的出现和用玉制度的产生、表现权力的权杖、陶器重大变化、占卜和祭祀系统、作物栽培等问题,可以看到齐家文化是甘青地区的一种早熟性文明,是中华早熟性文明史的一个重要实例,古代中国即属于马克思世界古代历史与社会发展理论中的"亚细亚的历史"和"早熟的儿童"这一类型,"亚细亚的生产方式""早熟的儿童"诸种历史文化特征在中国古代社会表现非常明显。  相似文献   

8.
1859年1月,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表述他研究工作的结果时说:“大体说来,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做是社会经济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这是马克思对人类社会经济形态理论的第一次完整、明确、公开的阐述。虽然,马克思“亚细亚生产方式”的概念,从提出、发展到最终放弃前后不过20多年时间,但是,围绕着马克思“亚细亚生产方式”的概念,国内外理论界展开了半个多世纪的争论,迄今仍在进行。  相似文献   

9.
一、关于亚细亚生产方式对于马克思所说的亚细亚生产方式,究竟是指原始社会还是指奴隶社会,究竟有没有亚细亚生产方式,马克思为什么后来又不用亚细亚生产方式这个概念,至今都还是争论未决的问题。《世界上古史纲》编者勇于探索,提出了很有代表性和启发性的见解。编写小组认为亚细亚生产方式就是指原始社会,并且说这是“马克思十分明确的断定”。我以为这是值得商榷的。第一,把亚细亚生产方式理解为原始社会,未必符合马克思的原意。这种见解首先就会遇到一个很难跨越的障碍。这就是不符合马克思和恩格斯发现原始社会的历史过  相似文献   

10.
亚细亚生产方式是马克思具有极其复杂内涵的思想。马克思的亚细亚生产方式思想,不仅包含最为标准、典型的原始的公社所有制的意义,而且囊括了从原始的公社所有制向次生的奴隶制、农奴制的过渡。借口马克思亚细亚生产方式思想的复杂性,因而把它看作是充满逻辑和历史矛盾的观点,是有失偏颇的。同样,将马克思的亚细亚生产方式认定为“农业公社”,并认为它是原生的社会形态的最后阶段,也是失当的。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逝世以后,对马克思理论的诠释和实践呈现出一个多元化的局面。马克思思想的架构本身也有一个发展历程。1845年,马克思的思想经历了一个"范式转型",即从人道主义哲学批判,转到对人类社会的结构及其历史发展规律的探究。马克思理论旅行到中国时,正值中国"救亡图存"之际,因此它作为一个有可能使中国扬弃当时的发展困境的新的意识形态而受到关注。郭沫若等中国学者首先尝试把马克思五种生产方式更迭的历史发展模式用于解释中国。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宏观理论与具体场景相协调问题。论文对马克思的"奴隶制"和"亚细亚生产方式"的概念以及中国的历史现实进行了对比探究。论文认为,从跨文化和比较思想史的角度对马克思理论的各种释义和与之相联系的实践经验进行再认识,是当代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亚细亚生产方式理论包含着中俄印等东方社会超越困境的东方式现代化、当代性现代化两大路向,是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的社会形态学研究经典。通过对俄苏学界关于马克思亚细亚生产方式理论百年研究的梳理可以看出:研究内容更多澄清历史困惑而少于社会发展道路的思考、研究方法更多聚焦于文明而少于社会形态探索、研究目的更多聚焦于理论解释而少于实践解释,大大弱化了社会理论研究改变现实的力量。当今人类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东方社会超越资本困境的任务依然艰巨,充分彰显马克思亚细亚生产方式理论研究实质、进一步构建当代性现代化依然是当今东方社会重要使命。  相似文献   

13.
论中村“框架”的方法和基础李春润继普列汉诺夫对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亚细亚生产方式理论的曲释之后,中村哲教授的《奴隶制与农奴制的理论——马克思、恩格斯历史理论的重构》等大作问世,使科学的马列主义的历史理论和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历史科学又面临着...  相似文献   

14.
承继黑格尔:马克思社会经济形态演进理论的深层结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克思关于社会经济形态演进理论的深层结构,是黑格尔“历史与逻辑统一”的思想。从这种思想出发,马克思将“社会经济形态”设定为一个超验的、超民族的主体,将“生产资料与劳动者的分离”视为它的进化目标,据此认为人类社会的经济形态存在从亚细亚生产方式到现代资产阶级生产方式的“单线”演进。同时,马克思在看待各民族经验性历史的发展时持“多线论”立场,认为世界各种社会文明分别具有自己独特的民族特点和历史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提出亚细亚生产方式,如果从一八五九年《<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的发表算起,已经一百二十多年了。但是,到目前为止,关于亚细亚生产方式的讨论时起时伏,已经有半个多世纪了。亚细亚生产方式究竟是什么样的生产方式,还没有定论。因而它是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16.
一、马克思关于社会形态理论的突破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形态》)中,从经济所有制角度,把人类历史过程分为:部落的,古代的,封建的,资产阶级的所有制和共产主义。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以下称《经济学手稿》)《政治经济学》序言(以下称《序言》)和《资本论》第一卷,马克思进一步深入阐述了上述历史分期理论。并提出了亚细亚生产方式的理论。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在一八五九年发表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指出:“大体说来,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做是社会经济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第一次提出“亚细亚生产方式”的问题到现在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半个多世纪以来,国际国内曾经围绕着“亚细亚生产方式”的问题展开了两次大论战。第一次是在本世纪二十年代后期和三十年代;第二次是在六十年代以后,直至今天。这个本来属于学术理论性的问题,之所以会引起如此众多的学者和所谓学者热烈、持久的论争,是由于社会现实的需要所决定的。回顾第一次“亚细亚生产方式”大论战中歪曲中国社会性质的用意,对加深第二次大论战的理解是有启发作用的。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在一八五九年发表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指出:“大体说来,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做是社会经济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第一次提出“亚细亚生产方式”的问题到现在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半个多世纪以来,国际国内曾经围绕着“亚细亚生产方式”的问题展开了两次大论战。第一次是在本世纪二十年代后期和三十年代;第二次是在六十年代以后,直至今天。这个本来属于学术理论性的问题,之所以会引起如此众多的学者和所谓学者热烈、持久的论争,是由于社会现实的需要所决定的。回顾第一次“亚细亚生产方式”大论战中歪曲中国社会性质的用意,对加深第二次大论战的理解是有启发作用的。  相似文献   

19.
一八五九年一月,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表述他研究工作的结果时说:“大体说来,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做是社会经济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马恩选集》2卷第83页)这是马克思对人类社会经济形态理论的第一次完整、明确、公开的阐述。虽然,马克思“亚细亚生产方式”的概念,从  相似文献   

20.
“亚细亚生产方式”与公有制理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恩一直怀有批判资本主义和私有制的革命倾向,十九世纪中叶,亚细亚社会在西方资本主义之外,提供了公有制的生动说明,马克思提出“亚细亚生产方式”的概念就是为了对资本主义和私有制进行历史的批判。在他的视野中,当原始公有制尚未成为一种普遍事实时,“亚细亚生产方式”概念实际上被用来标称原始公有制,以说明私有制并非一种永恒的历史现象。这既是由马克思的革命倾向所决定的,也是符合其“历史─逻辑的方法”论要求的,同时也以对史前社会认识的有限性为依托。随着对史前社会认识的不断增加,即当原始公有制成为一种普遍事实时,再用“亚细亚生产方式”概念来标称原始公有制就没有必要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