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随着各种形式的公有制经济组织的进一步快速发展,将有越来越多的职工和共产党员转移到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就业或重新就业.面对这一新情况,必须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充分认识和正确把握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的地位职责,加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思想政治工作,以便从多层次、多方面维护和促进非公有制经济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
人工智能技术条件下如何全面落实"就业优先"政策,实现更高质量就业,成为"保民生"的重要议题.既有研究主要从单一视角来探索智能化条件下企业就业吸纳力的影响机制,所得到的不一致的结论甚至相互矛盾的观点,无法为智能化条件下提高企业就业吸纳力提供有益的参考.本研究以47家北京市已采用人工智能技术的企业为样本,采用QCA方法,以组态思维探索智能化条件下提高企业就业吸纳力的驱动路径.研究发现:一是企业就业吸纳力具有多重并发因果关系,且其影响因素具有不对称性.二是抑制—创造协同型组态与人力资本推力抑制型或组织环境拉力创造型的单一型组态是产生高就业吸纳力的重要路径.三是抑制—创造协同型组态是产生高就业吸纳力的主要原因.四是与目前对人工智能"技能偏向性"的直觉相反,高技能水平对产生高就业吸纳力的作用较小,但其缺失对低就业吸纳力的影响较大.五是低就业吸纳力的驱动路径分为五条,且在一定条件下低教育程度与低研发投入存在替代效应.  相似文献   

3.
服务业在稳增长、促就业、优结构中正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十二五"时期我国服务业快速发展,服务业预期目标有望超额完成,但也面临着附加值率低、结构不合理和体制机制亟待完善等问题.根据国内外服务业发展经验,利用服务业使用法预测的结果表明:到2020年,我国服务业增加值比重和就业比重将分别达到55.00%和45.39%;"十三五"时期末,服务业增加值比重和就业比重将分别增加5.67和5.05个百分点,年均分别增加1.13和1.01个百分点.服务业的主导地位将进一步巩固,有望迎来"服务经济时代".未来应以"激励创新,跨界融合,空间集聚,双向开放"的战略思路引领我国服务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荷兰的就业政策是欧盟各成员国中最为成功的,它特有的政府、企业和个人相互协商的制度,被总结成"荷兰模式",由此产生的灵活就业制度等,对我国就业政策有借鉴意义.我国在就业政策上要加强政府、企业和个人的协商,大力发展灵活就业,建立城乡统一的就业服务机构.  相似文献   

5.
当前,以刺激消费,扩大内需来缓解就业,非但消费没有刺激起来,反而使老百姓把兜里的钱捂得更紧了.如果我们改变一下思维方式,把就业放在首位,通过扩大就业来刺激消费,拉动内需,不仅更符合中国的国情,也将使企业强化市场竞争力,进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人数剧增,就业形势日趋严峻, 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大学毕业生面临"毕业就将失业"的问题,因此大部分高校毕业生选择了灵活的就业方式.本文分析了高效毕业生灵活就业的现状,并对如何促进高校毕业生灵活就业提出了几点经验与建议.  相似文献   

7.
就业能力是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关键因素.将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问题置于"角色扮演"的理论框架内进行分析,认为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应从角色期待、角色定位、角色学习、角色实践、角色扮演技能五个方面着手,通过具体行动策略,循着实践的理路推演开来,构建"理论-实践"的连续统一体,从而最终实现大学生成功就业.  相似文献   

8.
随着当前就业压力增大和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心理问题日益增多,呈现出自我本位意识强烈、灵活务实特征突出、就业心态迥异、就业人格特质不一等特征.营造"社会、高校、家庭、大学生"四位一体的应对和调适机制,将有效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心理压力,克服和消除就业心理危机.  相似文献   

9.
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事实与政府追求"充分就业"的价值目标在思维上产生悖论.理论上,从技术层次讲,制造业转型升级在长短时效上会产生就业增减的不同现象;从产业层次讲,转型升级方向差异会产生就业增减的不同结果.实践上,泉州企业发展也有所谓的悖论现象产生,很明显地反映在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对劳动的替代和对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替代,以及旧岗位的消失和新岗位的产生导致就业岗位总量消长.悖论的解决要求劳动者相应提高人力资本,劳动力市场发育成熟,完善就业制度与政策引导,因此政府、社会、劳动者等相关方在产业转型升级时应把握好就业创造与就业抑制的相对平衡.  相似文献   

10.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是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目标,建立以"工学交替、顶岗实习、职业导向、订单式"为主要特征的"职业发展导向"物流人才培养模式,开发"宽基础、活模块"的课程体系,按企业职业岗位群,培养职业能力.  相似文献   

11.
"歧视"与"逆歧视":农民工不平等竞争实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歧视"概念及有关模型是分析劳动力市场的重要理论工具.对郑州市的测算表明,考虑到福利补贴等因素,许多岗位根本就不存在农民工对本地人的"逆歧视",至少替代效应不像仅就货币工资来说表现出来的那么大.如果全部取消国家对城市居民的就业和福利特权,至少在非正规就业等特定领域,农民工将表现出更强的就业竞争力.应深化相关制度改革,对农民实行补偿性人力资本投资政策.  相似文献   

