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首次将法律风险纳入了银行资本监管框架.对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建立以及各国银行资本监管制度的完善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应当积极借鉴《新资本协议》体现的成熟的风险管理经验和先进的监管理念,通过制定监管指南的方式,从明确法律风险的表现形式、引导商业银行完善管理法律风险的组织结构以及推动商业银行开发管理法律风险的技术和方法等方面入手,逐步建立起法律风险监管制度。  相似文献   

2.
实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需要完善的法治尤其是经济法的保障。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出现了一些问题,表明现行具有经济行政法色彩的经济法存在不足,需要在新发展理念引领下进行改革。经济法改革应在“去经济行政法化”的同时,围绕加强对“劳动力权”的保护展开。经济法应当遵循创新发展理念、协调发展理念、绿色发展理念、开放发展理念、共享发展理念,为实现市场经济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作出经济法治贡献。经济法改革应当尽快出台基本经济法,并将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劳动力权保护写入基本经济法。除此之外,经济法各种具体法律制度的改革,主要包括:应当建立和完善人力资源能力建设法律制度,并在知识产权、人力资本入股等法律制度中,加强对劳动力权益的保护,以利于为创新发展服务;应当参与建立和完善宏观调控法律制度,以利于为协调发展服务;应当通过建立激励制度来完善循环经济法等,以利于为绿色发展服务;应当完善涉外竞争法律制度,以适应开放发展的需要;应当完善按劳分配法律制度、税负法律制度、国有资产经营权法律制度、竞争法律制度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律制度等,以利于为共享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3.
和谐社会是新时期的法治理念,带来了新一轮的法律革命。国有资产管理法的完善需要建立协调机制,宏观上须整合人性假设,选择适当的方法论及革新理念,微观上须在政企法律关系、资产平等化、企业社会责任法定化、利益相关者利益平衡等方面进行合理的制度设计。  相似文献   

4.
构建我国海洋立法体系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海洋法律体系已初步建立,但还存在诸如立法不完善,执法不到位、司法救济不充分等问题,尤其面对国家海洋权益争端的日益加剧,我国海洋法律体系的完善已经成为一个涉及国家安全层面的重大课题。本文对我国和国际上海洋法的现状进行分析,从立法的理念和思路等方面进行探讨,提出了进一步完善海洋法体系的构想。  相似文献   

5.
我国南方证券破产案和美国华尔街金融风暴是实证方法运用的两个实例,而金融市场的非理性是我国金融机构市场退出法律路径的逻辑起点,针对我国金融机构市场退出在理念、制度设计和制度实现上的缺陷,必须从理念更新、法律模式选择和配套制度完善等三个方面克服传统的路径依赖,寻求新的法律路径。  相似文献   

6.
城管公务活动中普遍存在的暴力化倾向,暴露了我国政府在执政理念、权力制约以及法律和政策的决策、出台、运行、反馈与纠错机制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制度性缺陷,改革的关键在于转变执政理念,建立完善的制度控权体系,实现从压制型到自治型治理的转变。  相似文献   

7.
中国现行司法赔偿理念应是善理念、平等理念、秩序理念、公平正义与效率理念等的有机体。应努力构建权利型法律文化、限权型法律文化、程序正义型法律文化和信仰型法律文化,以推动司法赔偿制度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相似文献   

8.
民航法律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组成部分。当前中国民航法律体系存在着冲突、缺失等不和谐因素,与民航法律体系所追求的和谐价值目标相悖。在和谐理念的指引下完善中国民航法律体系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还具有显著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9.
法治社会的建设需有相应法治理念的公民。当下中国大学法律基础教育的成败,关系到现代公民素质的高低,关系到法治中国能否实现。大学应正视法律基础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如重视不够、内容和课时受限、教师专业水平欠缺等。应从回归法律学科教育本位、重构法律基础教育模式、优化教师团队等方面改革当前大学法律基础教育模式,完善法律基础教育。只有这样,才能健全大学生法律素质,为社会培养心智成熟、人格健康、全面发展的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现代公民。  相似文献   

10.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首次将法律风险纳入了银行资本监管框架,对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建立以及各国银行资本监管制度的完善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应当积极借鉴《新资本协议》体现的成熟的风险管理经验和先进的监管理念,通过制定监管指南的方式,从明确法律风险的表现形式、引导商业银行完善管理法律风险的组织结构以及推动商业银行开发管理法律风险的技术和方法等方面入手,逐步建立起法律风险监管制度。  相似文献   