12.
文章分析了中国现代历史上“妇女回家”四次争论所产生的历史背景、导火线以及造成的社会影响。着重指出 ,在民族危难之际 ,妇女解放首先要求得民族解放 ,才有自身的解放 ,“妇女回家”则剥夺了妇女爱国救国的权利与义务 ,没有妇女的参与 ,就没有革命的成功 ;改革开放后 ,社会上出现的劳动力过剩以及就业压力问题 ,不是妇女就业造成的 ,也决不是“妇女回家”能够解决的 ,必须依赖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相似文献   

13.
关于毕业生就业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新的就业机制的建立和运转,国家对大中专毕业生不再“统包统配”,大部分毕业生通过市场进行自主择业、双向选择。与此同时,毕业生就业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矛盾。一是人才需求与人才培养的矛盾;二是传统就业观念与当前就业环境的矛盾;三是平等竞争与“关系就业”的矛盾。要缓解和解决这些矛盾。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首先,国家应宏观调控,搞好科学预测,以“产”定“销”。其次,学校应在转变学生的就业观念,拓宽就业渠道方面多做工作,为学生的顺利就业创造条件。再次,国家应严格规范就业市场,杜绝就业市场中的不正之风,以促进人才就业的平等竞争和良性运作。这些问题不仅关系到毕业生本人的切身利益,而且是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大问题。  相似文献   

14.
城市经济结构调整过程不仅为女性就业和再就业带来压力,也为女性就业和创业提供了发展机遇。国家就业政策需要从消极的劳动力扶助转化为积极的劳动力市场促进。国家就业管理的工作模式需要从配置就业岗位的“就业与再就业”模式,转变为创造就业岗位的“就业与创业”的工作模式,并实现就业发展、女性发展和城市发展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15.
我国“就业歧视”的法理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34,自引:0,他引:34  
本文针对目前我国反响强烈的各种"就业歧视"现象进行了法理学分析,提出了立法建议.面对我国严峻的就业形势和欠规范的劳动力市场,本文主张通过立法加强对劳动力市场的国家干预,规范用人单位的用人自主权,给劳动者提供平等就业的机会.同时本文也注意到反"就业歧视"并不能增加就业岗位,立法的价值更多体现在对人的平等权利的保护.  相似文献   

16.
"大众化"就业是高校毕业生的必然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等教育大众化与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是目前我国教育界乃至整个社会普遍关注的两大热点问题.我国的高等教育大众化已经是势所必然,就业难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就业难的根本原因除了结构性原因外,更重要的是个人职业选择性的问题.调整传统的就业观,建立与高等教育大众化相适应的"大众化"就业观,是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根本出路.  相似文献   

17.
我国高校毕业生平均就业率从2001年至今逐年下降,"考研热"持续升温,高等过度教育已经出现。从人力资本理论和信号理论的视角切入高等教育过度带来的"考研热"并进行分析,可以看出高等教育过度会造成知识失业,并对经济增长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国家应从宏观层面对高等教育过度进行制度改进和调控,才能实现高等教育资源高效率优化配置。  相似文献   

18.
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我国就业与工资制度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劳动者自主择业、自主创业、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制度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已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劳动制度的必然要求.废除就业"终身制"、打破"铁饭碗"、引入竞争机制、实行合同制和绩效工资制已成为一种共识,砸了"铁饭碗"才有"金饭碗"的思想观念已深入人心.笔者认为,这一观念转变的关键在于我国产权制度的变革,本文涤劳动制度与产权制度的内在关联入手.论述打破"铁饭碗"重建我国劳动产权制度的路径,为完善我国劳动产权制度提供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19.
“逆城市化”是城市化进程中的一种特殊状态,其背后拥有着城市人口低增长率、中心人口偏移、群体亲近自然等诸多现象,而健康则作为一种变量弥散其中。借用健康传播的相关理论,本文审视了今天“逆城市化”背后的动力模式,表明健康作为衡量城市的一种新型维度正在崛起,从户籍人口、就业机会、居住环境和生活方式四个方面都可见健康作为“逆城市化”背后的传播动力性崛起与变迁。同时强调,这种变迁在促进有机体的生态模式形成之时,必然存在有的“城市—社会—人口”的三位一体性的健康关联,也将成为当下建设“健康中国”战略的本源之一。  相似文献   

20.
"单位制"变革与女性就业保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传统的单位体制下,女性就业曾经拥有单位制度的坚实保障,她们和男性拥有近乎相同的就业机会.随着单位体制的变革,国有和集体企业逐渐由"管理型"单位过渡到"利益型"单位.单位组织为了追求自身的利益,往往在接受就业人员时把女性排除在外,或者为女性就业设置障碍.为了促进男女公平就业,在单位制变革中继续保留原有的合理成分,应当变"单位保障"为"社会保障";建立女性就业的社会化补偿机制;开展社区就业,促进家务劳动社会化;加强教育,提高素质,促进女性自我意识进一步觉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