11.
法治是现代政府治理理念和治理模式的理性选择,它主要通过政府与市场、社会的法律关系框架而展开。契约作为一种理念,在横向层面内含政府、市场和社会主体自由、平等、互惠的价值诉求,在纵向层面也蕴含着政府履行职能、提供公共服务所应有的诚信与责任、秩序和效率的政府人格和施政理念。作为一种方法论,为横向和纵向契约理念结合的法治政府提供了应然性的法治逻辑与和谐社会的实践归宿。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法制现代化的语境下确立法律信仰的理念,必须在中西文化的冲突与暗合中确立法律信仰的中国式语境,这需要明晰法律信仰的逻辑前提、力量之源和实现路径。在中国法制现代化的语境中,确立法律信仰的逻辑前提是建立良法之治,在法律移植中实现法律的价值重建;法律信仰的力量之源并不是建立政府的权力型权威,而是建立法律权威,确立"法律主治"理念;在当下中国,法律信仰的实现路径并不是从宗教信仰中嫁接信仰的精神动力,而是建立国家与社会的良性互动关系,打造人民信任的法律和政府。  相似文献   

13.
建设法治国家,良好的法律意识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目前,我国各阶层民众的法律意识各不相同,根本原因是法律意识的淡薄。要建立法治国家,必须在全体公众心中树立法律至上的理念,增强公众的权利意识,加强对党政机关领导干部的法治教育,端正司法人员的法律观念。  相似文献   

14.
对苦难的自觉意识本身就意味着个体的自觉与自由,苦难的形上意义也因此与美学相关联。魏晋南北朝个体苦难意识得以生成,苦难意识从"类"的政治、伦理向度向"个体"意义向度的裂变,使美学能够真正面对生命个体,实现了中国美学史上极为璀璨与光辉的一页。然而,独具特色的中国式美学路径,随着封建帝国的大一统而出现了断裂,并没有得到有效传承。我们当下的中国美学研究有必要正视美学的各种可能向度,还美学以真正的美学魅力。  相似文献   

15.
和谐社会视角下法治政府建设路径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设法治政府是实现依法治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建设法治政府的前提是树立法治理念,必须摒弃人治思想、树立法律信仰、强化程序意识;建设法治政府的基础是加强法律制度建设,必须明确政府职能定位、提高立法质量、严格执行《行政许可法》;建设法治政府的关键是严格行政执法,必须端正行政执法观念、转变行政执法职能、改革行政执法体制、完善行政执法责任追究制;建设法治政府的保障是完善监督机制,必须加强和完善民主监督、社会监督、内部监督和专门监督。  相似文献   

16.
在急功近利思想与粗放型发展模式的惯性影响下,政府主导区域发展存在非理性冲动.为贯彻中央政府科学发展战略转向,更好地应对区域发展的资源、环境、土地、劳动力等要素约束日益趋紧,区域发展应回归理性.而从法律维度考察,法律应为这一“回归”提供制度保障,即地方政府在维护区域发展利益、争夺区域发展机会、实现区域发展权利的同时亦必须...  相似文献   

17.
法律权威以法律认同为逻辑推演的起点,而法律认同又以法律具有权威为必要条件。法律权威与法律认同的良性互动以法在社会生活中能够产生预期的法律实效为前提。法律在社会纠纷解决机制中缺乏实践权威导致公众对法律缺乏认同感,法律规范难以转化为民众公认的生活方式;公众对法律缺乏认同感、法治观念淡漠进而又削弱了法律权威。中国法治建设的当务之急乃是强化法律实践权威,提升公众法律认同感,使两者良性共契,及时摆脱目前互相弱化的恶性循环态势。  相似文献   

18.
当代大学生法律素质状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调查分析显示,总体上大学生法律素质不断得到提高,表现为对“以法治国”方略意义有着正确认识、法律认知兴趣较强,掌握了相当法律知识、对法律的情感和价值体验建立良好、有了自觉运用法律来保护自己合法权益观念;但同时存在法律观念尚显落后、相当多的大学生对法律的认识学习掌握不够且不能自觉应用、缺乏通过法律途径保护自己合法权益意识和能力、大学生违法犯罪率升高等问题。我们应认真贯彻十六大精神,营造良好的法治社会氛围,努力提高当代大学生法律素质,以培养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及法治社会的合格人才。  相似文献   

19.
行政法治建设滞后是制约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深入分析东北地区行政法治建设方面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营造良好的行政法治环境必须树立的现代理念以及在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提高行政立法质量、完善行政执法体制、规范行政执法行为等方面需要采取的措施。  相似文献   

20.
电子政务的迅速发展,提高了政府的管理水平,也产生了一些需要加以研究、解决的问题,如隐私权的保护问题。Cookie的使用、“官本位”思想的影响、法制观念的淡薄,都能导致对隐私权的侵犯。我国应该在参照国外成功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对电子政务隐私权保护立法、行业协会自律和增加政府网站的隐私保护条款等方式保护电子政务中的隐私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